悦读经典——张三丰祖师《大道论》:原文+译文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悦读经典——张三丰祖师《大道论》:原文+译文

张三丰 , 中国道教武当派、三丰派祖师 ,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玄机直讲》、《打坐歌》、《玄要篇》、《无根树》,先后被清代汪锡龄和李涵虚编辑成集,这就是流传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为后代奉道者所推崇,不过,张三丰的杰作当称二十四首《无根树》丹词。

张三丰撰写的《大道论》是一部元末时期的重要宗教经典。该作品详细描述了 “道”的概念,涵盖了宇宙间一切生命和物质生成的原理。《大道论》的核心思想是“大道”,它包含了阴阳动静的机制和造化玄微的道理。在无极与太极的论述中,阐述了天地万物的起源和生成过程。

《大道论》

张三丰

上篇

【 原文 

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 译文 】

所谓大道,因其能生成天、生成地、化育人类、孕育万物而得名,其中蕴含着阴阳或动或静的变化契机,具备着大自然创造化育的玄妙深奥的道理,它统领着无极,衍生出太极。无极是一种没有名称、不可言说的状态,这种 “无名” 的状态,是天地初始的样子;太极则是有了具体形态和名称的存在,这 “有名” 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因为从 “无名” 生出了 “有名”,所以天得以生成、地得以形成、人类得以诞生、万物得以孕育。

【 原文 

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 译文 】

现在专门就人类的诞生来谈论。在父母还未孕育我们之前,是一片虚空渺茫的状态,处于一种宁静深远的境界之中,这就是无极的阶段。无极的状态属于阴静,阴处于静止状态时,阳也同样处于静止状态。当父母开始孕育生命的时候,有一股灵动的气息,注入到母胎之中,这时就进入了太极阶段。太极的状态属于阳动,阳开始运动的时候,阴也随之而动。从这时起,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刚与柔相互摩擦,八卦相互激荡,于是遵循乾道就形成了男性,依照坤道就形成了女性。所以在男女交合的最初阶段,男方的精液和女方的经血,混合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人的身体的根本源头。

【 原文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 译文 】

在那之后,父亲的精气藏于胎儿的肾脏之中,母亲的血液藏于胎儿的心脏之中,心脏和肾脏的脉络相连通,胎儿随着母亲的呼吸而生长,经过十个月,身体各个部位发育完全,便脱离了母体。这个时候,人的天性还处于混沌无知的状态,就好像是处于无极状态下潜藏着精神;生命依靠着出生后的各种滋养得以延续,又像是以太极的状态培育着体内的元气。

当气脉平静,其中蕴含着元神,这就叫做 “真性”;当神思宁静,在其中不断生长着元气,这就叫做 “真命”。处于这种浑然无知、天真未凿状态的孩子的身体,这正是人们所说的 “天性” 和 “天命” 啊。

【 原文 

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岁。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 译文 】

如果能够遵循这种天性,来恢复和实现自己的天命,这就可以称之为 “道” 了,又怎么会有修行大道却不能成功体悟大道的情况呢!无奈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人的灵性与智慧日益显露,感知与认知也日益加深,靠着体内血气的滋养,年龄一年年增长。于是,七情六欲,各种各样的思绪念头,日日夜夜没有停息的时候。

【 原文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身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瘵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 ? 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 译文 】

人的内心长久地躁动不安,精神就会逐渐疲惫,肾精过多地消耗,身体就会更加疲惫不堪。随着衰老的逼近,生病和死亡的忧患也就随之而来。而且如果没有东西来滋补身体,痨病等各种疾病就会频繁发作。想要长久地保有自己的身体,可就非常困难了。看看这生死的规律,人们却把它当作平常之事,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当疾病降临到身上的时候,有些人也会去寻求医生的诊治,希望能够治愈重病,延长寿命。但在这个时候,即使有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又有什么用呢?我看到人们害怕死亡的这种普遍情感,于是就去寻找能够长生不老的奇妙方法,历经数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得以听闻仙道的奥秘。

【 原文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曰之。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圣经曰: ” 安而后能虑 ” ,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

【 译文 】

所谓仙道,就是追求长生不老的大道,然而世上的人大多把它视为异端邪说。其实黄帝和老子所传承的思想学说,也包含着端正内心、修养自身,进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道理,又为什么要惊讶地把它看作是异端呢!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养和端正自己的身心,那么真正的精气和精神就会汇聚其中,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也会从中产生。经典中说: “内心安定之后才能进行周全的思考。” 这句话的含义真是丰富深刻啊!我曾经对此进行过探讨。

【 原文 

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 ” 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孔子鄙隐、怪,孟子拒杨、墨。

【 译文 】

就好像留侯张良(子房公)在江苏下邳隐居安身,之后才能够借助汉朝的力量为韩国报仇;诸葛亮(诸葛君)在南阳隐居安卧,之后才能够辅佐蜀汉去讨伐曹魏;李泌(李邺侯)在衡山隐居修养,之后才能够帮助唐朝复兴并消灭敌人。其他的,比如葛洪(葛稚川)担任勾漏县令,赵抃(赵清源)担任嘉州刺史,许逊(许真君)治理旌阳,这些人都是在修成大道之后留在世间,出来做官并安定百姓的人,他们的心中难道不都怀有对君主和长辈的仁义之心吗!孔子鄙视那些隐遁和怪诞的行为,孟子则坚决抵制杨朱和墨翟的学说。

【 原文 

隐也者,乃谶纬说、封禅书之类;怪也者,乃微生高、陈仲子之类,仙家不然也。

长春朝对,皆仁民爱物之古;希夷归山,怀耿介清高之致,何隐、怪之有哉!杨子为我,墨子薄亲,仙家不尔也。三千功行,济人利世为先资,二十四孝,吴猛、丁兰皆仙客,又何杨、墨之可同哉!

【 译文 】

所谓 “隐”,指的是像谶纬学说、封禅书籍之类的东西;所谓 “怪”,指的是像微生高、陈仲子这类人,而仙家的行为却不是这样的。

长春真人丘处机入朝应对,所说的都是仁爱百姓、爱惜万物的古老道理;陈抟(希夷先生)归隐山林,心中怀有正直清高的志向和情怀,他们哪里有什么隐遁和怪诞的行为呢!杨朱主张 “为我” 的思想,墨子主张薄待亲情,而仙家却不是这样。仙家把积累三千件功德善行,救济他人、对社会有益当作首要的资本。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吴猛、丁兰都是仙家之人,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又怎么能和杨朱、墨翟相提并论呢!

【 原文 

孔曰 ” 求志 ” ,孟曰 ” 尚志 ” ,问为何志。曰仁义而已矣。仁属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仁;义属金,金中生水,大抵是裁制流通之用,乃曰义。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金木交并,水火交养,故尝隐居求志,高尚其志,而后汞铅生,丹道凝。志包仁义汞铅,而兼金木水火之四象,求之尚之者,诚意为之,意土合而五行全。大道之事备矣。故孔、孟当日,只辟隐、怪、杨、墨,而未闻攘斥佛、老。

【 译文 】

孔子说 “求志”,孟子说 “尚志”,若问这是什么样的志向呢?答案是不过是仁义罢了。仁在五行中属木,木中蕴含着火,大概具有化育万物、带来光明的作用,所以称之为仁;义在五行中属金,金能生水,大概具有裁决制约、使事物流通的作用,所以称之为义。仙家所说的汞和铅,就如同是仁义的种子。金和木相互交合,水和火相互滋养,所以(仙家之人)常常通过隐居来追求自己的志向,使自己的志向变得高尚,然后汞和铅得以产生,炼丹的道法也得以凝聚。志向包含了仁义以及汞铅,同时兼具金、木、水、火这四种象征,追求和崇尚志向的人,怀着真诚的心意去践行,当意念与土相融合,五行就齐全了。这样,关于大道的事情也就完备了。所以孔子、孟子在当时,只是批判那些隐遁怪诞的行为以及杨朱、墨翟的学说,却没听说过他们排斥佛教和道家。

【 原文 

唐、宋以来,乃有韩、朱二贤,力辟二氏,诸大儒和之,群小儒拾其唾馀,以求附尾,究竟辟著何处?反令世尊含笑,太上长叹。小儒辈不过徒吹滥竽,未必有韩、朱之识见也。何以言之?韩、朱之辟二氏者,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学佛、老者也。不然《昌黎诗集》往来赠答,又何以极多二氏之人!如送张道士有诗,送大颠有诗。送惠师、灵师皆有诗。或以为借人发议,故于惠师云 “吾疾游惰者,怜子愚且淳”,于灵师亦云 ” 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 ” ,似讥之矣,然何以于张道士尽无贬词,于大颠师全无诮语?

【 译文 】

从唐朝和宋朝以来,就有韩愈和朱熹两位贤能的人,极力地批判佛教和道教,许多大儒也附和他们的观点,而一些见识浅陋的小儒生则拾取他们的言论余绪,想要依附追随。但他们究竟批判到了点子上吗?反而让佛陀(世尊)含笑,让太上老君长叹。这些小儒生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不一定有韩愈和朱熹那样的见识。为什么这么说呢?韩愈和朱熹批判佛教和道教,批判的是那些并非真正学佛和学道的人,而不是批判真正学习佛法和道法的人。不然的话,在《昌黎诗集》中相互往来赠答的诗作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与佛、道两家相关的人呢!比如有送张道士的诗,有送大颠和尚的诗,送惠师、灵师也都有诗。有人认为(韩愈)是借他人来发表议论,所以在给惠师的诗中说 “我厌恶那些游手好闲、懒惰的人,却怜悯你愚笨且淳朴”,在给灵师的诗中也说 “正打算用道来约束你,并且想让你戴上道冠”,似乎是在讥讽他们,然而为什么对于张道士完全没有贬损的言辞,对于大颠和尚也全然没有嘲讽的话语呢?

【 原文 

盖此二师者,乃真仙真佛之徒。张仙以尚书不用而归真,颠佛以聪明般若而通禅,虽昌黎亦不能下手排之,肆口毁之也。且其家又生韩湘仙伯,雪拥蓝关,盖已知远来者之非凡人也。朱子少年亦尝出入二氏,盖因不得其门而入,为二氏之匪徒所迷,故疑其虚无荒诞,空寂渺茫,回头抵牾耳。迢其晚年学博,则又爱读《参同契》,并云: ” 《参同》之书,本不为明《易》,盖借此以寓其进退行持之候耳。更与人书云: ” 近者道间不挟他书,始得熟玩《参同》 ” ,是更津津然以仙道为有味也。然则韩、朱二贤,特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学佛、老者也。否则前后一身,自相矛盾。则二贤亦可笑也。

【 译文 】

大概这两位师长(张道士和大颠和尚),是真正的仙人和佛门弟子。张道士因为尚书的建议不被采用而归隐求道,大颠和尚凭借聪慧明达和对般若智慧的领悟而精通禅理,即使是韩愈也无法对他们进行排斥,随意地诋毁他们。而且韩家又出了韩湘(仙伯)这样的仙人,(韩愈在蓝关时遭遇大雪,韩湘前来,)大概那时韩愈就已经知道前来的不是普通人了。朱熹在年少的时候也曾接触过佛、道两家的学说,大概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入门途径,被佛、道两家的不肖之徒所迷惑,所以怀疑佛、道学说虚无荒诞、空寂渺茫,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等到他晚年学问渊博时,却又喜爱研读《参同契》,并且说: “《参同契》这本书,本来不是为了阐明《易经》的,大概是借此来寄托修行中前进、后退以及修行火候的把握罢了。” 还在给别人的书信中说:“最近在路途上没有携带其他书籍,才得以深入玩味《参同契》。” 这表明他对仙道饶有兴致。如此看来,韩愈和朱熹两位贤能之人,只是批判那些并非真正学佛、学道的人,而不是批判真正学习佛法和道法的人。否则的话,他们前后的态度不一致,自相矛盾,那这两位贤能之人就很可笑了。

【 原文 

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允论之日:儒也者,行通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

【 译文 】

我没有什么才能,私下曾经学习阅览诸子百家的学说,综合梳理儒家、佛家、道家这三教的思想,并且知道这三教本质上都遵循着同一个 “道”。儒家离开了这个 “道” 就不能成为儒家,佛家离开了这个 “道” 就不能成为佛家,仙家离开了这个 “道” 就不能成为仙家,而仙家特别将自己称为 “道门”,这更是以传承和践行 “道” 为己任,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公平合理地评论:儒家,是践行道义、匡时济世的;佛家,是领悟大道、启迪世人的;仙家,是蕴藏大道、度化世人的。各自讲述各自的精妙之处,合起来讲也有共同的好处,又何必通过口舌之争来分辨是非呢!

【 原文 

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亦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 译文 】

所谓的 “道”,不过是穷尽事物的原理、充分发挥人的本性,最终达到对天命的领悟罢了。孔子很少提及这些道理,而仙家却能够尽情地阐述,并且用各种比喻来说明。由于仙家使用的字词繁多而其中的道义又微妙深奥,所以人们难以理解。人是由天地孕育的,也是由父母所生的。顺着常规的方式去运用(天地和父母生育的道理),那么从始祖到子孙后代,就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反过来运用(这些道理进行修行),那么真正的仙人、圣贤,也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

【 原文 

《悟真篇》云: ” 修身之事,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药,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 ” 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铅汞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

【 译文 】

《悟真篇》中说: “修身这件事,不局限于男女。这金丹这样的神药,即使是愚昧无知的乡野之人,得到它也能立刻登上仙位。” 不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贤能还是愚笨、年老衰弱还是年少健壮,只要平时暗中做善事,心怀仁慈、悲悯,忠诚孝顺、守信真诚,在做人的道理方面做到完备,那么仙道自然也就离得不远了。还必须透彻地了解阴阳的道理,深入地参悟自然的造化,明察其中的真假,获得阴阳的正气,找到铅汞的真正本质。这样才能够脱胎换骨、长生不老,居住在没有黑夜的天界,赏玩永恒春天的景致,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光明。这正是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啊。

【 原文 

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阅,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阿嘘,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伯端翁云: ” 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 ” 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有迁徙之苦。更有进气补血,名为抽添接命之本者,亦能避疾延年,保身健体。若欲服食养就胎仙,必不能也。其他旁门邪径,乃实为苦道之异端也,何足道哉!

【 译文 】

至于那些旁门左道,比如通过与女子交合来采补精气,服用、炼制雄黄、雌黄、硫黄等三黄,烧炼、服食朱砂、雄黄等八石,这些都是旁门左道,不会有什么功效。又有把按摩、引导身体活动,吐纳气息,服用草药当作养生方法的人,虽然能暂时去除疾病,但终究难以逃脱衰老和死亡,还会被通达事理的人所耻笑。张伯端(伯端翁)说: “闭息这种方法,如果能够忘却机巧、断绝杂念,也可以进入禅定并使元神出窍。” 无奈人的精气神属于阴性,身体这个躯壳难以牢固保持,免不了会有元神离开身体的痛苦。还有那些所谓的进气补血,号称是抽取补充、延续生命根本的方法,也只能避免疾病、延长寿命、保养身体。但如果想要通过服食这些来修炼成胎仙,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其他的旁门邪道,实在是与真正的道相悖的异端,哪里值得一提呢!

【 原文 

或者谓人之生死,皆有数定,岂有违天数而逃死者,独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阴骘可以延年。学长生者,只要以阴功为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伏维我太上道祖,列圣两真,施好生之心,广度人之愿,宏开玄教,秘授仙方,名日金丹。原始要终,因此尽露天机,大泄玄奥,其中行持妙用,三候三关,九琴九剑,药材法器,火候符章。悉已敷衍全备,各宜详究诸经,以还其性命之本。

【 译文 】

有人说,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怎么可能有违背上天定数而逃脱死亡的呢?却偏偏不想想福气是靠自己去追求的,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暗中积累的功德可以延长寿命。那些学习追求长生之道的人,只要把暗中积累的功德作为根本,把金丹作为手段,那么上天注定的命运也是可以逃脱的。想我太上道祖以及各位圣贤真人,怀着爱惜生命的慈悲之心,有着广泛度化世人的宏愿,大力弘扬玄门道教,秘密传授仙方,这个仙方就叫做金丹。追本溯源,探究事物的始终,因此完全泄露了其中的天机,大肆揭示了其中的玄妙深奥之处,其中修炼的奇妙作用、三个阶段、三道关卡,九种琴、九种剑(可能是与修炼相关的象征),药材、法器,火候、符箓和章表等。都已经详细阐释完备了,每个人都应该详细深入地研究各种经典,以此来回归到自己生命的根本状态。

【 原文 

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倘得者无所猜疑,庶可以行持下手,虽不遇明师好友,得遇此书。即如师友在前,自能顿悟无上也。较诸行世丹经,悉合一理,罔不洞彻。实属苦海之慈航,指迷之智烛,虽曰行之惟艰,然勿畏难而苟安也。再有进箴者,身抱金丹之后,即宜高隐洞天,深藏福地,勿以黄白卖弄朝廷,为方士之先导,隐显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飞升,不露圭角,此方为无上上品真人。历万劫而不坏者也。后来同志。玩之鉴之。

【 译文 】

有的人说,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怎么会有违背上天定数而逃脱死亡的呢?却唯独不想想福气是靠自己去追求的,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暗中积累的功德可以延长寿命。学习追求长生之道的人,只要把暗中积累的功德作为根本,把金丹作为手段,那么上天注定的命运也是可以逃脱的。想我太上道祖以及各位圣贤真人,怀着爱护生命的心意,有着广泛度化世人的愿望,大力弘扬玄门道教,秘密传授仙方,这个仙方就叫做金丹。追本溯源、探究究竟,因此完全泄露了天机,大肆揭示了其中的玄妙深奥之处,其中修炼的奇妙作用,三个阶段、三道关卡,九种琴、九种剑(可能是相关修炼的象征),药材、法器,火候、符箓和章表等。都已经详细阐释完备了,每个人都应该详细深入地研究各种经典,来回归到自己生命的根本。

【 原文 

长篇巨观,首探大道之源,而讲生人之理,与人生老病之故,引彼回头向道,修正治平,如古来英雄神仙,身名两树,忠孝两全,非同杨、墨、隐、怪。使人知此道,亦儒道也,养汞培铅,无异乎居仁由义。

【 译文 】

这篇长篇大论,首先探究了大道的源头,进而讲述了人诞生的道理,以及人衰老、生病的原因,引导人们回归到对道的追求,修养自身、端正行为、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就像古代的英雄和神仙一样,能够建立功名、留名于世,做到忠诚和孝顺两方面都完备,与杨朱、墨翟的学说以及隐遁怪诞的行为不同。让人知道这个道,也是儒家所追求的道,(仙家)修炼汞和铅,与(儒家)践行仁爱和道义没有什么不同。

【 原文 

韩、朱辟二氏,只辟二氏之假徒,更为通论。外扫旁门邪径,一归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道,振聋发聩之洪响,经天纬地之大文。

【 译文 】

韩愈和朱熹批判佛教和道教,只是批判那些假托佛、道之名的人,这更是一种通达的观点。(这篇文章)对外扫除了那些旁门邪道,最终都归结到穷尽事理、充分发挥本性以至于领悟天命的道上,(文章的观点)如同振聋发聩的宏大声音,是能规划天地、意义重大的文章。

中篇

【原文】

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最忙最速者,时也;可大可久者,金丹也。惜人多溺于功名富贵场中,爱欲恩情之内,狼贪不已,蛾扑何休,一朝大限临身,斯时悔之何及!惟其甘分待终,就死而已。谁知有长生不老之方,谁悟有金丹灵药之妙,诚可借哉!此金丹灵药,非世间之所无有,非天上之不可得者,只在于同类中求之,乃生身固有之物也。简而且易,至近非遥。

【译文】

在天地之间,最具灵性、最为宝贵的,是人;最匆忙、消逝得最快的,是时间;能够宏大且长久存在的,是金丹。可惜的是,人们大多沉溺在追求功名富贵的名利场中,陷在爱欲恩情的情感纠葛里,像狼一样贪婪不知满足,像飞蛾扑火一样没有休止。一旦大限(死亡)来临,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只能甘心认命,等待生命的终结,走向死亡罢了。有谁知道存在着长生不老的方法,又有谁领悟到金丹这种灵药的奇妙之处呢,实在是太可惜了啊!这金丹灵药,并非是世间不存在的东西,也不是在天上无法得到的。它只需要在与我们同类的事物中去探寻,实际上是我们身体生来就有的东西。既简单又容易,离我们非常近,并不遥远。

【原文】

余尝有《金丹赋》记之,词极朗魁,今追忆其中段云: ” 夫造金丹者,始则借乾坤为玄牝,学造化于阴阳。识二八之相当,知坎离之互藏。候金气之满足,听潮水之汪洋。继则看铅花于癸后,玩月夕于庚方。制刀圭于片晌,罢龙虎之战场。唤金公而归舍,配玉女而入房。 ”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我曾经写过一篇《金丹赋》来记述相关内容,文辞非常明朗卓越。如今回忆起其中间的段落: “ 那些炼制金丹的人,最初是借助乾坤作为孕育生命的母体(玄牝),向阴阳的变化学习大自然的创造化育之理。知晓 ‘ 二八 ’ (可能指阴阳的比例等)相互匹配相当,明白坎卦和离卦相互隐藏的关系。等待金气达到充足饱满的状态,倾听如汪洋潮水般的变化。接着在癸时之后观察铅花的变化,在庚位的方向欣赏月夜的景象。在片刻之间炼制出少量的丹药(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借指丹药),停止龙虎(可能象征阴阳等)争斗的战场。召唤金公(可能象征铅等)回到居所,让玉女(可能象征汞等)与之匹配进入房室。 ” 如果真的能够掌握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定会变得聪慧,即使是柔弱的人也必定会变得强大。

【原文】

先儒曰: ” 圣人不言易,以滋人之惑;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 ” 若人用意追求,殷勤修炼,自必入圣超凡,长登寿域,永享无穷之乐也,岂小补哉!且人为功名富贵,亦有备极穷苦而后可成者。若以劳苦之心,易而为修炼之心。将见九还到手,万劫存神,以比功名富贵,孰短孰长耶?

【译文】

前代的儒者说: “ 圣人不轻易说(修炼等事)容易,以免增加人们的疑惑;也不曾说它困难,以免阻碍人们前进。 ”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追求,勤奋努力地修炼,自然必定能够超凡入圣,长久地进入长寿的境界,永远享受无穷无尽的快乐,这难道是小小的补益吗!而且人们追求功名富贵,也有历经极度的穷苦之后才能够获得成功的。如果把追求功名富贵时吃苦受累的心思,转变为用于修炼的心思。将会看到能够修炼成九转还丹(九还),历经无数劫难依然能够保存元神。把这与功名富贵相比,到底哪个短暂、哪个长久呢?

【原文】

仲尼曰: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又曰: ” 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不仁不义,莫甚于狂贪妄想。胡氏曰: ” 志于道,则外物不足以累其身。 ” 《悟真》曰: ” 若会杀机明反复,始知害里却生恩。 ” 是知欲求还丹,必先绝欲。欲求绝欲,必勤杀机 ② 。勤于杀机者,刻刻有灵剑在手。外欲乍乘,急须就起杀机,勿容纵意,久久纯熟,对境无心,即可行反本归根之道。

【译文】

孔子说: “ 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 又说: “ 践行仁德,就不会让不仁德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 ” 不仁爱、不正义的行为,没有比狂妄贪婪、痴心妄想更严重的了。胡氏说: “ 立志追求道,那么身外之物就不足以拖累自己。 ” 《悟真篇》中说: “ 如果能够领会 ‘ 杀机 ’ ,明白其中的循环往复,才会知道在危害之中却能生出恩惠。 ” 由此可知,想要炼制还丹,必须先断绝欲望。想要断绝欲望,就必须常常运用 “ 杀机 ” (克制欲望等)。常常运用 “ 杀机 ” 的人,时刻都像是手中握着一把灵剑(克制欲望的力量)。外界的欲望突然袭来时,必须立刻运用 “ 杀机 ” ,不能放纵自己的心意。时间久了,熟练之后,面对各种情境都能做到不起心动念,就可以践行回归根本、返璞归真的道了。

【原文】

《易・翼》曰: ”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 反复之道。得长生之果证也,人胡不勉而行之?万物如草木之类,犹能归根反本,以历岁时。人为万物之灵,动至死地,是反不如草木也,能不愧乎?夫此反本归根之道,又非邪径旁门之说也。世人以德行为先,阴功为本,察阴阳造化之机,求玄牝乾坤之妙,辨二八坎离之物,定金花水月之时,施降龙伏虎之威,明立命生身之处,其间致虚守静,他主我宾,日月交光,戊己为用,则丹成反掌矣。

【译文】

《易经・系辞传》(《易・翼》)中说: “ 整天自强不息,这是循环往复的道。 ” 这种循环往复的道,是能够获得长生的验证,人们为什么不努力去践行呢?世间万物,像草木之类,尚且能够回归根本,以此度过岁月时光。人作为万物之灵,却常常走向死亡的境地,这反而不如草木了,难道不感到惭愧吗?这种回归根本的道,又不是那些旁门左道的说法。世人应该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把暗中积累的功德作为根本,洞察阴阳变化的契机,探求玄牝(孕育万物的母体)和乾坤的玄妙之处,分辨 “ 二八 ” (阴阳等)和坎离(卦象等)所代表的事物,确定如同金花水月般玄妙的时机,施展降龙伏虎的威力(可能象征克制身心等),明确安身立命的根本之处。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内心虚静的状态,以客观的规律为主导,自己处于次要的位置,让日月的光辉相交融,运用戊己(可能象征五行中的土等)的作用,那么炼成金丹就轻而易举了。

【原文】

《易》曰: ”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 人有此身,亦因父母而得,倘无父母,身何有乎?故作金丹之道。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并非邪径旁门也。

【译文】

《易经》中说: “ 男女交合,精气结合,万物由此化育生成。 ” 人拥有这个身体,也是因为父母才得以诞生,如果没有父母,又哪里会有身体呢?所以炼制金丹的道理,和人诞生的道理是相同的,只不过顺着这个道理(阴阳顺行)就会成为普通人,逆着这个道理(阴阳逆行)就能够成为仙人。顺和逆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只要能够逆向运用阴阳的变化,自然就能够成功,这并不是旁门左道。

【原文】

兹余所论,大泄真机,皆列圣口传心授之旨,人能照此下手行持,自能夺天地玄妙之功,穷鬼神不测之奥,诚金丹之口诀也。除此之外,再无别传。先贤云: ” 圣人未生,道在天地;圣人已往。道著六经。 ” 予之末论,虽不敢与圣经相比,亦可为问道之正途,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似剪荆棘而寻大路,坦然无碍,豁然有门。学者若能专心研究,自然默契仙缘,幸勿轻易视之也。万金难换,百宝难求,勿示非人,尚其重之。

【译文】

现在我所论述的这些内容,大大地泄露了其中的真正奥秘,都是各位圣贤口口相传、心心相授的要旨。人们如果能够按照这些去实践修行,自然能够获得天地间玄妙的功效,穷尽连鬼神都难以测度的奥秘,这确实是炼制金丹的口诀啊。除了这些内容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真传了。前代的贤哲说: “ 在圣人还没有诞生的时候,道就存在于天地之间;圣人去世之后,道就体现在六经之中。 ” 我的这些论述,虽然不敢与经典著作相提并论,但也可以作为追求道的正确途径,就好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一样。又像是剪掉荆棘去寻找大路,能够坦然前行没有阻碍,一下子就找到了门径。学习的人如果能够专心研究这些内容,自然能够与修仙的缘分相契合,希望不要轻视它。这是万金都难以交换,各种珍宝都难以求得的,不要把它展示给不适合的人,一定要重视它。

【原文】

《悟真篇》云: ” 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 ” 。此篇专讲金丹外药,而金液内药亦次其中矣。反反复复,总劝人及时省悟,炼己求铅。觉世婆心,传神简上。旧赋一段,句句口诀,有志者再求口诀中之口诀,则还丹不难矣。

【译文】

《悟真篇》中说: “ 学习修仙必须学习成为天仙,只有金丹才是最正确、最可靠的。 ” 这篇文章专门讲述金丹这种外药,而金液这种内药的道理也包含在其中了。反反复复地论述,总体上是劝人们及时醒悟,修炼自身、求取铅(可能是炼丹的关键物质等)。怀着拯救世人的慈悲心肠,把这些道理传达在文字之中。以前所写赋中的那一段内容,每一句都是口诀,有志向的人如果能够进一步探寻口诀中的关键要点,那么炼制还丹就不是难事了。

下篇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 ” 修道之谓教 ” 。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于性、本于命。命犹令也,天以命而赐人以令也;性即理也,人以性而由天之理也。夫欲由其理,则外尽伦常者其理,内尽慎独者其理。

【译文】

一阴一阳相互作用就叫做 “ 道 ” ,修道的人就是修炼这阴阳相互作用的 “ 道 ” 。一阴一阳,也就是一性一命罢了。《中庸》里说: “ 遵循道来进行修养就是 ‘ 教 ’ 。 ” 儒家、佛家、道家这三教的圣人,都是依据这个 “ 道 ” 来建立他们各自的教义学说的。这个 “ 道 ” 源于人的本性,根本在于人的天命。 “ 命 ” 就如同命令一样,是上天把 “ 命 ” 赐予人作为一种指令; “ 性 ” 就是天理,人凭借着自己的 “ 性 ” 来遵循上天的道理。如果想要遵循这个道理,那么在外部要尽到伦理纲常的要求,这就是其中的道理;在内心要做到在独处时也谨慎不苟,这也是其中的道理。

【原文】

忠孝友恭,衷乎内也,然著其光辉,则在外也;喜怒哀乐,见于外也;然守其未发,则在内也。明朗朗天,活泼泼地,尽其性而内丹成矣。夫欲全其令,则殷勤顾之者此令,依法用之者此令。存心养性,此顾命之勤劳也;集义生气,此用令之法度也。炼气化神,炼神还天。复其性,兼复其命,而外丹就矣。吾愿后之人,修此正道,故直言之。

【译文】

忠诚、孝顺、友爱、恭敬,这些品德发源于内心,但它们彰显出光辉的时候,就表现在外在行为上;欢喜、愤怒、哀伤、快乐,这些情绪表现在外在,但当守住它们还没有生发出来的状态时,就是内心的状态。心境如同晴朗明亮的天空,充满生机活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那么内丹就修炼成功了。如果想要完全实现上天赋予的 “ 命 ” ,那么殷勤地守护它的是这个 “ 命 ” ,依照法则运用它的也是这个 “ 命 ” 。保持本心、修养性情,这是守护 “ 命 ” 所付出的努力;积累道义以产生正气,这是运用 “ 命 ” 的规范。通过炼气化神,炼神还天的过程。恢复自己的本性,同时也恢复上天赋予的 “ 命 ” ,那么外丹也就炼成了。我希望后世的人,能够修炼这条正确的道路,所以就直接地把这些道理说了出来。

【原文】

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气为使焉,神为主焉。学者下手之初,必须知一阳初动之候,真铅始生之时。其气迅速如电,而不能久居于先天,霎时而生癸水,顷刻而变经流,迨至生形化质,已属后天而不可用矣。

【译文】

修道以修身最为重要,然而修身必须先端正内心、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内心端正了,那么物质欲望就都会消除。然后再来讲修炼的基础根本,气是驱使的力量,神是主导。学习修道的人在开始下手修炼的时候,必须知道一阳刚刚发动的时机,也就是真铅开始产生的时候。这种气的产生迅速如同闪电,却不能长久地停留在先天的状态,瞬间就生出癸水(可能是一种象征),片刻之间就变成了如同经水流动的状态,等到它生成具体的形体、转化为物质形态时,就已经属于后天的了,不能再用来修炼了。

【原文】

昆仑之上有玄门,其窍甚小,阴阳会合时,不许动摇,待其情性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质者,不能升入窍内,夫惟真气橐龠,乃能进于窍内也,故圣人直指先天一炁,冲开此窍。又曰:修行之径路,可以续命延年,修真而全真,无来无去,不生不灭。

【译文】

在昆仑山(可能象征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境界)之上有一个玄妙的门,这个窍穴非常小,当阴阳相互会合的时候,不允许有丝毫动摇,等到它们的性情相互感应,自然就会彼此相通。凡是有具体形体和物质的东西,都不能进入这个窍穴里面,只有真气如同风箱(橐龠,古代鼓风的器具,比喻呼吸、真气等)一样的力量,才能够进入这个窍穴。所以圣人直接指出,要用先天的那一股真气,冲开这个窍穴。又说:这是修行的路径,可以延长寿命、延续生命,修炼真性从而保全真性,达到没有来也没有去,不生也不灭的境界。

【原文】

今之愚人,闻说有用阴阳之道者,却行御女巧诈之术,正如披麻救火、飞蛾扑灯,贪其美色,胡肆纵横,日则逞力多劳,夜则恣情纵欲,致使神昏气败,髓竭精枯,犹不醒悟,甘分待终。

【译文】

现在的一些愚昧的人,听说有运用阴阳之道来修炼的,却去施行通过与女子交合的取巧欺诈的邪术,这就如同披着麻去救火、飞蛾扑向灯火一样。他们贪恋女子的美色,肆意放纵。白天就过度劳累地逞强使力,夜晚就尽情放纵欲望,导致精神昏沉、气息衰败,骨髓枯竭、精气耗尽,却仍然不醒悟,甘心认命等待死亡的到来。

【原文】

古之贤人不然,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暗行方便,默积阴功,但以死生为念,不以名利关心,日则少虑无思,夜则清心寡欲,以此神全炁壮,髓满精盈。每叹凡躯,如石中之火,似水上之沤。未闻道者急求师,已闻道者急求药。又能广参博采,信受奉行,求先天之大药,寻出世之丹方,忙忙下手速修,惟恐时不待人。

【译文】

古代的贤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忠诚和孝顺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广泛地施行仁爱和正义,暗中给人提供便利,默默地积累阴德。只是把生死这件事放在心上,不把名利放在心上。白天很少有忧虑、没有杂念,夜晚内心清净、欲望寡少,因此精神完备、真气强壮,骨髓充满、精气盈满。他们常常感叹人的凡俗身体,如同石头中迸出的火花,又像水面上的泡沫一样短暂。没有听闻过道的人急切地寻求明师指点,已经听闻过道的人急切地寻求丹药。并且能够广泛地参学、多方采纳,相信并接受这些道理,认真地去奉行,追求先天的神奇丹药,寻找超凡脱俗的炼丹药方,急忙地开始下手快速修炼,只怕时间不等人。

【原文】

夫道者,岂是旁门小技,乃至人口传心授,金液还丹之妙道也。非定息二乘之法,乃最上一乘之道。以有为入无为,以外药修内药;以已而求彼,以阴而配阳;以铅而投汞,以炁而合神。无为者,非防危守城之方,温养沐浴之事,乃得丹之后,脱胎神化之功也;有为者,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即末得丹之前,炼己筑基之事也。

【译文】

这个 “ 道 ” ,哪里是那些旁门左道的小技艺,而是需要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心心相授的,关于金液还丹的奇妙的 “ 道 ” 啊。不是属于小乘、中乘(二乘)那种专注于调息等的方法,而是最上乘的 “ 道 ” 。通过有为的方法进入无为的境界,用外药来修炼内药;凭借自己去寻求外在的(药物等),用阴来匹配阳;把铅投入汞中,让真气与元神相合。所谓 “ 无为 ” ,不是指防范危险、守护身体(如同守城)的方法,也不是指温养、沐浴(可能是一些辅助修炼的行为)的事情,而是在炼成丹药之后,达到脱胎换骨、元神化现的功夫;所谓 “ 有为 ” ,不是指采阴补阳、提气吸气的邪术,也不是指九一(可能是某种错误的修炼方法)等动摇身体的方法,而是指安静虚无的 “ 道 ” ,坚守柔顺(守雌)而不逞强(不雄),寂静不动,受到感应就能够贯通,这就是在还没有炼成丹药之前,修炼自身、奠定基础的事情。

【原文】

有为无为,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内药外药,出处之法相又详于彼。外药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内药者,在自己身中而产。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大修行人欲求先天外药,必炼己以待阳生,用神炁炼成慧剑,采金水匀配柔刚。古人采药进火,全凭此物。除七情之患,去五贼之害。

【译文】

有为和无为,作为本体和作用的起始与终结已经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内药和外药,它们的来源和表现的法相又在别的地方详细阐述了。外药,是在大自然的造化根源之处产生的;内药,是在自己的身体中产生的。内药就是精,外药就是气;内药用来修养本性,外药用来安身立命,性命双修,才符合神仙的修炼之道。那些真正的大修行人想要获取先天的外药,必须先修炼自身,等待阳刚之气生发,用真气和元神炼成一把慧剑(可能象征克制欲望等的力量),采集金(可能象征某种物质或能量)和水(可能象征某种物质或能量),均匀地调配刚柔。古代的人采药炼丹、掌握火候,完全依靠这些方法。以此消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带来的祸患,去除五贼(可能指五种危害身心的因素)的侵害。

【原文】

若无炼己以去贼之患害,则不能常应常静,魂魄焉能受制?情欲岂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临炉下手,则外火虽动,而内符不应。只因刚柔末配,以此慧剑无锋,群魔为害,心神不宁,欲念杂起,故乃逐境飘流,致使汞火飞扬,圣胎不结。如使炼己纯熟,则心无杂念,体若太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心死则神活,体虚则气运,方许求一阳之道、二候之功。还丹容易,炼己最难!

【译文】

如果不通过修炼自身来去除五贼等的危害,就不能做到常常顺应外界又能保持内心平静,魂魄怎么能被控制呢?情欲又怎么会不干扰呢?如果想要进入修炼的房室进行修炼,面对炼丹的炉灶下手操作,那么即使外部的火候(可能象征外在的能量等)已经发动,但是内部的符箓(可能象征内在的控制力量等)却不响应。这只是因为刚和柔没有调配好,因此这把慧剑没有锋芒,各种魔障就会为害,导致心神不安宁,欲望杂念纷纷产生,所以就会随着外界的情境而漂泊不定,致使汞(可能象征某种物质或能量)和火(可能象征某种物质或能量)飞扬散乱,神圣的胎息(可能象征炼丹的关键状态)无法结成。如果修炼自身达到纯熟的程度,那么心中就没有杂念,身体如同虚空一样,一尘不染,所有的忧虑都消失一空。内心的杂念消失了,元神就会活跃,身体虚空了,真气就会运行,这样才可以去追求一阳发动的 “ 道 ” 、二候(可能是某种修炼阶段)的功夫。炼制还丹相对容易,修炼自身才是最难的啊!

【原文】

凭慧剑剖破鸿濛,舒匠手凿开混沌。却用阴阳颠倒之法,水火既济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使阳居下,火必照上,令阴在上,水能润下,只要苦行忍辱,身心不动,己之性若住,彼之气自回。人能如此,便得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效也。

【译文】

凭借着慧剑剖开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鸿濛),施展如同工匠般的手法凿开那一片混沌。运用阴阳颠倒的方法,水火相互交融的道理,施行地天相交、通泰的法则,让阳处于下方,火必然向上照耀,让阴处于上方,水能够向下滋润。只要能够刻苦修行、忍受屈辱,身体和内心都不躁动,自己的本性如果能够安定下来,那么外在的气自然就会回归。人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够达到坚守柔顺(守雌)而不逞强(不雄),寂静不动,受到感应就能够贯通的效果。

【原文】

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而末至于动,阳初复而未离乎阴,候此真先天气降,以法追摄,送入黄庭之中,日运己汞,包固周密,汞气渐多,铅气渐散,合丹于鼎。又须调停真息,周流六虚,至声寂而意合,乃气匀而脉住,丹始凝结。只待圣胎气足,十月功圆,脱胎神化,降生婴儿,调之纯熟,出入纵横,往来无碍,不被群魔引诱,只待九转功成,面壁之时,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译文】

在太极即将分化的那一瞬间,宁静达到了极点但还没有开始运动,阳气刚刚恢复但还没有脱离阴气,等待着这时真正的先天气降临,用特定的方法捕捉摄取它,把它送入黄庭(可能指人体的某个部位)之中。每天运转自己身体中的汞(可能象征某种物质或能量),包裹得严密周全,汞气逐渐增多,铅气逐渐消散,在丹鼎中合成丹药。又必须调节好真正的呼吸(真息),让气息在上下四方(六虚)中循环流动,直到声音寂静、意念相合,气息均匀、脉搏平稳,丹药才开始凝结。只等到神圣的胎息之气充足,经过十个月的功夫圆满完成,就会脱胎换骨、元神化现,如同诞生出一个婴儿(可能象征修炼的成果)。把它调养得纯熟之后,能够自由出入、纵横驰骋,往来没有阻碍,不被各种魔障引诱。只等到九转(多次修炼)的功夫完成,在面壁修炼的时候,炼精就能够化为气,炼神就能够化为虚无,身体和精神都达到美妙的境界,与 “ 道 ” 完全融合为一体,这就是大丈夫功成名就的时候。

【原文】

是道古人不传于世,盖缘愚人信之不笃,行之不勤,而且反生诽谤,是以秘而不传。予自得遇至人以来,述此修身秘要,以警觉后学。同志者,各加黾勉,共陟仙都。

【译文】

这个 “ 道 ” 古代的人不把它流传于世,大概是因为愚昧的人对它相信得不坚定,践行得不勤奋,而且反而还产生诽谤之言,所以就把它秘密地隐藏起来不传授。我自从遇到了真正的高人(至人)以来,记述下这些修身的秘诀要点,用来警醒启发后世学习的人。志同道合的人,各自更加努力,共同登上神仙的境界。

【原文】

此篇穷性命之真,发圣贤仙佛之理,本本原原,如疏如注。有为无为之序,内药外药之分,养胎脱胎之妙,尽著简编,观止已,蔑以加矣!

【译文】

这篇文章探究了性命的真谛,阐发了圣贤、仙佛的道理,追本溯源,就如同注释和阐释经典一样详细。有为和无为的顺序,内药和外药的区别,养胎和脱胎的奇妙之处,都全部写在这篇文章里了,已经达到了极致,没有什么可以再增加的了!

免责 声明: 以上图文来自网络,贵在分享,不做商用,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悦读经典——张三丰祖师《大道歌》:原文+译文

2025-6-27 20:07:54

国学百科

悦读经典——《贞观政要》智慧箴言88则:原文+译文

2025-6-27 20:08: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