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禅坐和道家的打坐都是为了达到身心合一、提高修行境界的方法,但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首先,禅坐和打坐的起源和背景不同。禅坐起源于印度佛教,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旨在帮助修行者摆脱烦恼和生死轮回,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界。而打坐则是中国道家修行的传统方法,源自于古代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旨在帮助修行者调节身心、炼养内气,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
其次,禅坐与打坐的姿势和要点亦有所差异。禅坐的基本姿势为双盘膝、背脊挺直、心境平静如水、紧闭双眸静坐。其要点在于保持身心宁静,细心感受呼吸之节奏,以及身体各部位的感觉,逐步进入正念定境。而打坐的基本姿势与禅坐类似,双盘膝、背脊挺直、头部微微仰起、紧闭双眸静坐。然而,其注重之处并非保持正念定境,而是调节呼吸与意念,以及内在导引术的应用。
第三,禅坐与打坐,虽有密切关联,却同中有异。禅坐者,是以宿命论为指导,旨在通过修行,抵达解脱与涅槃的彼岸;而打坐者,则主要希冀通过修炼,神行并修健康长寿、并藉此功能状态下修改命运,倡导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思想。禅坐的方法涵盖禅定、观想及念佛等;而打坐则更注重内气调节、意念控制及神识修炼等技巧。
第四,禅坐和打坐是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它们的社会影响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禅坐作为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其传播过程中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专注,通过冥想和深呼吸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这种修行方式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成为了许多佛教徒修行的重要方式。
相比之下,打坐作为中国道家修行的传统方法,在其传承过程中则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打坐是一种通过身体姿势和呼吸调节来达到身心平衡的修行方式。它强调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宁静,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舒适。这种修行方式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瑜伽起源于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瑜伽。
由于瑜伽中有打坐,很多人以为,只要做瑜伽,起到的效果应该和修行中的打坐一样。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瑜伽的打坐,和修行中的打坐,虽然虽然有些姿势相同,但其内涵,完全是两个概念。
瑜伽的打坐,仅仅只是用来让身体机能得到锻炼,使身体素质变好。并且,做瑜伽虽然也要求入静,但是它的入静,并不像修行中的打坐,来得这么彻底。
这是因为,做瑜伽的人,平时在生活中,对于自己的行为以及心念,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所以,想要通过瑜伽来达到修行的目的,也是做不到的。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将瑜伽视为修行呢?
因为他们觉得,瑜伽来源于佛教,只要是佛教的东西,就“自带修行效果”。
瑜伽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还算是不错的。但是它并不能使人达到开慧的目的。
而修行中的打坐,除了能达到瑜伽中打坐的效果外,还有得到各种智慧,更有机会脱离生死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