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孤独和绝望,在于以为靠读书人可以改造国民性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鲁迅的孤独和绝望,在于以为靠读书人可以改造国民性
 
鲁迅要改变国民性,也就是要改变中国世俗性格的一部分。他最后的绝望和孤独,就在于以为靠读书人的思想,可以改造得了,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悲剧也在这里。 (阿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厢情愿

作者:阿城

“五四”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 “改造国民性” 

也许有办法改造国民性,比如改变教科书内容曾改变了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所以民初有人提倡“教育救国”,是个稳妥可行的办法,只是中国至今文盲仍然很多。

但通过读书改造了自己的“国民性”的大部分读书人,又书生气太重,胸怀新“礼”性,眼里揉不进砂子,少耐性,好革命,好指导革命。

我在云南的时候,每天扛着个砍刀看热带雨林,明白眼前的这高高低低是亿万年自然形成的,香花毒草,哪一样也不能少,迁一草木而动全林,更不要说革命性的砍伐了。我在内蒙亦看草原,原始森林和草原被破坏后不能恢复,道理都就在这里。

我后来躺在草房里也想通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厢情愿 ,而且它们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都不是,皮、毛到底还是可以分开的。

糟粕、精华是一体,世俗社会亦是如此,“取”和“去”是我们由语言而转化的分别智。

鲁迅要改变国民性,也就是要改变中国世俗性格的一部分。 他最后的绝望和孤独,就在于以为靠读书人的思想,可以改造得了 ,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悲剧也在这里。

所谓悲剧,就是毁掉英雄的宿命,鲁迅懂得的。但终其一生,鲁迅有喜剧,就在于他批判揭露“礼下庶人”的残酷与虚伪,几百年来的统治权力对这种批判总是扑杀的。

我在这里讲到鲁迅,可能有被理解为不恭的地方,其实,对我个人来说,鲁迅永远是先生。

我想来想去,怀疑“改造国民性”这个命题有问题,这个命题是“改造自然”的意识形态的翻版,对于当下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不妨多读一点弦外之音。而且所谓改造国民性,含“礼下庶人”的意思,很容易就被利用了。

中国文化的命运大概在于世俗吧,其中的非宿命处也许就是脱数百年来的礼下庶人 ,此是我这个晚辈俗人向“五四”并由此上溯到宋元明清诸英雄的洒祭之处。

世俗既无悲观,亦无乐观,它其实是无观的自在。

喜它恼它都是因为我们有个“观”。以为它要完了,它又元气回复,以为它万般景象,它又恹恹的,令人忧喜参半,哭笑不得。

世俗总是超出“观”,令“观”观之有物,于是“观”也才得以为观。

我讲来讲去,无非也是一种“观”罢了。

鲁迅的孤独和绝望,在于以为靠读书人可以改造国民性
▲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 ,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出版文学作品有《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闲话闲说》等,担任编剧作品有电影《芙蓉镇》《小城之春》《刺客聂隐娘》等。
延伸阅读:
鲁迅看透的国民性真相:这四大弱点至今仍刺痛我们
{文}山野村夫

鲁迅毕生都在思索中国国民性问题,这源于他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1905年,他就提出“立人”才是中国立国的根本,所谓“立人”,核心在于塑造具有个体精神自由的人。在鲁迅的认知里,现代文明绝非物质丰裕、科技先进或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就能实现,唯有个体精神自由得以确立,中国才称得上真正步入现代文明。正是这份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对人精神世界的聚焦,成为贯穿鲁迅思想的主线。

在鲁迅的剖析下,中国国民性存在四大突出弱点:奴性、对生命的漠视、瞒和骗,以及处事的不认真。

关于奴性,鲁迅将中国历史概括为“一治一乱”的循环。“一治”是百姓安稳为奴的时期,“一乱”则是连奴隶都做不得的动荡岁月。他曾感慨,革命前自己是奴隶,革命后又陷入新的奴隶陷阱。日本友人增田涉发现,“奴隶”一词在鲁迅生活与创作中频繁出现,可见这一概念深深烙印在鲁迅心中。 鲁迅还发现,中国人存在三重奴隶状态:一是传统统治者和传统文化的奴隶;二是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及西方文明的奴隶;他曾寄希望于第三种文化,期望能让民众成为命运的主人,然而在社会实践中,却又发现了新的奴隶关系,出现革命工头、奴隶总管等现象。

在对生命的漠视方面,鲁迅对中国社会作出两个严酷论断。其一,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食人”现象,“吃人”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大饥荒年代真实发生的人吃人惨剧;二是打着革命旗号的杀戮;三是更为隐蔽的精神层面的“吃人”,即剥夺人的个体精神自由。鲁迅感慨,由于中国人数量众多,生命常常得不到应有的珍视,对生命的漠视成为中国国民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

鲁迅更犀利地指出,中国犹如“文字游戏国” (《 逃名 》) ,国人多是“做戏的虚无党” (《 马上支日记 》) ,群众永远是看热闹的“戏剧看客” (《 娜拉走后怎样 》) 。 社会话语充满矛盾与虚伪,人们心口不一、言行相悖,彼此明知是谎言,却仍维持虚假表象。打破这种“说谎游戏规则”的人,会被群体视为异类排斥。这种风气催生出“瞒和骗” (《 论睁了眼看 》) 与“不认真”两大弊端:人们逃避现实问题,粉饰太平;以游戏态度对待一切,鲁迅担忧长此以往,国家将在这种“哈哈一笑”中走向衰败。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极具特色。一方面,他没有将矛头仅对准普通民众,而是同样严厉地审视知识分子。他认为,若要推动启蒙,首先应唤醒知识分子,且他将自我也纳入批判范畴,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我也在吃人社会之中”的自省,坚决涤荡自身灵魂的“鬼气”。

另一方面,他在批判中也积极发掘国民精神的闪光点。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强调不应被表面繁华迷惑,要看到“地底下”的力量。

他说: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 确 信、不自欺;他们 在 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 , 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

鲁迅这里说的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有 确 信、不自欺 ”就是中国国民性的内在力量,尤其是我们今天要讨论重新建立国民真精神的一个精神资源。 他们信念坚定、从不自欺,即便默默承受苦难,依然坚守抗争。这些精神品质,是中国国民性的内在支柱,更是重建国民精神、延续民族希望的宝贵财富。

免责 声明: 以上图文来自网络,贵在分享,不做商用,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八观八验”知未来

2025-7-5 23:14:05

国学百科

我们为什么会误判美国和特朗普?

2025-7-5 23:15: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