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画开启《易经》智慧之门
作者:周春才 来源: 《 易经 图典》
【版权属作者,向原作者致敬】

华夏文明的支点-勾股定义
我们知道,现在的勾股定理,三角形一条直角边长是3,另一条边长是4,那么斜边长的平方就是(3*3)+ (4*4) =25,这条斜边就是5。
在易经里的乾3 离4 坎5 坤6
这是在易经里最简单的爻数,那就是勾三股四斜五等于六平方;
按照易经的数理上的指引,就可作出现在易经对勾股定理细析图。
细析图不单是可以证明三角形的直角关系,它所描述的还是行星飞行轨道,和人类的构造所有数据。
所以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你的想像
天圆地方与天人合一
古人说 “天圆地方 ”,就是源自这里。 外面的圆,代表天时、时间,时机 是灵活善变的; 里面的方,代表地利,空间、方位 。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承天而时行。
释义: 坤,是动也是刚的。也就是说大地是动的,而且是很刚健有力的那种。同时,大地又是静的,安稳并且具有 方正的德行 ,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承载万物运化吸收光(太阳光、月亮光、等)。地道承顺天道而运转不息。
而 大地以德行最为重要 。因此,古人并不强调大地是运转不息的,大地是顺天而行,不强调可并不是大地静止不动。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坤卦·文言》
释义 : 直取的是正的意思,而方则是用义。
也就是说, 直为体,方为用 。做人讲究的就是 方正的品德与精神 ,这是与 天地相通的智慧 ,因此 “德不孤” 。因为要用,所以才有“方”一说;方是要用的。
所以“天圆地方”不是地平说,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 阴阳学说 的一种体现。 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
“天圆地方 ”的思想隐含着“ 天人合 一”的精髓: 由于万事万物从无到有、成住坏空的过程,都和天地间的能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古人认为应当“ 天人合一”,才能顺应不断变化的自然规律。
当一个“ 时机 ”和一个“ 方位 ”交叉定位,就会得出一种象。这些就是规律的变化。看似随机,其实有规律可循。
孔子是怎么讲述天圆地方的道理呢?
天道 ,我们叫它圆;
地道 ,我们称之为方。
方是暗的,而圆则是明亮的。
方指的是月亮,而明是太阳。
太阳往外散发光芒,而月亮则吸收太阳的光。
因此,圆就是看到的景象(外景),
而方则是内在的一种真实感受(内景)。
所以无形的火是外景;
而可触摸可感受的金水是内景。
天是大道,大道无形 ,因此为外景,为圆。
而方,则是我们可以实际感受的大地,
是有实体的意思。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由此,“方”就是对于人有用的“器”,用也。
方、圆的体用关系如果你理解透了,
也许你看待世界万物将与众不同
你能清楚地看清别人,
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的舍取是什么
更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为什么《易经》为百经之首?
《易经》 其思想体系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按照阴阳五行演化而来,因此在古代的各门学科中,都有阴阳五行的思想体系在其中,如:
《鲁班经》建筑学;
《黄帝内经》生命科学;
《春秋繁露》治国安邦的;
《孙子兵法》行兵布阵的;
《青囊经》饮食方面、地理环境方面的风水学
《滴天髓》个人命运方面的
《人伦大统赋》观人面相方面的等;
只要能够想到的方面,几乎都有《易经》中阴阳的思想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易经》被尊卑百经之首的真实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