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截留符秘沿身科本 》
刻印方式:手抄本
格式:PDF电子书
册数:一册
大小:15.5MB
页数: 43页
年代: 不详
作者: 不详
民间手抄本符书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民俗文化特色。在古代,符咒往往与民间的信仰、习俗紧密相连,书中内容包括了:送度截晋符,天篷符,天猷符,佑圣符,亡人床边下符,二十八宿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死、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研究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天篷符、天猷符、佑圣符
-
-
- 这些神祇是道教神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神仙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护法神将的形象和相关符咒的出现,反映了道教对宇宙秩序的维护观念。人们相信通过使用这些与神祇相关的符咒,可以借助神力来对抗邪恶力量,维护世间的安宁和正义。
-
- 天篷、天猷、佑圣是道教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天篷符可能与道教的天篷元帅有关,天篷元帅在道教神话体系中有辟邪驱鬼、掌管阴阳等诸多职能。天篷符或许可以召唤天篷元帅的神力,用于镇宅驱邪等仪式。
- 天猷符同理,天猷元帅也是道教的护法神将,此符可能是借助天猷元帅的力量来守护特定的区域或者人物。例如在道观的某些仪式或者对重要场所的加持中使用,起到护法保安的作用。
- 佑圣符主要与佑圣真君(真武大帝)相关。真武大帝在道教中地位尊崇,被视为北方的守护神。佑圣符可能用于祈求真武大帝的庇佑,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在古代建筑的风水布局或者个人的护身符制作中可能会用到,以求消灾解难。
-
亡人床边下符
-
-
- 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非常丰富。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人们重视对逝者的尊重和安葬仪式。而道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也融入其中,如使用符咒来超度亡灵、守护遗体等。亡人床边下符体现了道教文化和传统丧葬文化的融合,是人们对生死观念的一种表达,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关怀和希望亡灵安息的情感。
-
- 这是一种在丧葬习俗中使用的符咒。它通常放置在亡人床边,主要目的是安抚亡灵,同时也可能有防止邪灵侵扰亡者遗体或者灵魂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中,人们认为死亡后的一段时间内,亡灵处于一个比较脆弱的阶段,需要各种仪式和符咒的保护。
-
二十八宿符
-
-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将天空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星宿。在道教文化中,二十八宿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二十八宿符可能是用于借助星宿的神力来进行各种仪式,比如祈福、禳灾等。例如,在一些大型的道教法事或者农业祭祀活动中,通过使用二十八宿符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道教文化的紧密结合。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现象非常重视,认为天象与人事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道教吸收了这种观念,将二十八宿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通过符咒等形式来利用星宿的力量。这也反映了道教顺应自然、借助自然之力来实现宗教目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