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帝王-庄子》 -外篇 国学百科 7月3日 编辑 国学之家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 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作为君王,国家的最高管理者,首先要自己顺服道,要虚己,要根据人性、物性办事,不要自作主张人为地制定法律制度。不要为自己争名争利,不要假大空,要实事求是给百姓办事,使人民满意。 作为最高统治者就像立在悬崖上一样,时时如临深渊,处处如履薄冰,要一心追寻道。要靠臣下、百姓办事,自己的职责是发现他们的能力并使用他们。 《应帝王》 本篇论帝王如何治理天下,以”应帝王”为篇名。全篇共有七段,除第六段纯为议论外,其他均为虚构的寓言故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为政当顺应人性自然、为政当无为而治的主旨。 第一段,借蒲衣子之口,道出理想中的帝王:安闲自得,超然物外,品德纯真,不以仁义要结人心。 第二段,借狂接舆之口,指出”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是欺德”的行为,批评了统治者仅凭个人意志制定法律的独裁行径,并指出圣人治理天下,不靠法律绳之于外,而是”正而后行”,即自正而后化行天下。 第三段,天根向无名人询问治理天下的问题,通过无名人的答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对提问的鄙视和厌恶,认为抱有治理天下之心的人正是乱天下的祸根;二是如果让天下得到治理,治理者必须”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第四段,通过阳子居与老聃的对话,讨论何为明王之治。指出真正的圣明之王应当做到”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也就是不居功,不自傲,让万物各得其所,而自立于虚无的境地。 第五段,描写了神巫给壶子看相的故事,这是一段绝妙的文字,不仅情节发展变化莫测,而且创编的词语也出人意表,如随境而出的”地文””天壤””杜德机””衡气机””太冲莫胜”之类。此段文字表面看来与治理天下无关,但它着力表现的虚己、顺变,正可推之为政,说明虚己无为、随物顺化,百 姓才可以自安,天下才可以自定。 第六段,明确指出作为一个得道的明王应当达到的境界,即不受称誉,不使计谋,不强任事情,不主智巧;用心若镜,不送不迎,应照却不存留,固守虚寂无为的心境,所以超脱物外而不被外物所伤害。本段可作为前文的总结而结束全篇,然而庄子至此意犹未尽,于是乘其余兴,续写了下段。 第七段,此段又是绝妙文字,用疾速之意的”俺””忽”二字喻有为之帝,用纯朴未曾开发之意的”浑沌”一词喻无为之帝,有为之帝为了报恩,让无为之帝与众生一样具有”视听食息”的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从更为严重的生死存亡的角度,回答了帝王从政应当以无用为用、无功为功、无为而治的问题。此种笔法,此种灵机,使读者不得不为之震撼。 相关文章: 《救荒本草》是什么书,什么朝代的人撰写的?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在哪? 赖布衣是谁?赖布衣生平的故事及作品有哪些? 张九仪是谁?张九仪堪舆学书籍有哪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