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猪化龙”的记载,是说有一次唐玄宗和安禄山一起喝酒,安禄山喝多睡着了,然后就变成一头长着龙脑袋的猪(换个角度就是长着猪身的龙),身边的侍卫将这件事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一点也没放在心上,说这是猪龙,没什么用。于是就没有除掉他,后来安禄山可能化为一条真龙,祸乱中国。
在民间谚语中,流传着“五马渡江去,一马化成龙”。在《西游记》中有龙宫三太子化为“白龙马”的案例,虽然不是直接的“马化龙”,但是还能从中看出,两者也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的。“马化龙”的这种转化方式,不为人们所熟知。
同样是民间谚语“乌龟化龙,不得脱壳”。按照这种说法,乌龟即使化形为龙,还要背着它那厚重的龟壳,保留乌龟的特征。龟在传说中本来就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龙子之一赑屃也保留着龟的特征。因此“龟化龙”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最后就是蛇,在民间传说中,“蛇化龙”需要漫长的过程,传闻蛇经过500年的修炼,会化成虺,虺再修炼500年化为蛟,蛟经1000年化为虬,虬再修炼500年进化成角龙,角龙再经过1000年变成应龙。
应龙是龙类的终极形态,早在黄帝时期,应龙就作为黄帝的大将协助黄帝战胜蚩尤、刑天,威力非凡。
“蛇化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质的转变都需要经历相应的“天劫”,若是渡劫失败,就会身陨道消,万劫不复,和鲤鱼跃龙门的一蹴而就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中国的《山海经》中,应龙和烛龙都具备呼风唤雨的功能,所以在古人的思维中,“龙”和“雨”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当佛籍中的龙王形象传入中国以后,人们也够坦然接受,让龙王的形象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并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改造。
中国的道教将佛教的龙王之说吸收以后,再结合中国关于龙的传说、民间信仰等,揉碎整合之后,便形成了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之说。

因此,祈求风调雨顺,便是农民最普遍的诉求。
在中国古代,各个地方都有修建的龙王庙,每逢气候干旱的年份,龙王庙的香火就异常旺盛,农民们通过给龙王庙上香,向龙王祈雨,保佑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
随着龙王信仰的飞速传播,龙王渐渐成为“水神”的代名词,凡是有水的地方,人们都会不自觉地与“龙”联系在一起,就连寻常的一口井,里面都有可能存在着一位“井龙王”。

龙在我们的历史和生活中留下许多影子,我们的十二生肖中有龙的存在,古代的皇帝自称“真龙天子”,各种铜鼎、瓷器、壁画、诗文等艺术作品都出现过关于龙的记载,许多地方还留有古时修建的“锁龙井”。

小时候,也会有许多老人讲述他们看到过龙的亲身经历,故事真伪我们也不得考究,也许是科技进步破除迷信,反正近些年少了许多怪力乱神之事。



免责 声明: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