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谈一谈太上老君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浅浅谈一谈太上老君 《西游记》第五回中,孙大圣独自享用了王母娘娘的“婚桃盛会”,喝得酪酊大醉,擅入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宫,老君正巧不在,大圣便将老君所炼五葫芦“九转金丹”,像吃炒豆似的吃个净光。后被擒拿,在老君的八卦炉中炼就了钢筋铁骨,火跟金睛。

这位太上老君在《西游记》中,地位并不高,如蟠桃会邀请了各路仙佛,老君并未受邀,他只不过是一般的炼丹神仙。但道教中的太上老君却无比尊贵,为道教三大超级神之一,被奉为道教的鼻祖。不过,这位道教祖师爷生前根本不是什么神仙,而是一位卓越的古代哲学家—老子。

(一)历史上的老子老f,即老聃,又叫李耳,历史上实有其人,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最早记载其事迹的,当首推司马迁的《史记》。根据太史公所记,老子叫李耳、李聃,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氏。聘,即耳长而大。

《说文·耳部》称:“(聃),耳曼也。”段玉裁注云:“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是说耳大下垂。占代把这种长相看作长寿之征。耳大垂轮也被视为一种福相,寺院中的诸佛塑像都是耳大而长,双乖肩。看来。老子一生下来就长了一对与众不同的大耳朵。老子长大后他曾当过周朝的守藏室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得以博览群书.学识过人。后见周朝衰败,即辞职不干.打算当个隐士。他西出河南函谷关时,守关的“门官儿”尹喜也是个道家,早闻李响大名,就邀为上笑,请老聃写部书,为后人留下点东西。于是老响写了《i下言》而去,无影无踪。

孔子曾问老子问过礼、老聘龄长于孔子。孔子十分钦佩老聃的为人、向弟子们慨叹道:“我今天见了老子.他大概是条神通广大的龙吧!”

老子大概活了160岁,也有人说活了200岁。有人认为老莱子或太史詹就是老子,可也不一定是。

以上司马迁所记老子经j,有些是含混不清的。如他的结局“莫知其所终”、他那高于常人三四倍的年龄、老莱子与太史俗是否与老广为同·-人等等。想来,到西汉汉武帝时,已有关于老聃事迹的·些不同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如实地记下了听到的有关老子的史实和某些传说,有的问题已不易明确做出结论。

是老子传记中的含糊不清之处和《五千言》老子中的神秘主义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用,老子才有了宗教的色彩,成为开山祖师。

(二)道教“加工”后的老子

东汉末年张陵创立了早期道教。为与佛教抗衡,并抬高道教的身价,如果张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则自然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且辈份比释迦低了许多。于是张陵采取了聪明的作法一抬出一位古代圣贤作为教门祖师,老聃遂中选。道教选中老聃作为自己的祖师爷,也是事出有因。首先老聘名气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即如儒家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聃请教礼法,老聃的学问修养使孔圣人也不得不佩服。再者,老聃辈份大,与佛祖释迦牟尼同代,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低于佛祖,再不济也可势均力敌。后来道徒们编造了“老子出函谷化胡”之说,硬是把如来老粗当成道门的晚辈了。第三,老子传记中的一些含糊说法,如他的高寿,他的不知所终等,都是道士们穿凿附会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宗旨与理论,是道教神仙方士们各种方术的极好装饰。第五,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成分,尤其是关于“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十分得心应手。所以,道教选中老子作为教主,是有其客观原因与内在原因的。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依据《太平经》造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老子尊称)口授,“初居阳平山,感太上(老君)授以经录之法”,“居鹤鸣山炼丹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后来一些道书更夸大其辞,《历代神仙通鉴》卷九称,张陵7岁时遇一仙人叫河上公,“授《道德真经》,捧归诵之,即通晓其义”。《列仙全传》甚至说他7岁竟通晓《道德经》。此时张陵已被神化,祖师爷不用说更被改造得“神”气十足了。

老子的诞生被说得“玄而又玄”。《云发七签》卷一百二《混元皇帝圣纪》说:“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经过数个八十一万亿八十一万岁,“三气混沌凝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因吞之。八十一年乃从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号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在道经编撰家的口中,老子的血肉之躯已不复存在,他是由遥远的不可想象的年代(按现代科学,那时我们的太阳系还远没有诞生),宇宙中的“气”而化生,其实连他名义上的“母亲”玄妙玉女,也是“气”的产物。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此称最早见于《魏书·释老志》。而“老君”之称则早见于《后汉书·孔融传》。所谓“太上”二字,以示尊崇。

老子的形象也发生很大变化,《酋阳杂俎·前集》卷二说,老子高九尺,或日二丈九尺,耳三门而无廓,绿眉毛中有紫毛长达五寸,绿眼珠有紫光,鼻子双柱,浑身绿毛白血,顶有紫气。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中所描绘的老若形象最为著名,神仙的味道已经很浓了:

身长九尺,黄色,鸟啄,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显显。

这里的太上老君威风凛凛,十分气派,堪为道祖,可与佛祖释迦相伯伸矣。

(三)《道德经》与道教

老子本人是不信鬼神的,但其所著《道德经》本身,却有不少可供道教利用的思想。《道德经》即《老子五千文》,又称《老子》、

《道德真经》本为先秦道家重要著作,道教拿来奉为主要经典。从最初的五斗米道开始,“主以《老子》五于文使都习”,①即将《老子五千文》作为道教经典来诵习。旧题西汉上公作《老子章句》,共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德经》,1:叫十四章为《道经》,故曰《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教的信仰核心亦是“道”。道教的教义和神仙方术,均由此生发出来。老的提出“道”这一哲学范畴,是打算探讨和解答宇宙本源这一问题的。不过这个题目太大了,要让远在250C年前的老子,来解答这一问题,确实太不容易了。所以,老聘对“道”的解释就显得十分玄妙,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

《道德经》开篇明义,全书第一句就说:

道,可道,非重道。

什么意思呢?是说:“道”要是能够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

“道”。换句话说,真正高级的“道”,是不可表达的,只能意会。这就使人感到有一种神秘主义的气氛笼罩着“道”。《道德经》中对“道”有种种阐述: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第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家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这个玄妙的“道”,到底是指什么?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两千多年一直争论不休。其实,“道”这一概念,在《老子》冲并非绝对一致,有时指精神,有时又指物质。关于老子之“道”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怕是永远也不会统一起来、这不能不让人钦佩老子的智慧和高明:“道,可道.非恒道”!所以日本学者塞德忠翻译这个“道”,也大伤脑筋,实在没有什么十分恰当的词汇可以准确代替,只好译WAY(道路)或AG()D(上帝),虽不是很准确,但总等没离大谱。)

正是《老子》中这种玄之又么、不可捉摸的“道”,被道教吸收、利用和改造,组成道教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庄子·大宗师》进一步发挥了“道”,并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成为道徒们追求的最高日标。东汉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将老子与道合而为一,称“老子者,道也”。张道陵所作《老子想尔注》(一说张鲁作)中,亦将老子作为

“道”的化身:“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成为道徒们崇拜的神明。道教理论家又造出“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于是产生了三清尊神,以后逐渐网罗一大批犬神、地祗、人鬼,编织成极其庞大众多的道教神团。

除了“道”的理论之外。

《老子》中的清静、无欲,抱一守朴,也被道教吸收,用作修炼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老子》冲“谷神不死,是谓玄化:玄化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六章),“深根、固低、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不夫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五十九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等神秘语言,也成为道教长生不死的基本信仰。《老子》被道教改造为宗教神学并尊为经典,称作《道德真经》。

当然,道教的理论和方术等并非完全源于老子《道德经》,比如《庄子》中的神仙思想和修炼内容,亦为道教思想来源之一。

老子《道德经》在国际上有很高声誉,颇受各国思想界的重视。报载,1988年,《道德经》英文译本版权,经美国八家出版公司激烈竞争,最后美国哈泼出版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购下,即26美元一字!创下了美国版权费的高纪录。

(四)“老子化胡”的公案

西汉末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创立。

任何宗教都有排他性,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宗教冲突,乃至宗

.教战争并不少见。道教创立后,当然不愿意让外来的佛教高居于自己之上,于是就与佛教抢夺地盘和争取民众。道教为了降低佛教的威信,抬高自己,便想了个办法,即编出“老子化胡说”。此说的道教经典,即《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据传为西晋祭洒王浮著,其实是王浮的编造。

他身为“祭洒”,或许是五斗米道系统的道士。据说王浮与当时一些名僧辩论道的优劣,每每大败而妇。王浮恼怒之余,便编造了老子化胡的故事。胡者,此指外国也。如“胡人”、“胡椒”、“胡桃”等而老子化胡之“胡”,则特指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老子化胡说的出现、是巧妙地利用了《史记·老子传》中,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于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的含混说法。

最早提“老子化胡”说法子开不是西晋的王浮。面在东汉末年襄楷时的某些人,不过极为简略:“延熹九年(166年),(裹)楷自家谐圈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汉书·襄楷传》)浮屠,又作“浮图”、“佛圈”,是梵文的译音,一指“佛轮”,即

“佛”,又指佛塔。上文为前意。说明当时已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佛)”的传说,并且当时把老子与浮屠同样作为神加以礼拜。

在《后汉书·襄楷传》中,尚未明确讲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到三国时,即出现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说法,甚至说老子是佛的师父。三国魏·鱼的《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人。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细此。”

到西晋时,道士王浮将以上说法进一步发展,编出了一邱大书

《老子化胡经》。据站在佛教立场的梁朝和尚僧佑说:昔祖(法师)乎亲之日,与(王)浮争正邪。浮屠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证谤佛法。①

把佛门老祖说成是道教的晚辈,佛教徒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道、佛二门之间就此展开了一场极其激烈、旷日持久的大争论。佛教徒也不惜大量去编历史,抬高佛祖,贬低老子。如东晋名僧支通在《释加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

.…络聘周以曾玄。”

这样,不但把佛说成是老子的师父,而且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成了佛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了。为了攻击对方,一些高道名僧竭尽护持正法热忱,不遗余力。

“老子化胡”的两教之争断断续续一直争论了一千年,此经也曾被禁毁几次,但一直到元朝,才算是“寿终正寝”。倒霉的《化胡经》连同刻版一起被焚,此书便告亡佚。清末于敦煌石窟发现

《老子化胡经》残卷,据《敦煌道经目录》所载,有《化胡经》序、第一卷、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卷等残卷。但据考证,残卷已不是西晋时原本,为后人加工扩充而成。

(五)《化胡经》与“老子化摩尼”

有意思的是,《老子化胡经》本为佛道之争的产物,佛道二教对此争个不亦乐乎,不料,后来另一外来宗教一一摩尼教也掺和了进来。

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本为伊朗古代宗教。公元三世纪时由波斯人摩尼(又译“牟尼”、“末摩尼”)所创立。在现今世界中,它已经没有什么信徒了。但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五世纪的一千多年间,摩尼教曾在亚洲、非洲及欧洲的许多地区流行,曾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其所到之处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摩尼教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罗马帝国时期,希腊——罗马世界的一个秘传宗教,略早于基督教)的宗教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信仰。它崇拜四大尊严,即大明神、神的光明(日月)、神的威力和智慧。摩尼教以“二宗三际论”为根本教义。二宗,指光明和黑暗,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宣称在初际时,光明与黑暗各拥有自己的王国;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王国,光明王国的主宰大明神与黑暗势力进行着长期抗争;后际时,大明神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教化下,光明终于战胜黑暗,光明与黑暗又恢复各自的王国,彼此分离。

摩尼教大约在*七世纪时传入我国新地区。武则天时,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到长安,开始在汉族地区传教。在敦煌发现的《老子化胡经》卷一中,竟有老子化摩尼的一段经文:“后经四百五十余年,我乘自然光明道气,从真寂境,飞入西那玉界苏今国中,降诞王室,示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转大法轮。说经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际及二宗门,教化天,令知本际。上至明界,下至幽途,所有众生,皆由此度……。”

《化胡经》中掺进了摩尼教的内容,并非为了宣传或依托摩尼教,而是道教为玄化自家教义,抬高自身地位,以与佛家抗衡。不过,因为《化胡经》有了老子化摩尼之说,这就为后来摩尼教依托道教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宋代,《化胡经》得到了宋真宗的祖护,到、宋末,经内又附会了“八十一化图”;其中第四十二化即老子化摩尼图。于是摩尼教更加依附道教,将其经典接二连三地混入了宋代《道藏》中,甚至出现有人买通主编,将摩尼重要经典编入官方《道藏》的怪事。据《佛祖统记》卷四十八说:“其经名《二宗三际》。……大中祥符兴《道藏》,富入林世长路主者,使编入藏,安于亳州明道宫。”

尽管各种宗教在争夺地盘上毫不相让,但在教义、经典上,却常常互相利用,互通有无。这大概也算是“不打不成交”。

附带一提,唐武宗灭佛时,摩尼教也遭到严重打击,不得不转为“地下活动”,成为秘密宗教。五代梁末陈州母乙首先利用摩尼教发动起义。宋王朝时对其防范甚严,称其为“吃菜事魔”、“魔教”。摩尼教在唐代依附佛教,到宋代依附道教,元明后渐与其他教派融合,至清已不复存在矣。

(六)唐宋帝王与老子

老子崇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厉害,不是名门出身,很难在社会上得到重视。唐代李家皇帝,为给自己脸上贴金,抬高自家门第,便找到道教的大教主太上老君,与李老君攀亲叙上家谱,尊其为始祖.自称是老君后代,所谓

“神仙之苗裔”。为此,他们制造了许多的神话。

《旧唐书》卷一载,唐公李渊起兵之初,在霍山与强大敌军相峙,不能取胜,李渊万分焦急。这时突然来了个自称“霍山神使”

的白衣老人,求见“唐皇帝”李渊,暗示了进攻路线,终于取胜。此事在道书《混元圣记》卷八中,干脆说成霍山神是太上老君派来的,并称“唐公当受天命”,唐公“必得天下”。李渊称帝后,又出现了他是太上老君的后裔的说法:武德三年(602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子(浮山县)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酸,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干岁。”高组异之,乃立庙子其地。

李渊在羊角山修了老君庙,把浮山县改为神山县,以假成真,正式确立.了与李的“祖孙”关系。儿年后,高祖下诏宣布三教的先后:道先,儒次.释最后,他的儿子唐太宗还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

唐高宗李治进一步抬高老子,乾封元年(666年)封老君为

“太上玄元皇帝”,并以《道德经》为上经,令王公百僚都要习诵,甚至规定为考试上人的内容。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个道教狂,天宝十三年(754年),上玄元阜帝尊号曰“大圣祖高: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同时下令大下诸州普遍建立玄元皇帝庙,并大量绘制玄元阜帝图像,分布天下。李降基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颁下全国。李隆基是有名的“郎当三郎”,多才多艺,尤精通戏曲音乐,被梨园行本为祖师爷。李隆基对道教音乐也十分喜好,他曾创作了《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李降基与道教关系密切表现在各个方面。这位风流天了听说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下环漂亮非凡,且通晓音律,十分动心。一旦见了她,不禁神魂颠倒,恨不得马上带进宫去。为了把儿媳井到手,他授意杨玉环请求出家做女道十,住在太真宫,号为杨太真。然后,李降基偷偷把她接到宫里.并封为贵妃。此事成为唐朝宫闹中一大孔闻,而那位假道姑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四大美人之一。

庸明皇的“大宝”年号也与李老君有关。公元742年春正月.有个参车叫田同秀的上言:“玄元皇帝降见于丹风门之通衢,告竭灵符在丹喜之改宅。”李隆基号上派人去函谷关升喜故宅,果然得到了老君的“灵符”。接着李隆基片假戏真唱:“群臣上表、以函谷符潜应年号,请于尊号加“天”字,从之,”由此面改元“大宝”,那个会澜须拍马、伪造“灵书”的小小参军田同秀也升官当上了朝散大夫。

到了宋朝,各代皇帝也多是道教迷,宋真宗加封太上老君为

“混元上德皇帝”,并掀起了崇道的狂热。当时朝中不乏有识之士,如龙图图特制孙爽就曾指出:“明皇时田问秀等为灵符。而未加显戮。明皇自谓德实动天,神必福我。一旦变起(指安史之乱),老君肯御兵?宝符安能排难耶?”①

可谓一针见血!

(七)老君庙与老君造像

老子被早期道教奉为开山祖师,以后又有了“老君”、“太上老看”、“玄元皇帝”等名号。老君原为早期道教最高神,但六朝以后三清尊神出现,老若降为第三位。在正规道教中,其地位不敌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太上道君;在世俗影响中,又不及长阜大帝,《西游记》等书中,老君不过是玉帝臣属,即是明证。因老君大号称“太清太上老君”,故主祀他的庙、殿,规格高的称作太清宫、太清殿、老君殿.一般的则称老君庙、老君堂等,最有名的太清宫当属老子家乡河南鹿邑县的太清宫。此宫位于鹿邑县东5公里的隐山上,唐时占地870余亩,楼台亭阁600余间,分为前宫、后宫两大部分,中间有河名清净河,河上有会仙桥相连。前宫前有午门、御道,中央是太极殿、两侧为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主殿太极收中的塑像分罕见.中央为老子像,两侧不是一般常见的仙真、神将.而是唐高祖、唐太呆、中宗、窖宗、玄宗等唐代帝王像列侍左右,就这一点来说,此宫在全间道观中规格是最高的。宫内占木参天,碑刻成林,严肃穆,盛极一时。朝廷曾派500兵士镇守。后毁于乱,今大殿为清时重建。

有些道观中的太清殿很著名,如武汉长春观太清殿规格宏大,富丽堂皇。殿中神塞上供有太上老君金饰神像,高达丈余,神态端庄慈祥。老君两旁为其两大弟子:南华真人(即庄子)和尤上真人(尹喜)。一般的老君庙和老君堂则遍布全国各地。

道教第一-福地楼观台,传为老子讲经处。楼观台在陕西周至县的终南山麓,距西安70公里。楼观台的中心是说经台,据说是老子为尹喜讲授《道德五千文》之处,主要殿堂有老子同、斗姥殿、灵宫殿等。这里峰峦叠嶂,古木参天,为关中著名风景区。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盛;终南千峰耸峙,以楼观为最名。”

楼观台历史悠久,据传远在2500年前,周朝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境内)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测天象气数,叫做“草楼观”。草楼观后被道教尊为最早的道观。《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称:“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宫观之“观”字,亦由此始。“观”本指城煤可供眺望之处,“观者,于上观望也”(《释名》)。道教借用此意,认为“占人以高台为观,可观瞻四方”(《太上.混i老子史略》卷中),即取“高可望”之意。《渊鉴类函》所辑

《关尹传》说:

尹鼻结辜为楼,精思至道。周康王阅,拜为大夫。以可烟望,故号此宅为关令草棱观。即观之始也。

楼观台被视为道教发祥地,素有“仙都”之称。这里的“说经台”、“上善池”、“系牛柏”、“老子墓”等道教圣迹,是道教徒们景仰朝拜之所

说台大繁中有3尊塑像,中为老子,其他两人为升喜、徐甲。据称老子的弟子徐甲,人不太安分,不甘吃苦潜心学道。老子便用“吉祥草”变化成一个姑娘去试探他,徐甲见色忘义,对姑娘动手动脚。要不是升喜苔苦哀求,老子便打发走这个六根不净的弟子了。大殿中的塑像,正是表现的这个故事,老子训弟子、传身教的情景。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八字偏旺格与取用|偏旺格是怎么样的?

2025-2-18 5:14:31

国学百科

小说《枕中记》主角原型是谁?

2025-2-18 18:25: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