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唐代文献称之为“柏海”,是从中原内地进入西藏“唐蕃古道”的枢纽地带。近期,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这一黄河源石刻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意义十分重大。

石刻释读如下:

采集失败,请手动处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0yLwG56lQN08PSoU9mmwTaDQ3Fib45CrbAHxfppgkFlic0Lh5weZkJsEjADBezT9p0NdadSjCED9bHV2EPNwDQQ/640?wx_fmt=png&from=appmsg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石刻线描图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供图

该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内容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黄河源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玄武岩基部,石刻为摩崖之属,刻文岩壁为中间高、两端低的菱形,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0厘米。岩壁表面上方有轻微剥蚀,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壁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下方有多处残损剥落。按照岩石不规则的自然壁面,自右向左、自上而下凿刻文字,共计37字,分12行,每行2~5字,以3字一行居多。单字长5~7厘米,宽4.5~5.5厘米。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石刻所在崖面
石刻开篇以“皇帝”提头,其中言及“廿六年三月己卯”,据秦历当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的三月二十九日。文字中,“五大夫”爵位从商鞅变法置,沿用至东汉,其中“大夫”二字为战国-秦文字中习见的合文;昆仑之“仑”字偏旁为阜旁,写作“陯”,这些特征都是秦代刻石及简牍文字的典型特征。

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 ,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之行,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石刻照片
昆仑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神话很多, 但其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 。黄河源石刻的发现地点位于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畔,扎陵湖之南便是巴颜喀拉山脉,因此石刻中提及秦使及方士“采药”于“昆仑”等字眼,当指巴颜喀拉山脉及其周边区域, 它无疑就是大部分先秦文献中所指的“昆仑神山” 。这一重要发现证实了唐代刘元鼎及清康熙年间勘定河源时,对昆仑山地望的推定,与《山海经》《禹贡》等先秦文献关于昆仑山的最早记录“河出昆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等重要地标特征非常契合。

先秦时期,昆仑山一直被认为是神仙聚集、奇珍异兽生长的圣地,是西北的“帝下之都”,其上多瑞兽仙草、不死之药。黄河源石刻末句提及“前□可一百五十里”,应是此次采药之行的最终目的地。秦代一里相当于今415.8米,秦一百五十里约等于今天62.37公里。从石刻地点向西行60公里,正是当今之“星宿海”的位置。星宿海位于扎陵湖西岸约30公里处,这里有大片沼泽、众多湖泊和溪流,因“众泉涣散,灿如列星”而得名。 历史上,星宿海一直被认为是黄河源头所在。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 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可见远在先秦时期已经认定黄河河源为星宿海,其周邻山脉为昆仑山 ,同时将星宿海神化为盛产嘉果、桃枣等不死仙果之地,将此处的昆仑河水想象为“以和百药,以润万物”的“帝之神泉”,成为秦人方士西行求药的目的地。

文献中不见秦始皇向昆仑山寻访仙药的记载,这对于痴迷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再结合当时浓厚的昆仑山神话信仰,似乎是不合情理的。黄河源石刻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 不但证实了秦始皇曾遣方士向昆仑山寻访长生不老药的史实 ,而且还通过这一探访昆仑的官方行动, 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向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拓展和延伸 ,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考古队员在现场分析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政治行动,是“亲巡远方黎民”,周览四极,并在名山胜地刻石立碣,旨在示强海内,夸耀威德,巩固一统天下之局。同时,还派遣方士求取不老仙药,企图将其“受命于天”的合法性永世延续。秦始皇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1年,共有七次出巡,分别在山东峄山、泰山、芝罘、东观、琅琊台、河北碣石、浙江会稽立下七大刻石,传颂后世。这七大刻石传为丞相李斯撰文并书丹,均属秦小篆作品。刻石原物几乎都已毁坏湮灭,仅存传世摹本和翻刻本。现存于世的只有山东岱庙的泰山刻石残块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琅琊台刻石残块,可惜均残断严重、漫漶不清。相较于此前已知的七块秦代刻石, 黄河源石刻不但是唯一现存于原址的秦代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黄河源石刻地点位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距离中原内地有1500公里之遥,这一发现体现了2200多年前的中原汉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青藏高原无人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说明,地处今青海、西藏之间的昆仑山系、黄河源区,至少在秦统一中国之际,已经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神山之一,以及中华母亲河之源。

在该石刻的现场调查过程中,得到玛多县人民政府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6月8日11版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倪瓒如此相似的两幅竹石图,孰真孰假?

2025-7-19 8:12:16

国学百科

农历三月运势提醒,哪些人要特别注意?

2025-7-19 11:51: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