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秋水 》
【译】 “北海若说:”对于井中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这是由于它局限在井中很小的地方;对于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和它谈论结冰的事情,这是由于它的生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对于浅陋偏执的人士不能和他谈论大道,这是由于他被世俗之学所束缚。
本段话是《庄子·秋水篇》的开篇第一段,讲述了河伯与海若的一段对话,通过对话,作者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而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需要不断进取、永不自满。
《秋水》 是《庄子》书中倍受称道的篇章之一,有鲜明的思想特色,其主旨探讨了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无限相对性,表现了庄子哲学中颇有影响的相对论的观点。
作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大小、是非都是相对的,人生的贵贱、荣辱也是无常的,因而要求人们”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即不执着于人为得失而伤害自然本性,一切顺应自然而返归人生的真谛。
本篇全文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描述海神与河神的对话,总共七问七答,分别就关于多与少的自我判断、时空的无穷性与事物变化的不定性、”言之所不能论”与”意之所不能察致”、大小贵贱的不同审视、自然之道的可贵性等作了精细而形象的讨论,最后以”无以人灭天”等三”无以”一”谨守”给全部对话作结。这也是全文的总论部分。
《秋 水 》原文如下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译】 秋雨按时而降,大小溪水都灌入了黄河。水流的浩大宽广,两岸及河中水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乎河伯欣然自得,以为天下的盛美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它顺着水流向东前进,到达了北海,面向东方望去,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 于是乎河伯这才改变自得的态度,仰起头对着海神若感叹说:”俗话说:’听了很多道理,总觉得都不如自己高明。’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认为孔子的见闻很少和轻视伯夷气节的话,当初我还不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你那望不到边的海水,难以穷尽,我若不是来到你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得道的人讥笑。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 “北海若说:”对于井中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这是由于它局限在井中很小的地方;对于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和它谈论结冰的事情,这是由于它的生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对于浅陋偏执的人士不能和他谈论大道,这是由于他被世俗之学所束缚。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译】 现在你从河岸走了出来,看到了大海,方知你自己的孤陋寡闻,这将可以同你谈论大道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译】 天下的水域,没有比海更广大了,千万条江河之水归入这里,不知何时休止,但大海从来未见满溢;海水从尾闾地方排出,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然而大海不会空虚;不论春秋季节的更替,大海不会有所变化;不论水灾旱灾的降临,大海全然不受影响。它的蓄水之多远远超过江河的水流,根本无法计量。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译】 对此,我却从来没有感到自满,自认为寄托形体于天地,禀受元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犹如一块小石头、一根小树枝放在泰山上一样。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译】 正存有自以为渺小的想法,哪里还会感到自大自满呢!计量四海在天地之间所占的分量,不就像在大泽中的一个蚁窝吗?计量中国在四海之内所占的分量,不就像在大粮仓中的一粒小米吗?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译】 物类名称的数目有万种之多,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人类聚居于九州,凡是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舟车所通行的地方,都有人类,而个人只是人类中的一分子。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 这样说来,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之末长在马身上那样微不足道吗?诸如五帝的相继禅位,三王的互相争位,仁人为天下安危而忧虑,实干家为治理天下而操劳,都如毫末一样微不足道。伯夷辞让王位以此取得声名,孔子到处游说以此显示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像刚才你对于河水的自满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