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四新教授是当代易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
丁四新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他师从萧萐父、唐明邦等老一辈学者,学术路径融合了传统经学与出土文献研究。研究方向聚焦先秦两汉哲学、简帛思想及易学,尤其擅长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以推进早期易学研究。
二、易学研究核心领域
帛书《易传》研究
丁四新系统研究了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文本与思想,提出孔子“以德知《易》”的解释原则,强调德行在解《易》中的核心作用。他通过《要》篇分析,证实了孔子晚年重《易》的历史事实,并揭示其哲学解释学意义。
早期易学溯源
在《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中,他探讨了数字卦与卦爻画起源问题,重新梳理《说卦》三篇的文本形成及汲冢竹书《易》的学术价值56。其研究将《周易》文本演变与思想史脉络结合,为解决卦爻符号起源等疑难问题提供新思路。
汉代易学思想辨析
他对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命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指出该提法实源于清末启蒙思想家的建构,强调应结合汉代多元学术政策重新审视儒家地位。
三、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系统构建早期易学发展框架,被学界视为出土易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对帛书《缪和》《昭力》篇“子曰”属性的论证颇具影响力。
主持整理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推动出土易学文献的系统研究6。
四、学术活动与影响
作为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丁四新多次在山东大学等机构开展学术讲座,其研究贯通经学与哲学的方法论对当代易学研究具有范式意义。他主张通过文本考辨与思想诠释的双向互动,重构早期易学知识体系。
————————————
请介绍一下《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
DeepSeek回答:《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是丁四新教授系统研究出土易学的代表作,其学术贡献和方法论特点可概括如下:
一、章节结构与主要内容
全书共九章,分为三编:
文献考证编
前两章聚焦早期易学起源问题,探讨了数字卦与《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重新梳理《说卦》三篇的文本形成及汲冢竹书《易》的学术价值。第二章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这一重大疑难,指出易卦源于筮数,终结了长期存在的数字卦概念争议。
帛书《易传》研究编
中间五章以马王堆帛书《易传》为核心,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等多角度分析其哲学思想,论证《缪和》《昭力》两篇中“子曰”“孔子曰”观点的可靠性,揭示帛书与今本《周易》的思想差异及其学术史意义。
经典互动编
最后两章考察《老子》与《周易》的文本互动关系,并通过出土易学材料探讨《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方法论,强调文本演变与思想诠释的动态关联。
二、核心学术贡献
数字卦研究的突破
首次系统划分数字卦研究的四个阶段,提出张政烺、李学勤分别为突破期和否定期的关键人物,明确了数字卦研究在解决卦爻画起源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并指出其概念局限性促使该领域走向终结。
帛书《易传》的哲学重构
通过梳理帛书《要》篇等文献,证实孔子晚年“以德论《易》”的历史真实性,揭示其“尊德义”的解《易》原则对儒家易学传统的奠基意义。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
整合楚竹书、汉帛书等新材料,提出“文本-思想”双向互动的研究范式,为早期易学知识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方法论示范。
三、研究方法与视角
采用“三重证据法”,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卦材料与简帛文献、传世典籍交叉印证。
贯通经学史与哲学史研究,既注重文本考辨的技术性,又强调思想诠释的理论深度。
通过校注整理《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等基础工作,为出土易学研究提供可靠文献依据6。
四、学术影响与评价
该书被学界视为出土易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其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引用。丁四新通过对数字卦问题的终结性论述及帛书《易传》思想的系统性阐发,确立了早期易学研究的新范式。
免责 声明: 以上图文来自网络,贵在分享,不做商用,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