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是怎么样的家庭?包公次子被长嫂养大为何传为包公为长嫂抚养?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包公是怎么样的家庭?包公次子被长嫂养大为何传为包公为长嫂抚养?包拯字希仁,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祖籍庐州合肥(今属安徽)。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甲科,出知建昌、天水县,历任监察御史、工部员外郎、知谏院、河北转运使,在知开封府任上最为出名,迁御史中丞,拜三司使,官至枢密副使。一生秉性刚毅,处事严明,坚持惩恶扶善,深得百姓好评。

吉剧《包公陪情》和京剧《赤桑镇》等戏剧的内容,都描写说包公自小双亲早逝,由长嫂抚养长大,所以对嫂子的感情十分深厚,待嫂若母,或称嫂娘。又描述他的侄子包勉,进士及第,却为官奸猾,且贪赃凌弱,罪恶累累。包公秉公执法,大义灭亲,侧了嫂娘的亲骨肉。事后,包公回家向嫂娘赔罪,嫂娘痛失亲子,责怪包拯不顾亲情,忘了当年的养育之恩,激愤中举剑欲砍包拯。包拯晓以大义,讲述了被害百姓的苦难,其一片忠心终于打动了嫂娘。嫂弟间捐弃私愤,和睦如初。

几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包公由长嫂抚养长大而待嫂如母的故事。然而,查遍有关史籍和论著,却找不到相关的记载。相反,有关传记资料表明,包拯其实是独子。其父包令仪,字肃之,曾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任尚书虞部员外郎,外放过地方官。后退居乡里,不再出仕,这位忠厚长者一生只有包拯一个儿子。包拯没有兄长,更何谈嫂子。《宋史·包拯传》载,包拯“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就因为是独子,所以解官归养双老。“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可见其与父母感情笃厚,而没有什么嫂娘。那么包公由长嫂养大的故事难道完全是空穴来风?

经过有关史料的考察,包公的长媳崔氏实有前述故事中那位长嫂的风范。宋史·包拯传》载:“初,有子名糖,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腰,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她死后,取腰子归,名汉探大蜂系一曰缓。”再查有关资料显示,包拯四十六岁时,驼仰委本社接长子包第二十余岁就病故,长媳崔氏守寡。包拯六十岁时,把一位已经怀教的腰妾孙氏遣送回家,崔氏对她暗中妥善照顾,不久生一男孩,石不泉秘数装之脆崔氏把他接回家中,即包拯的次子包缓。合肥于存核遇包拯墓碑铭刻有:“子意,太常寺太祝,先公卒。学去不右缓五岁儿也。”可见,包接在嘉布七年(1062)病逝时六干四岁,而次子包线才五岁。

包拯墓附葬区内其长子包缝与长如霍氏的合葬墓碑铭,有这样段记载:(包拯)晚得幼子绥,其母出,节妇慈养之为己子”,“当姑夫人捐馆舍时,缓犹孩童,希妇迎师教导之,以至成人,为择取良妇。绥事节妇如母,复立族子永年,为祝更嗣”。在次子包绥与次媳文氏的合葬墓碑铭中也记载说:“公有寡嫂崔氏,素以节义闻,公以母礼事之。”这些记载都告诉我们,包拯的长媳崔氏把包公腰妾所生之子即年幼的包缓领回家中,精心抚育,请师教导,为择良妇,犹如自己儿子。包缓与寡嫂的感情也很深厚,就像母子一样。

再查《庐州府志》等资料,“节妇”崔氏的事迹的确颇为感人。崔氏嫁到包府第二年,其丈夫就得暴病去世了。才二十一岁的崔氏生下一遗腹子,名文辅。包拯见媳妇如此年轻,意思让她改嫁,并使左右去劝劝媳妇。崔氏哭着对包拯说:“公公为天下名臣,媳妇能在家干些粗活,服侍公婆,已很满足了。我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不改嫁。”不幸,其子文辅养到五岁时天亡,从此崔

氏就一心侍奉公婆。后来探得公公腰妾有子,便暗中妥善照顾,后抱回精心抚养。包拯病逝时,次子包绥才五岁,婆婆也已年老多病,寡居多年的崔氏就完全担负起对弟弟包缓的养育之责任。

崔氏的母亲吕氏闻听包拯去世,就从家乡湖北赶来包家,欲劝女儿改嫁。

崔氏说:“倘若要改嫁,也不会等到今天了。”吕氏说:“丧夫守子,子死你守谁呢?如今公公也去世了,应该改嫁了。”崔氏答道:“过去没有改嫁,并不单单是为了儿子。如今公公去世了,婆婆年老体弱,又有小叔年幼如儿,其门户待我而立,难道忍心离去吗!”吕氏听了很不高兴,甚至以死相威胁。崔氏哭着说:“母亲远地而来,义不当使母独自回归,儿可陪同回荆州。倘再以不义相迫,必自绝而以尸还包氏。”母女俩回家乡后,吕氏见女儿决心已定,只能将女儿再送还包家,崔氏以守节终。此事后来还惊动了朝廷,追封崔氏为永嘉郡君,由苏轼亲撰旌表,褒奖其门间。

这一感人的故事中,埋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就是包拯六十岁的时候,为什么要把其怀孕的腰妾孙氏遗送回家?当时包拯的长子已过世十余年,年将老而膝下无子,是非常寂寞和苦恼的事,所以此时应是包家盼子心切之际,而其腰妾这时能怀孕应非常值得庆幸,包家应该非常高兴才对。而这时包拯却将其遣送回家,实际上是不承认这个儿子。同时,孙氏生子后,据说包拯仍十分歧视,且在与皇帝的交谈中还声称:“臣年六十,且无子”(《宋史·包拯传》原为“臣年七十”),也是不认这个儿子的铁证。此外,崔氏是偷偷打听到孙氏生子,且暗中加以照顾,估计是包拯去世后,才力排众议把这个弟弟接到家中抚育。这样,人们或有权利怀疑包缓是否是包拯的亲子?否则就很难理解以公正严明著称的包拯的这一行为。

剩下的另一个谜是:包拯长媳崔氏与小叔包缓的故事,怎么会演变成包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故事?就是说这一子冠父戴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包氏家族墓碑的记载有关。包拯的墓碑其称呼是:

“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长子包德与崔氏合葬墓碑的称呼是:“宋奉义郎潭州通判包公镜节妇永嘉郡君崔氏之墓”;次子包缓与文氏合葬墓碑的称呼是:“宋朝奉义郎潭州通判包公绶蓬莱县君文氏之墓”。“公”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包公”则是人们对宋代清官包拯的专称,然而上述包氏父子慕碑上都称“包公”,人们一般只知道清官包拯,所以后人有可能将这几位“包公”的事纠缠在一起,都加在清官包拯的头上,以讹传讹,由此产生出包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故事。这样的解释,也只能是一种猜测。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说说帝王秘事|隋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2025-1-30 3:55:51

国学百科

风水怎么看?看风水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025-1-30 8:34: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