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外篇·马蹄》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庄子 外篇·马蹄》

《庄子 外篇·马蹄》

本篇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 羁绊 ,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在 庄子 的眼里,当世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

本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其主旨与 《骈拇》 相同,皆从性命上立论,批评当权者在所谓的”善治”下,带给社会和人们的伤害,宣扬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本篇可分三段,我们选录了首段和第二段的一部分。首段以马为喻,描写马的”蔬草饮水,翘足而陆”的自在生活,也是马的真性表现,以此隐喻人的自然天性。

接着用伯乐治马、陶工治填、木匠治木设喻,指出他们对马及对物本性的损害,犹如统治者治理国家时对人们本性的残害一样有罪过。这是以宾喻主的写法。

第二段的一部分,作者着力描绘了处于原始社会状态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这里的人民”织而衣,耕而食”,同心同德,浑然一体,”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可谓庄子版的”世外桃源”。以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复古和倒退;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角度来看,应看作是人类更高境界的憧憬和追求。

马蹄 一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译文】 马蹄可以践踏霜雪,马毛可以抵御风寒。马吃草饮水,举足跳跃,这是马的真性情。纵使有高台大室,对马来说也是毫无用处。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锥之。连之以羁,编之以早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译文】 后来有了伯乐,他说:”我善于驯马。”于是用烙铁打上印记,剪除长毛,削去蹄甲,戴上笼头。又用马络头和足绊把马拴在一起,用绳子按顺序编排在马棚马槽中,这样好好的马就有二、三成死掉了!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厥饰之患,而后有鞭笑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译文】 然后再让马饿着,渴着,驱赶着,奔跑着,进行着整齐划一的训练,前有马嚼子和马缨的束缚,后有鞭策抽打的威胁,这时马的伤亡就已过半了!

陶者曰:”我善治填。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译文】 陶匠说:”我善于制作陶器。能使圆的合于规,方的合于矩。”木匠说:”我善于制作木器。能使弯的合于曲尺,直的合于墨线。”难道粘土和木材的本性一定要合于规矩绳墨吗?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填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译文】 然而世世代代都称赞说:”伯乐善于养马,而陶工木匠善于制作陶器木器。”这也是那些治理大下的人所犯的过错啊!

马蹄 二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 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译文】 我以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会这样。那人民是有不变的天性的,他们织布穿衣,耕田吃饭,这是共同的本能。 彼此浑然一体,没有偏向,可以称为自由放任。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译文】所以在道德昌盛的时代,人民的行为总是显出悠闲自得、质朴拙实的样子。在那个时候,山中没有小径和隧道,水上没有船只和桥梁;万物共同生长,居处彼此相连;禽兽成群结队,草木茁壮滋长。因而禽兽可以让人牵着去游玩,鸟鹊的巢可以任人攀援去窥探。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译文】 在那道德昌盛的时代,人与禽兽混杂而居,与万物聚集在一起,哪里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呢?人们都一样地不用智巧,自然的本性就都不会丧失;人们都一样地没有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人们都纯真朴实,也就能永葆人的自然本性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庄子 外篇·骈拇》

2025-7-2 14:20:33

国学百科

《庄子 外篇 刻意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2025-7-2 15:20: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