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支持人心所向的流动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孟子》— 支持人心所向的流动
卷七· 离娄上
“懂得格物致知,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成为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
告子下(三)
原文: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插图]?”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译文: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这首诗是小人写的。”孟子说:“凭什么这么说呢?”公孙丑回答说:“因为诗里含有怨恨之意。”孟子说:“高老先生讲诗实在是太机械了。假如说有这么个人,越国人开弓去射他,那么他会笑着讲述此事;没有别的原因,因为越国人和他关系很远。如果是他的哥哥开弓去射他,他会流着眼泪讲述此事,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哥哥是他的亲人。《小弁》的怨恨,正是出于对亲人的爱。热爱亲人是仁的体现。高老先生讲诗实在是太机械了!”公孙丑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意呢?”孟子答道:“《凯风》这首诗,母亲的过错不大;《小弁》这首诗,父亲的过错很大。父母的过错很大,却不怨恨,这是越发疏远他们了。父母的过错不大,却去怨恨他们,是受不得刺激。越发疏远是不孝;受不得刺激,也是不孝。孔子说:‘舜大概是最孝顺的了,五十岁还依恋父母。’”

【振巍第1423天  支持人心所向的流动】
修行的进度在于心里能放下得什么,如果任何人、事、物进入心灵的空间,都要完全符合期望,就会受量小的苦。

心量大者,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无论接触何种性质的能量,都可以先涵容之,再在时间中净化之,这是器宇的修行。

立志于教化人心,没有“容”作为前提,也就没有了“化”的机会。

曲阜游学会时,我和同学们说:组织和人一样,都有“自我化”的倾向,书院不希望做一个关起门来,自得其乐的组织。

大门要保持敞开的姿态,弱化“组织相”,所谓门里、门外的世界,只有因缘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别。

作为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我们十分喜悦看到身边的世界出现同道中人,也十分乐意赋能书院人寻找、开创自己的道路。

人心总是在流动、变迁中的,如果一个组织的理念不支持这样的流动性,反而试图把人固定在小圈子里,无疑是不符合天道的做法。

      【本刚第1174天:怨与不怨,不必偏执于一说】
前面提到过,孟子论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此章可谓这种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

《小弁》《凯风》两首诗主题相似,但孟子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价。即根据亲人的过失大小等不同,进行判断与评价。

《小弁》之怨、《凯风》之不怨,各有其所,不必偏执于一说,更不应该生搬硬套。

孟子还深谙人情世故,知道人有感情,恩怨在所难免。

人与人相处,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心感受与对方期许。

孟子认为,父母并非不会犯错,子女也并非不该怨恨,而是要在明晰事理后,再做出适当的反应。

人生之路在于择善固执,“善”是指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体现。在判断适当与否时,要考虑三点:内心感受、对方期许、社会规范。

舜对父母是真诚的,他内心真的思慕父母,令人感动。

当今社会,人们也常说,父母在世,子女仿佛有一个靠山、有一个归宿的港湾;若父母不在了,子女就常常觉得茫然。

故《诗经》说“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而这样的体验,父母在世时,往往又感悟不深。

所以孔子称赞:舜是有道德的人。

【陈娟第701天:亲情里的“怨”与“孝”】

本章,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谈到《诗经》中的两首诗,一首是《小弁》,另一首是《凯风》。

《小弁》是诗经小雅的一篇,写的是周幽王放逐太子宜臼。周幽王先娶申国之女,生宜臼,立为太子。后来得褒姒,极为宠爱,生子伯服,之后废申后及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公孙丑说:诗经学者高子认为,《小弁》是小人之诗,因为诗中充满了忧愤哀怨之情。孟子却认为,周幽王废长立幼,不仅违背家庭人伦,且动摇国本。父母有大过而怨之,是亲亲之情,也是“孝”的表现。相反,如果不发牢骚,感情不表达出来,说明亲情已经耗尽,准备反目了。

公孙丑反问,为什么《凯风》不怨呢?《凯风》‌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诗,诗中的母亲在丈夫亡故之后,就动了改嫁的念头,结果遭到子女们坚决反对。诗中讲述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激与自责之情。孟子认为,母亲过错小,未触及家庭根本,故无需以 “怨” 抒怀。

孟子进一步阐释:家人相处,因为意见不合,吵架闹矛盾在所难免。若因一点小矛盾就生怨恨,如同流水中投石激浪,任其蔓延,小不合也会酿成大怨,做人根基都要动摇。亲情里,情感越疏远,不孝之心越盛;因小事对父母怨怼,把 “小题” 闹大,更是不孝。

相传舜曾有九次被继母赶出家门,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皆死里逃生,可他事后毫无嫉恨,依旧恭顺父亲、慈爱弟弟。登天子位后,看望父亲仍恭敬有加,还封象为诸侯。尽管遭受了家人的不公和险境,他始终保持着孝敬和仁爱的品质。所以孔子说,舜是“至孝”的人。

从两首诗 “怨” 与 “不怨”,到舜的 “至孝” 践行,孟子告诉世人的,是孝的原则与弹性 —— 辨明过错大小,以恰当态度面对家人矛盾,让孝与仁爱,成为守护亲情的温暖力量。

    【王伟第488天 不怨】

诗经里的两首诗,一首是《小弁》,一首是《凯风》。有的人认为《小弁》表达了内心的抱怨,因为自己的母亲和自己被周幽王废弃。孟子认为这种不是怨,废长立幼是违背礼仪的大事情,这种是要导致国破家亡的。

有人认为《凯风》没有怨气,写的是七个孩子自责自己没有宽慰母亲,这里是一个小家庭的小事情。同样是父母出现了过错。一个看似怨,实则不怨,一个看似不怨实则怨,都是有各自的实际情况。

最后提到孔子讲的“舜是非常孝顺的,五十岁的时候对父母还非常爱慕”。之前学习过程中,了解过舜的母亲和弟弟几次想杀害舜,而舜到五十岁,还很爱慕母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舜是这方面的榜样。

今天继续冥想,昨天遇到了一点小事情,内心再次起了波动。事上练,正好通过这件小事情,来锻炼自己的冥想。刚开始,还是各种情绪跑来跑去,冥想到最后,有一个感悟,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想象有一个人,拿着手机对着自己录像,观察自己的反应。

【王一旭637天:亲与怨都是爱】

本篇公孙丑举了《小弁》和《凯风》的两个例子来问孝。在孟子看来,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处于热爱,才有可能产生怨恨的表现。其中,如果父母的过错大却不怨恨,实为疏远;父母过错小却去怨恨,则未免“小题大做”。

其实,无论是表面看来的亲近还是疏远,都是一件事,这件事就是爱。当问题发生时,相信爱会帮我们做出决定,我们只要顺着爱的方向即可。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爱”,这个爱包括对家人之爱,同事之爱,员工之爱,普罗大众之爱。若非要聚焦事上,其实呈现出的相貌未必相同,但同样是一件事。

因此我们不必执着在表现上,也不必切割开来,只需要遵从内心,发心是对父母、家人好的,只管去做,相信相爱的彼此会懂得对方的心意。

    【邓赳赳第563天:爱之深,责之切】

正是因为对亲人的爱,在受到伤害以后,才会愈发感受到被伤害。

我们看问题,不仅仅要看到问题的表象,更应该看到其内在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得越深,当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过大时,失望便可能催生恨意;同样,恨得越深,当误会消除,也有可能重生爱意。

对父母、亲人的爱人皆有之,但是为什么有的家庭关系越走越疏远,有的家庭却越来越紧密?其中的关键原因,我认为应该深入思考“过犹不及”的道理:爱如果失去了分寸,反而成了枷锁;责之过切,也会成为伤人利剑。

【兴园第612天:自然的接纳好坏】

本节孟子和公孙丑讨论诗中的感情,涉及到了孝的问题。我们常说对父母要孝顺,但是如果父母对自己不好怎么办?父母也会有小过错或者大过错。

有的人选择对父母也一视同仁的爱憎分明,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人选择了接纳和应对。

我想父母对子女好不好,自己的孩子调皮还是聪慧,工作是顺心还是坎坷,都是一样的道理。学会接纳、理解,做到平淡的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态度和方向。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努力做那个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周小戟 第587天  要“仁孝”而不是“愚孝”】
这段内容孟子和公孙丑讨论了关于孝道的话题。公孙丑提出高子认为《小弁》是 “小人之诗”,因其 “怨”。孟子对此反驳,指出高叟解诗过于刻板。

当公孙丑进一步追问《凯风》为何不怨时,孟子解释道,这是因为两首诗所面对的父母过错程度不同。

孟子认为对于父母过错大却不怨,会使关系愈发疏远;而过错小却怨恨,则是过于苛责,二者皆为不孝。

同时,孟子以舜五十岁仍爱慕父母为例,强调了真正的孝是始终对父母怀着深厚情感,根据具体情况恰当表达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与关切。

学习这段内容,引起我们思考在处理亲子关系时,需要智慧和分寸。比如,对父母的不足,既不能盲目指责,也不能无原则的纵容,而是要依据实际情况,用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准确把握理解“仁”和“孝”在生活实践中的内涵和外延。“仁”是从对亲人的爱出发,推己及人,构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孝”则是在家庭关系中,以敬重、理解、包容和适度的情感表达,以此维系代际之间的和谐与传承。所以我们应多一份敬畏、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误解与苛责,充分发挥“仁”和“孝”在家庭关系中的润滑剂作用。

【琼英第614天:亲人犯错,怨还是不怨?】

本节内容得到的启发是:亲人犯错,看情况对待之。

对大错,可能采取的是怨恨方式,对小错,要采取理解包容。这都是对亲人的一种爱。

只爱不是目的,要让亲人感受到被爱,并在爱的力量中各自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目的。

对于父母,相对来说要好沟通一些。所以,如果父母犯错,抱着敬爱父母的心,纠偏与包容灵活运用。努力可以努力的。

    【谭巧玲第334天:抱怨,有时也是一种爱】
《小弁》是《诗经.小雅》中的诗篇,讲述的是一个贵族(传说尹吉甫儿子伯奇)因父亲轻信后母谗言将他流放在外,他幽怨哀伤,寤寐不安,写了这首小诗,抒发心中的怨愤与伤感。

《凯风》是《诗经·邶风》中的诗篇,讲的是有个母亲生了7个儿子,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位母亲想要改嫁,七个孩子作诗一方面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自责七人不能使母亲安心,一面委婉规劝母亲。

面对父母的过错,高子评价《小弁》含有怨恨之意,是小人作的诗;而《凯风》中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怨恨。孟子指出了其中的关键——亲亲,仁也。爱亲人,就是仁的体现,只是表现出了不同的方式罢了。

前者是父亲对孩子酿成的大错,如果没有怨恨,表示关系已经疏远,这是不孝的;后者母亲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如果这时还拼命去抱怨,也是不孝的表现。

亲子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孟子的这段解读提醒我们,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要感念他们的养育之恩,对待一些小错要懂得宽容,减少抱怨;如果彼此之间产生较大的误会、嫌隙时,即使会有怨恨,也要想办法去消除,最伤人的是亲人之间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黄燕萍第376天  理解】

本节孟子讲述了《小弃》中记载的是父亲误信了谗言冤枉的儿子,是父子亲情的大问题。

《凯风》记载的兄弟之间的矛盾倒不是大矛盾,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分歧,会闹别扭,说开了就好了。

与家人相处,必须多一份理解,让爱流淌,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对子女多一份鼓励和支持,用爱化解矛盾,成为家庭成员的温馨感。

    【刘娟第224天 亲情的平衡智慧】

孟子用“外人射箭与哥哥射箭”带来的不同情感感受,说明疏远与亲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生活中确实是,被亲近的人、信任的人伤害更让人伤心!

俗话说:家是讲情感的地方,有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有时候明明一方没有错,为了整个家的和谐,在语言上主动说输了,却可能赢了亲情。

但在涉及一个家庭的原则性问题上,却不能和稀泥,比如赌博成瘾,暴力倾向,危害社会等大的问题上,是需有边界的,反对,制止,也是亲情的表达!

孟子分享维护亲情的智慧是“亲之过大而不怨是疏,亲之过小而怨是过及”的平衡。

孟子言孝却从未要求盲从,我们最想守护什么?亲情,家风,从仁心出发,那么无论怨或者不怨,都是为了守护珍贵的亲情!

【朱寿礼第368天   如何行孝?】

本段,公孙丑问孟子诗经中的两首诗《小弁》和《凯风》为何一个有怨恨,另一个没有。公孙丑认为这两首诗都是写父母亲情的。

孟子解释到《小弁》中儿子对父亲有怨恨,主要是父亲有大过错,此时儿子对父亲表达出怨恨的情感,不是不孝,反而是亲亲,是行孝。

而《凯风》中是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自责的情感,如果母亲小过错,子女就心生怨恨的话,则是一种小题大做,是不孝了。

接着孟子进一步阐释,让父母犯了大过错,子女没有怨恨,而是疏远的话,也是不孝的表现;父母犯了小错,子女却有怨恨之情,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孟子的解释已非常清楚,对现代的我们也有很大启示。就我来说,我因为对父母一直比较顺从,而有时会被爱人说我太听父母的话了。

我之前也一度怀疑,我是否对父母是一种无原则的孝,看了今天的孟子的讲解,我知道了如何更好的行孝。如果父母并没有错或是错误小,不影响大局的话,那么作为子女无须有怨恨,而尽可能的按他们建议的去做。

而如果父母对我们的生活干预太多,影响到小家庭的生活时,此时可以适当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父母知道我们的感受,但应该一如既往的爱父母,而不用疏远他们。

《孟子》— 支持人心所向的流动
《孟子》— 支持人心所向的流动
    【景旭东第402天:用正确的姿势打开喜欢的门】

小时候在和同学们打闹时,经常会说一句”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没人爱”,这一句正应了孟子解读的《小弁(bian4)》和《凯风》。也许我们传唱的童谣正来源于孟子的解读。

我们的关心正来源于喜欢,如此说来,那些不断”烦扰”我们的人,正可能是喜欢我们的一种表达。

不过我们也往往因为一些我们不喜欢的”烦扰”方式而讨厌了一个人。

所以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喜欢的门,才更有赢得双向奔赴的机会。

:取自伯牙、伯安(王阳明字),伯涵(曾国藩字)、伯乐之意。
亲近圣贤,立志成贤,贤贤易色之意。

院:古代的书院文化,作为民间的国学研究院,是读书人内心的向往。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丹蕨·每日课 | “人才”应有的信念

2025-7-8 16:46:12

国学百科

大溪水命是什么意思

2025-7-8 16:56: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