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初一,是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传统节日——天医节(又称天灸节)。
相传春秋时期,北方民间就已开展相关的祭祀活动。每当八月初一,人们通过一系列祭礼来表达对黄帝和神农的敬仰之情,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潜居录》记载:“八月朔。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歧伯。”唐宋时代便已有天医节。《通鉴外记》云:“(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 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帝王世纪》:“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传说正是岐伯同黄帝合著了医书《黄帝内经》,从而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也逐渐有医术流传,故而后人将中医术又称为“岐黄术”。岐伯不仅是上古时代蕞 著 名的医生,也被尊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一般认为他是陕西岐山人。宋《路史》:“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故而天医节蕞早便是由祭黄帝、歧伯开始。
随着历史的逐渐发展,天医节便是祭祀对医学做出过卓 越贡献,已上天成仙的诸位前辈先贤的节日,也是人们对除病消 灾的美好愿景。因而天医节的习俗主要与医药健康有关。
《潜居录》记载: “八月朔。 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歧伯。 ”
元成宗元贞元年初,朝廷命令各郡县祭祀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另外附祭黄帝的大臣俞附(上古医家,相传搜长外 科 手 术)及其以下姓名见载于医书的十人,由地方官每年春秋两个季节组织祭祀活动,并由医师主持。
清代的制度中,京师太医院设有景惠殿,其中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并把歧伯、俞跄、伯高、少师、雷公、伊尹、淳于意、扁 鹊、张机、华 佗、王叔和、葛洪、孙思邀等人作为附祭。
各省都有先医庙,都要在每年春冬仲月上甲日,派遣官员前去祭祀。
上清天医院为天庭的医疗部门,其正如现代的医院一样,分科诊治,由三皇大帝主掌,普天福主许真君主礼。自古以来,好道布医的神祇在上清天医院中都有神职,共辖天医十三科。
主掌上清天医院的三皇大帝,又称天地人甲三皇上帝、天医院中三皇大帝、开天治世三圣三皇上帝、开明祖劫天尊等,居御陛下三皇帝阙, 是甲子天皇大帝上古医圣伏羲圣帝、甲申地皇大帝太古医圣尝药神农皇帝、甲寅人皇大帝医宗教主轩辕黄帝的合称。
据《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教好道布医的神祇,在上清天医院中都有神职,共辖天 医 十 三 科。
因外邪而罹患伤寒,金匮玉函张真人主掌金匮玉函张真人,即汉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书,后世尊为医中之圣。
各种成人内科,疗虎针龙孙真人主掌疗虎针龙孙真人,即唐代著名名医孙思邈,真人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行医七十余年,于101岁时无疾而终,遗嘱令弟子对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尸月余,居然颜貌如生,色润不改。入殓时,衣服如旧,身体却不见了,已尸解成仙。
眼球内外障疾患,归正派法王真人主掌归正派法王真人。王焘,性至孝,自述幼年多病,自小对医学有兴趣。时因母亲患病,亲侍汤药,终年不懈,还跟不少高明的医家交往,博采各家医书之长,编成医学巨著《外台秘要》。其中所记载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目前所知的该医法的最早记载,至今仍被沿用。
妇科疾患,云林神谷龚真人主掌云林神谷龚真人。龚廷贤,明代著名名医,万历二十一年,鲁王妃患膨胀病,腹大如鼓,左肋积块刺痛,坐卧不宁。经太医多方治疗,均不见效,生命垂危。召龚廷贤诊治,经诊脉开方,对症下药,终获痊愈。鲁王大喜,称之为国手,画其像以礼待之。皇帝特赐双龙“医林状元”匾额一块。龚廷贤一生著述极丰,着有《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等书。
小儿各种生理、病理,保元寿世周真人主掌保元寿世周真人。周扬俊,清代名医,字禹载。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钻研歧黄之学,着有《温热暑疫全书》。
需手术切除或缝合,神宫妙手华真人主掌神宫妙手华真人。华佗,汉代名医。兼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尤以外科、针灸著称。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 玄门神医,济世活人
耳鼻相关疾患,医学入门岐伯真人主掌医学入门岐伯真人。岐伯,上古著名名医,重视养生之道,精通医术脉理。今传《黄帝内经•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寒痛、胀满或硬结等症状,推明内外李真人主掌推明内外李真人。李杲,金元时期名医,精于调理脾胃,升提中气,善用温补。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骨、关节及周围组织损伤,丹溪心法朱真人主掌丹溪心法朱真人。朱震亨,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
金属利器杀伤,医学全备刘真人主掌医学全备刘真人。刘完素,宋末名医,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强调以“降心火、益肾水”来治病,颇有效验。
各种皮肤有形疾患,制药灵妙雷真人主掌制药灵妙雷真人。雷斅,南宋名医,经通中药泡制之术,所著《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著。
口齿相关疾病,九九难经卢真人主掌九九难经卢真人。卢之颐,明末名医。其治病辨证认真入微,每善疗奇疴,有时效如桴鼓,诸前辈亦皆叹服。长于脉学治病,著有《本草乘雅》等。
恶、毒、证、符、怪异病症,博览统删葛真人主掌博览统删葛真人。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神仙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擅炼丹术,尤好神仙养生之法。

因为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们除了定下天医节外,还定了每月的天医日。
古人认为,每个月都有两到三天是天医日,也就是天医当值的日子。
这些日子分别是:正月丑、二月寅、三月卯、四月辰、五月巳、六月午、七月未、八月申、九月酉、十月戌、十一月亥、十二月子,也就是逢月支退一位的日子。
八月为酉,天医日就是酉的前一位:申。所以除了初一是天医节外,八月的申日也是天医日。
也有人会按出生月份去相对的方向求医,比如这人生在三月,就去东北方向求医。
从上面的查法上可以看出,所谓天医日,就是「上个月」,比如正月本来为寅月,寅上面是丑,天医就在丑;六月为未月,未上面是午,天医日就是午。说白了,天医就是「退回」或「往回走」,就像明朝张三丰在《无根树》里说的:「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所谓天医,既是寓意上天赐予的医者,也是一种提醒和警示。
天医是谁呢?是 神 仙,或者也是自己。其实所谓「天医」,就是想告诫人们,想要健康,就要「退回去」, 回归生活的本真,回到最初的朴素状态。
免责 声明: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