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S.1824,现藏于大英图书馆。公元 888 年,三界寺僧人法信写下授沙弥戒的《受十戒文》。文中告诫沙弥,“暂时因缘,百年之后,各随六道,不相系属。”
沙弥尼 : 龟兹语为 Samanen,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 称“沙弥”。
尽形寿 : 就是穷尽人的一生。
敦煌遗书《受十戒文》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盗,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婬,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着华香、璎珞,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歌舞伎乐,不得往看,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高广大床上坐,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捉金银钱,是沙弥尼戒,汝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是为沙弥尼十戒,尽形寿能持不?”
能者答言能。
《沙弥尼戒经》
不杀生
尽形寿不得杀生,不得教人杀生。
【 原文 】
沙弥尼初戒:不得杀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动犹如赤子。
何谓不杀?
护身口意。身不杀人物蚑行喘息之类,而不手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
【 译文 】
沙弥尼的初戒强调不得杀生。就像父母疼爱子女一样,对所有有生命的生物都怀着怜悯之情,甚至对蠕动的小虫子等微小生命也如同对待婴儿一样关怀。
什么是 不杀生 ?
“口”“身”不参与杀害人物、蚑行(指爬行的生物)、喘息之类(指有呼吸的生物)的行为。不仅自己不亲手杀生,也不教唆别人杀生。如果亲眼看见生物被杀、听到生物被杀的声音、怀疑生物是为了自己而被杀,或者知道生物是为自己而杀的,都不能食用。
【 原文 】
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言死快、杀快,某肥、某瘦,某肉多好、某肉少也。
意亦不念当有所贼杀于某快乎,某畜肥、某瘦。
【 译文 】
沙弥尼不能说出应该杀生、应该伤害、报仇之类的话,也不能表达对死亡或者杀生的快意,更不能谈论生物的肥瘦和肉质好坏。这种约束是为了避免言语上对杀生行为的鼓励或者暗示。
在思想层面,沙弥尼不能有想要杀害某个生物的念头,也不能去想某个畜生是肥是瘦。这是对内心意念的严格要求,佛教强调心念的纯净,避免起杀生的念头是保持慈悲心的关键。
【 原文 】
哀诸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是为沙弥尼始学戒也。
为慈念众生故而不杀生。若故杀人,不得受大戒。若杀畜生等,至心忏悔,得灭。
【 译文 】
沙弥尼应该对众生的悲悯之情如同对自己的骨髓一样深刻,对待众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子女或者自己的身体一样,没有差别,以平等、普遍的慈悲心一心追求大乘佛法。这种慈悲心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佛教对不杀生戒律的高标准要求,是沙弥尼开始学习戒律的重要内容。
如果故意杀害他人,就不能受具足戒(佛教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完全戒律)。这表明在佛教戒律中,杀人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行为,会导致失去受更高戒律的资格。
杀畜生后的忏悔补救:如果杀害了畜生等生物,只要诚心忏悔,罪过可以消除。
不盗
尽形寿不得盗,不得教人盗。
【 原文 】
沙弥尼戒:不得盗窃。一钱以上草叶毛米,不得取也。主不手与不得取。口不言取,心不念取,目不爱色,耳不爱声,鼻不盗香,舌不偷味,身不贪衣,心不窃欲。六情无着,常立权慧,则曰不盗。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严禁任何形式盗窃 , 明确规定沙弥尼哪怕是一钱以上的草叶毛米等极其微小之物都不得盗取。即必须得到物品主人亲手给予才能拿取,否则即为犯戒。这旨在培养沙弥尼尊重他人所有权的意识。不能口头表达想要获取某物的想法,内心也不能生起偷盗的念头。眼睛不能因看到财物的色泽等而起贪爱之心,耳朵不能因听到财物相关的声音而心动,鼻子不能贪图财物的香气,舌头不能贪图食物的美味而偷取,身体不能贪图衣物等,内心不能生起盗窃的欲望。做到六情无着,即六根对六尘不产生执着贪爱,时刻保持清醒的戒律意识。
【 原文 】
为饶益有情故不偷盗。若偷,若劫,若强夺,但直五钱已上,不得受大戒。若减五钱,若盗非人、畜生等物,至心忏悔,得灭。
【 译文 】
如果沙弥尼犯了偷盗行为,并且是像偷、劫、强夺等严重情节,所盗财物价值在五钱以上,将不得受大戒。如果所盗财物价值减至五钱以下,或者盗窃的对象是非人(如鬼神等)、畜生等物,通过至心忏悔,还有机会消除罪过。这体现了佛教中对犯戒者给予一定的忏悔改过机会,鼓励其通过真诚的忏悔来净化内心,消除业障。
不婬
尽形寿不得婬,不得教人婬。
【 原文 】
沙弥尼戒:不得婬泆。何谓不得?一心清洁,身不婬泆,口不说婬,心不念婬。执己鲜明,如虚空风无所倚着。身不行婬,目不婬视,耳不婬听,鼻不婬香,口不婬言,心不存欲。观身四大本无所有,计地、水、火、风,无我、无人、无寿、无命,何所婬泆,何所着乎?志空无相愿。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身心纯净无染:强调沙弥尼要保持一心清洁,
身体要杜绝淫行,眼睛不能带着淫欲去看,耳朵不能听淫秽的声音,鼻子不能贪着淫欲相关的香气,嘴巴不能说淫欲的话,内心不能存有淫欲的欲望。通过对六根的约束,达到六根清净,不被淫欲所染着的境界。
要求沙弥尼通过观想自身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本无实在的自我,也不存在所谓的人、寿、命等实体,从而认识到一切皆空无所有,没有什么可淫欲的对象,也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事物,以此来帮助去除淫欲之心,坚定修行的志向,追求空、无相、无愿的境界。
【 原文 】
不淫欲,为修梵行故。若犯人男女,若非人男女,若畜生男女,若侵身分,不得受大戒。若摩触等,至心忏悔,得灭。
【 译文 】
如果沙弥尼触犯了淫欲戒,无论是与凡人男女、非人男女(如鬼神等)还是畜生男女发生淫欲行为,或者对他人身体有侵犯的行为,都将不得受大戒。如果只是有摩触等较轻的犯戒行为,通过至心忏悔,还有机会消除罪过。
不妄语
尽形寿不得妄语,不得教人妄语。
【 原文 】
沙弥尼戒:不得两舌恶言。言语安详,不见莫言见、不闻莫言闻。见恶不传、闻恶不宣,恶言直避,常行四等。无有非言,言辄说道。不得论说俗事,不讲王者臣吏贼事,常叹经法菩萨正戒。志于大乘,不为小学,行四等心。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沙弥尼在日常言语交流中要做到安详平和,不搬弄是非,不恶语伤人。不传播没有根据的事情,即没见到的事不要说见到了,没听到的事不要说听到了。
如果见到或听到不好的事情,不要去传播宣扬,对于恶言恶语要直接避开,不参与其中。要常行四等心,即慈悲喜舍,对众生怀有慈悲、怜悯、欢喜、舍离的心态。
说话要遵循正道,不讲没有意义的世俗之事,如王者、臣吏、贼事等世间的功名利禄、争斗是非,而应常常赞叹经法和菩萨的正戒,将心思放在追求佛法、弘扬佛法上。
要立志于追求大乘佛法,以普度众生为目标,而不局限于小乘的自我解脱,以慈悲喜舍四等心去践行佛法,利益众生。
【 原文 】
不妄语,离口过故。诈称得圣道,不得受大戒。
若以重事谤清净人,诳惑欺诈,其罪难忏。
余小妄语,至心忏悔,得灭。
【 译文 】
如果沙弥尼诈称自己得到了圣道,这是严重的妄语行为,将不得受大戒。
如果以重大的事情诽谤污蔑持戒清净的人,进行诳惑欺诈等行为,其罪过是非常难以忏悔消除的。
对于其他一些较轻的小妄语行为,通过至心忏悔,还有可能消除罪过。
不饮酒
尽形寿不得饮酒,不得教人饮酒。
【 原文 】
沙弥尼戒: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甞酒。
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着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尊;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沙弥尼戒明确规定不得饮酒,禁止实际去饮酒,不得嗜好酒、不得尝酒。
酒有三十六种过失,比如会让人迷失正道,破坏家庭和睦,危及自身安全,甚至导致丧命等严重后果,诸多不良情况皆可因饮酒引发。饮酒后会让人神志不清,行为错乱,出现诸如拉着东边的东西却以为在西边、拿着南边的物件却当成在北边这类糊涂事,而且会让人无法正常诵读经文,丧失对佛、法、僧“三尊” 的恭敬之心,还会轻易地冒犯师友、不孝顺父母等。酒能致使人心智闭塞,使人世世代代陷入愚痴的状态,难以遇到正道,内心变得没有见识、懵懂无知。所以从修行角度出发,为了远离色、受、想、行、识 “五阴”,摆脱财、色、名、食、睡 “五欲” 以及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 “五盖” 的束缚,进而获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这 “五神通”,最终能够超脱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五道” 轮回之苦,沙弥尼必须严格遵守不饮酒的戒律。
【 原文 】
不饮酒,离愚痴故。酒性能发人烦恼,改人心性,乱人道心,多开众过之门。
若酒入腹,护戒心賖,自制不得。故宜深防,不服狂药。
【 译文 】
酒的特性就是容易引发人的烦恼,使人原本平和、清净的心境被打破,进而改变人的善良心性,扰乱修行之人的道心,让各种过失更容易滋生。
一旦酒进入腹中,人在酒精的作用下,守护戒律的决心就会变得薄弱,难以自制,很可能做出违背戒律的行为。所以要对酒这种犹如“狂药” 般具有极大危害的东西严加防范,坚决不饮用。
不着华香璎珞
尽形寿不得着香华脂粉,不得教人着脂粉。
【 原文 】
沙弥尼戒:不得持香华自熏饰。衣被履缕不得五色,不得以众宝自璎珞,不得着锦绣绫罗绮縠。不得绮视,当着麁服,青、黑、木兰,及泥洹里衣,低头而行。欲除六衰,以戒为香。求诵深法以为真宝,三十二相以为璎珞,得殖众好以为被服,愿六神通无碍,六度导人。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沙弥尼不能手持香花来熏染、装饰自己,这里的“香华” 代表着各种用于增添自身香气、美化外表的物品,要摒弃通过外在的香花等物来营造美好形象、吸引他人关注的做法。
所穿的衣服、被褥、鞋子以及衣缕等,不能用五彩斑斓的颜色,也不可以用众多珍贵的宝物来制作成璎珞等装饰品佩戴在身上,更不得穿着锦绣、绫罗、绮縠这类质地精美华丽的织物。旨在从衣着服饰方面杜绝奢华、艳丽,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
不能用带有绮丽、轻佻意味的眼神去看外界,应当穿着粗布制作的衣服,像青色、黑色、木兰色(一种类似紫黑色的颜色)等素净的颜色为宜,还有在近身穿着的“泥洹里衣”(类似内衣,象征着贴近修行本心的朴素衣物)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并且走路时要低头而行,展现出谦逊、内敛的姿态,专注于修行。
之所以有这些着装及外在修饰方面的戒律要求,目的是为了去除“六衰”。在佛教理念中,“六衰” 常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它们容易让人产生贪爱、执着等,进而影响修行,所以通过这样朴素的外在约束,帮助沙弥尼远离这些对修行不利的因素,以戒律本身作为内心的 “香”,注重内在的修行品德涵养,而非外在的香艳装饰。
鼓励沙弥尼去追求诵读高深的佛法,将其视为真正的珍宝,通过对佛法的深入领悟和践行,来获得如同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 那样的殊胜境界,把这当作自身的 “璎珞”,通过修行培植众多善好的品德、行为,以此作为自己的 “被服”,期望能够获得六神通且毫无阻碍,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 “六度” 去引导他人、普度众生。
【 原文 】
不着花鬘,香油、脂粉涂身,为离放逸。庄饰华艷,爱玩其身,内怀深着,情惑乱道。
【 译文 】
之所以不许穿戴花鬘,用香油、脂粉涂抹身体等进行华丽装饰,是为了让沙弥尼远离放逸的心态。如果过于注重外在的华美艳丽,沉湎于打扮、爱玩自己的身体,内心就会深深地执着于这些外在表象,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迷惑,扰乱修行正道,不利于在佛法修行上的精进和内心的清净安宁。
不歌舞伎乐 、 不往看
尽形寿不得歌舞,不得教人歌舞,不得弹筝吹笛。
【 原文 】
沙弥尼戒:不得听歌舞音乐声拍手鼓节。不得自为亦不教人。常自修身,顺行正法,不为邪行,一心归佛,诵经行正以为法乐,不为俗乐。听经思惟深入大义。自不有疾,不得乘车马象。当念轻举、八不思议神通之达,以为车乘,度脱八难。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沙弥尼既不能去听歌舞音乐发出的声音,也不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拍手、击鼓来应和节拍,自己不能去进行歌舞表演,同时也不可以教导别人去做这些事。
要常常专注于自我修身,顺着佛法的正路去践行,坚决不做违背佛法的邪行,将心思全部归向对佛的信仰,通过诵读佛经、依循正道去行事,把这些当作获得快乐的源泉,而摒弃世俗的娱乐方式,追求更高层次的、与佛法相关的精神愉悦。
如果自身没有疾病,就不可以乘坐车马象等交通工具出行。应当念想凭借着轻身飞起、如佛所具有的“八不思议神通” 那样通达自在的能力,把它们当作自己出行的凭借,以此去超脱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长寿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这 “八难” 之境,达到普度众生、修行精进的目的。
【 原文 】
不歌舞唱伎、故往观听,为离散乱。习近嬉戏,放纵身口,外恣荡逸,道心浮散。
【 译文 】
之所以规定沙弥尼不歌舞唱伎、也不故往观听,是因为这些行为容易让人陷入散乱的状态。如果习惯于接近嬉戏玩乐的活动,放纵自己的身体和言语行为,在外在表现上就会肆意放荡、安逸享乐,从而导致原本专注于佛法的道心变得浮躁、分散,不利于在修行之路上持续稳定地前进,影响对佛法的深入领悟和践行。
不坐高广大床
尽形寿不得于高好刻镂床上卧,不得教人作好床卧。
【 原文 】
沙弥尼戒:不得坐金银高床。绮绣锦被,宝綩綖,不得念之。不得教求索好床榻席、五色画扇、上好拂。不得着臂钏指鐶。
直信、戒、惭、愧、施、博闻、智慧,一心精专。
常求三昧以为床榻,心不动摇;众慧自然以为坐具,七觉不转志于道心。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沙弥尼不得坐金银制作的高床,对于那些绮绣锦被以及用宝物装饰的卧具等,连念想都不可以有。同时,也不能教导他人去求索精美好看的床榻席子、五色画扇以及上好的拂尘等物品,自己也不能佩戴臂钏和指环等装饰品。
要秉持直信、持戒、惭、愧、布施、博闻、智慧等品德,一心专注于修行,不被外在的物质所迷惑,将精力集中在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修行层次上。
常常追求三昧正定的境界,将其当作自己的床榻,使内心保持不动摇的状态;以众多的智慧自然作为自己的坐具,在修行的七觉支中不生起杂念,坚定地将志向放在道心上,一心向佛,精进修行。
【 原文 】
不坐高广大床,为息傲慢。自处于高,无谦下心,情存欺物,去道甚远。
【 译文 】
之所以强调不坐高广大床是为了息灭傲慢,是因为傲慢会使人内心高高在上,缺乏对众生的平等心和慈悲心,难以真正领悟佛法中关于谦卑、慈悲等教义。而且傲慢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蒙蔽自己的智慧,阻碍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践行,与修行的目标背道而驰。
不非时食
尽形寿过日中不得复食,不得教人食。
【 原文 】
沙弥尼戒:食不失时。常以时食不得失度,过日中后不得复食,虽有甘美无极之味,终不复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无上自然食来,亦不得食也。若长者国王过日中后,亦不服食,终死不犯。常思禅定,一切饮食虽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达愿,得十种力以为饮食。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沙弥尼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进食,不能错过正常的用餐时间,同时也不能过度饮食,要保持适度。在日中之后就不能再进食了,即便有再美味的食物,也绝不再吃。而且不仅自己不能吃,也不能教导他人违反此规定,甚至连心里都不能有这样的念头。即使出现无上自然食这样神奇的食物在过午之后到来,也不能食用。如果有长者或国王在过午之后送来食物,同样不能接受并食用,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不能犯戒。
应当时刻将心思放在禅定修行上。在饮食方面,沙弥尼虽然需要进食来维持生命,但要做到适度节制。应怀着让一切众生都能深刻理解佛法、实现愿望的宏大心愿,将这种心愿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同时,要努力追求获得佛的十种力,即佛所具有的十种超凡能力,如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业报智力等,以此作为自己修行的目标和动力,不断激励自己精进修行。
【 原文 】
不非时食。济命养道,宜须应法;贪味不节,致患妨道。
【 译文 】
之所以强调济命养道需应法,是因为贪味不节会带来诸多问题。过度饮食可能导致身体肥胖、行动迟缓,影响修行者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而妨碍修行的进展。而且对美食的贪恋也容易滋生欲望,使人内心浮躁,难以平静地进行禅定等修行活动,与养道的目标不符。
不捉金银钱。
尽形寿不捉金银钱,不得教人捉金银钱。
【 原文 】
沙弥尼戒:不得积聚珍宝。不得手取,不得教人。
常自专精,以道为宝,以经为上,以义为妙,解空无相无愿为本。
至于三脱,不求贪欲。欲离九恼,住道甚久,无穷无极,无有边际,亦无所住。是为沙弥尼戒也。
【 译文 】
沙弥尼绝对不可以积聚各类珍宝,既不能自己亲手去拿取金银宝物等,也不可以教唆他人去这么做,从行为和引导他人的层面都严格杜绝与珍宝产生关联。
要始终专心致志地将修行之道当作最宝贵的东西,把佛经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认为佛法大义是最为精妙的内容,将领悟“空”“无相”“无愿” 这三种解脱境界作为根本所在,积极朝着这些方向去修行精进。
追求达到“三脱”(即空、无相、无愿解脱)的境界,而不是去追逐贪欲所指向的物质财富等。要努力摆脱 “九恼”(如对色、声、香、味、触等的贪著烦恼等),长久地安住于修行之道上,让自己的修行境界达到无穷无尽、没有边际的状态,并且内心不执着于任何外在的事物,达到一种超脱自在的境地。
【 原文 】
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为离伫聚。供身之具,俭素为佳;珍财玩服,多生人贪夺,故教不捉也。
【 译文 】
之所以规定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因为积聚和把玩这些珍贵财物,容易引发他人的贪念,甚至可能导致抢夺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给自己带来危险和烦恼。而且从修行角度看,过于追求和拥有这些物质财富,不符合俭朴素雅的修行生活要求,会让内心滋生更多的贪念,偏离正道,不利于培养清净无染的心境和专注的修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