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自成体系,而较少受到外界风格变迁的扰动,历史地看建本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明建本也在其中。潘景郑、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立“书林”一目以统摄明代坊本,赵前《明代版刻图典》立“书坊刻本”一目追随之,都未能将自成一格的明建本独立出来,对初学者在实践中掌握明建本的鉴别眼力针对性不强。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把明建本放在明代版刻风气三大阶段中分别讲述,只不过为了凸显建本的特殊性而厕身每个阶段的最后面讲,已经有此立意。从鉴定角度,明建本可以独立出来专门讲一讲。
为了方便讲述,明建本也可以分作三期,但与明代外界的版刻风潮略有差别。第一期从洪武到成化;第二期从弘治到隆庆;万历以后为第三期。明末建本就彻底衰落了,入清以后则几乎不见。建本为什么衰落?我看有两面,一面是自己不长进,抱残守缺,不与时俱进,产品质量没提高;另一面是明代中后期以苏州、南京、徽州为代表的江南书坊崛起,北方还有北京,产品精美绝伦,把建本给比下去了。
明初建阳书坊持续繁荣,所刻之书甚多,品类丰富。现存的明初建本早已珍贵难得,有代表性的如《蜕庵诗》(图-1),《中国版刻图录》选列于洪武时期,应认为其刊刻很早,还带有元代建本的气象。洪武二十一年书林王宗玉刊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图-2)、明初缺名刻的《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图-3)和《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图-4)也是这类风格。宣德六年建阳书坊清江书堂刻的《广韵》(图-5)很有名,景泰三年书坊敬善堂刻了《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图-6) 。1967年在上海嘉定一座明墓中出土了成化年间永顺堂刊刻的“说唱词话”十六种附一种,后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定名《明成化说唱词话》(图-7) 。学术界因其中《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内封面残存“北京新刊”和“成化辛卯永顺堂刊”、“成化戊戌永顺堂刊”等牌记,定为成化北京永顺堂刻本。实际上这是成化建阳书坊刻本,贾二强发表《明成化本说唱词话刊于北京说献疑》,已证其误。所谓“北京新刊”者,元代建本就有“古杭新刊”、“大都新刊”,明代有“京兆慎独斋”等,都是托名射利行为。







明建本的第二阶段包括弘治到隆庆,这是建本最后辉煌的时期。此时建阳崛起了几个著名字号,如刘弘毅慎独斋、刘宗器安正堂、杨氏归仁斋等,刻书规模大,还比较精审。实际上此阶段也是江南地方家刻兴起,坊刻未大盛的时期,建阳书林还有生存空间。到万历以后南方坊刻大盛,建阳就衰落下去了。
现存明中期建本还是比较多的,甚至比明末建本要多。如弘治十四年刘氏庆源堂刻《论语集注大全》(图-8),十七年慎独斋刻《续资治通鉴纲目》(图-9),正德三年慎独斋刻《山堂先生群书考索》(图-10),正德六年杨氏清江书堂刻本《剪灯新话大全》(图-11),十三年慎独斋刻《史记详节》(图-12 ),嘉靖九年安正堂刻本《春秋集传大全》(图-13)和缺名刻的《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图-14)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风格。到了嘉靖后期隆庆时期,建本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就是高度模仿外界的“嘉靖本”风格,有的还刻的比较好。如嘉靖三十八年书林杨氏归仁斋刻本《大明一统志》(图-15),缺名嘉靖间刻本《新刊仁斋直指遗方论》(图-16)和《麻沙新刊会通古今四书》(图-17)等,都是此类。






图-13 嘉靖九年安正堂刻本《春秋集传大全》




版式方面,大黑口,双鱼尾顺,版心卷次叶次与明初建本同,多四周双边,后期模仿嘉靖本的《麻沙新刊会通古今四书》是白口左右双边。版面上的装饰如花鱼尾、墨围、标题双行等如故。有牌记,有内封面,无刻工,和明初建本一致。慎独斋刻的一些书由于是给福建地方官代工,所以有官员作的序言。建阳书坊率先在卷首并列作者校刻责任者等的衔名,后来被隆庆、万历以后的外界本子所模仿并通行,成为明后期刊本的一个独特景观。除经史典籍之外,也刊刻传奇小说,说明建阳书坊还在努力寻找市场空间。纸张还是地产竹纸,不如同期外界使用的绵纸。装帧上通行线装。
明末建阳书坊主要集中在万历年间,总体上是衰落期。此阶段书坊已经不大刻印经史子集正经图书,为了生存反而大量刊刻章回演义、公案小说。有的书坊主人如余象斗(文台)兼通文墨,编书刻书一体,有“四游记”传世。此类通俗读物一般都有配图,多两截版上图下文,名叫“全像”、“京本”之类。例如万历元年陈氏积善堂刻的《刻京本三闾大夫楚辞》(图-18),余象斗文台堂刻的《新刊京本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图-19)、 《新刊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图-20)、《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图-21)等,万历二十八年刘龙田乔山堂刻的《新编图注伤寒活人指掌》(图-22),万历三十七年积善堂刻本《新刻京本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纲目》(图-23)等,以其内容看多是演义小说和老百姓日用读物,规格不高。但由于属于消费类读物,存世不多,现在已经是珍贵的文学史资料。


《新刊京本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


《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


《新刻京本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