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通彻清明无羁绊,奈何桥在哪儿又何妨?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心若通彻清明无羁绊,奈何桥在哪儿又何妨?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兮!不可以讬些。

—— 摘自屈原《楚辞 · 招魂》

人有没有魂,可不可以往生,从来没有人知道。如果人的精气神是一种超脱现实存在的无形之物,那么我宁愿相信,人有其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活一口气。

所以人得争气。

心若通彻清明无羁绊,奈何桥在哪儿又何妨?

但每个人最终都会向这个世界辞别的,一个小女孩在外婆去世后问妈妈:什么是死亡,死亡可怕吗?

妈妈带女儿去了游乐场,告诉自己的女儿说: 玩滑梯的时候,小朋友们会一起排队,而人生就像坐滑滑梯一样,慢慢下降,慢慢变老,等到落地就起身走开,这样就不会挡住后面的小朋友。

这是关于死亡,我听过最温暖的解释。

电影《入殓师》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死亡可能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说:人生就像一列不断向前的列车,有的人在中途上来,有的人在中途下去,他们会陪你走过一小段路。到站了,他们就下车了,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心若通彻清明无羁绊,奈何桥在哪儿又何妨?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人死后会经黄泉路,到达忘川河边,遥望奈何桥,与尘世做最后的告别。

相传,忘川河边长满了彼岸花,妖娆似血,招魂引渡。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过了奈何桥,就是三生石,你会看见自己的前生后世,许多人会痛哭流涕,不为那再也回不去的曾经,而是泣再也无法相见的人。

而孟婆,就守在三生石边,她会给你一碗“孟婆汤”,你会忘记一切,然后走向往生之路。

相传,忘川河在山东泰安,源于泰山深麓,流经山东省泰安市区,将泰安城区一分为二,名为奈河。

心若通彻清明无羁绊,奈何桥在哪儿又何妨?

《宣室志》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

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夜游神把守。

《后汉书乌桓传》中亦有载: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

这一名称的最早出现,可见于唐代,敦煌文献书所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有描写目连阴间寻母,亲眼目睹地狱罪人在奈河上生离死别的骇人场面。

可见在古代人们的意识中,奈河是通往地府的必经之路,而奈河桥观念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初唐。

心若通彻清明无羁绊,奈何桥在哪儿又何妨?

当然也有传说认为“奈何桥”在重庆丰都。

《酆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桥分三层,善人的魂魄可以安全通过上层,善恶兼半者行中间,恶人则过最下层的桥。

民间关于“孟婆”的传说则比较多,因为她做的汤也叫“忘情水”。

传说孟婆汤以八泪为引:

一滴生泪、 二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悔泪、五寸相思泪、六盅病中泪、七尺别离泪、这第八味,便是孟婆自己的伤心泪。

孟婆汤精心熬制,去其苦涩,留其甘芳,如此煎熬一生,方成一锅好汤。

心若通彻清明无羁绊,奈何桥在哪儿又何妨?

其实这些都是民间话本口口相传而来,不难看出,人们心中是有“向死而生”的渴望的,希望自己能有来世,或去除遗憾和悔恨,或与相爱的人邂逅。

可仔细想来,人不如珍惜现在,如同晏殊在《浣溪沙》中所写: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用科学观解释生死,人不过同花草树木一样,繁衍生息,一世飘蓬,或化沃土、或为尘埃。

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如果人的“精神力”是超脱现实的,那么我是愿意相信人有其魂的,你的思想不被任何事物所界定,上一秒你想东,下一秒你就可以想西。

因为有了思想和精神,人才有无穷的创造力。

最怕的是,有些人习惯了道听途说,或者人云亦云,最后随波逐流过一生。

心若通彻清明无羁绊,奈何桥在哪儿又何妨?

用科学和哲学解释生命,于个体而言,“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你活着,或者选择去活得更好,这个世界才更精彩,更有意义。

因为对个体而言,一个人的离去,就意味着整个宇宙的寂灭。

比如我们小时候玩的三国街机游戏,如果你选了赵云,那么关羽和张飞就是为你而设定的角色。你在游戏中挂了,关、张也就随之湮灭。

但是他们挂了,你依旧可以继续闯关,甚至继续投币,直到通关。

所以“活出自我”才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当你行将就木之时,对你而言,这个世界也就随之消散。因为,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再与你有关,你会去到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你的存款,你收藏的邮票、古玩,你创作的歌曲、文学作品,就成为了另一个个体的“角色设定”。

而珍惜时光、与人为善、丰富自己是演绎生命的终极奥义,因为生命不止有长度,还有温度和厚度。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探究中国道教五祀之井神

2025-7-15 18:55:44

国学百科

日本频繁发生地震的玄学原因以及思考!

2025-7-15 19:02: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