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平安三帖”是一件行书作品,指《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因合裱于一卷而称“平安三帖”。 其中《平安帖》《何如帖》实乃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两封信,而《奉橘帖》原是《何如帖》帖尾附书,因在流传过程中《何如帖》失去最后两行,《奉橘帖》逐渐独立。

《平安帖》是一件行草书的作品,运笔提按顿挫变化较多,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十分灵巧。

“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平安三帖”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平安帖”细节
《何如帖》和《奉橘帖》则都是用行书书写。其中《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富有变化,而《何如帖》就比较端整。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尊称为“书圣”,其书法富有时代特征,代表了时代之精神。王羲之在钟繇书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易辨易书的“新书体”——行书、楷书,也被称为“新体之祖”。王羲之及王氏一门的书法,都是建立在书法创新基础上形成的“新书风”。

王羲之的字极有力度,梁武帝萧衍曾评价王书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其笔法又善于变化,《晋书》记载:“论者称其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书风意境含蓄蕴藉、风韵高远,并影响后世深远。

“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何如帖》和《奉橘帖》细节
“平安三帖”的流传

《平安帖》《何如帖》记载见于唐代书法家、鉴赏家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北宋时曾藏于驸马都尉李玮家,作品上尚有“李玮图书”收藏印。北宋米芾《宝晋斋帖》曾摹刻上帖。

在此帖前隔水后方近本纸处,有瘦金体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但此签条过大,也没有钤宣和玺印制式的双龙原印。前隔水上的政和、宣和连珠印的印文伪劣,钤盖位置均不符合“宣和七玺”制式,故此题签是存疑的。再看《宣和书谱》卷一五只记载有《平安帖》一帖,并无《何如帖》《奉橘帖》二帖,而此题签却以最末《奉橘帖》为题,断无此理。徐邦达先生也曾评此题签“书法薄弱,必非赵佶真迹”。加之作品上南宋高宗朝“绍兴”玺印为真,故题签与宣和玺印应为南宋之后伪添。

“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唐〕韦续《墨薮》中记载梁武帝评王羲之书
“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李玮图书”收藏印

明代,此帖曾为项元汴、京口张氏(张觐辰、张玉裁、张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后转入清内府,可惜一直未受重视,《石渠宝笈初编》中虽被著录,但被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宝晋斋帖》《东书堂帖》 《戏鸿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此帖,但次序各异。后此帖被收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墨迹》《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及二玄社精印。

“平安三帖”的时代考证

《平安帖》《何如帖》记载在唐代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中的行书部分,其中《何如帖》记载在《右军书目》的行书第六,原为五行,今只剩三行,可推论褚遂良当时所看大概率是王羲之所书真迹。北宋米芾的《书史》中对此三帖进行记载,“唐摹右军帖,双钩蜡纸摹”,即此帖在北宋所见已是在硬黄纸上的双钩摹拓本。

“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平安三帖”的题签与玺印对比
在《平安帖》《何如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鉴书人徐僧权、唐怀充二人的押署,如《平安帖》首行末“来十”二字右侧,有梁朝“僧权”半字押署。《何如帖》首行末“体比”二字右侧,有梁朝“怀充”押署。在此之上还有隋代鉴赏家姚察“察”字押署。

三帖尾还有隋文帝杨坚时期观款:“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

“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平安三帖”的押署与跋尾
不过,以上押署皆非手写,均为钩摹。从钩摹特点分析,与唐代诸多临摹本相符,此三帖应为唐摹本,且是王书摹写中质量极高者。清代收藏家吴其贞就曾在其《吴氏书画记》中对此三帖的摹写质量感慨:“精彩如新,填法宛如写成,如此之妙,不下于《万岁通天帖》。”

张珩先生也点评“三帖乃唐摹中之精者”。不过徐邦达先生对于吴其贞有关此三帖强过《万岁通天帖》的说法并不认同:“此本钩摹填尚好,但稍嫌瘦薄,且其中有笔误处。”比如《平安帖》中的“余”字右半,牵丝就有不贯通之处。但对于此为唐摹本,并无异议。

“平安三帖”鉴赏与考证
“平安帖”中的“余”字
此帖虽为双钩廓填摹本,但因为其摹写非常注重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可以透过使转钩挑、牵丝飞白之间,窥见书圣用笔的丰富与节奏,其珍贵不言而喻。
备注:原文发表于《中国拍卖》杂志2024年5月刊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新石器时代是否已经出现了可以读懂的文字——“史前符号和早期文字学术报告会”后记

2025-7-16 8:11:26

国学百科

三星堆遗址是“祭祀坑”还是“灭国坑”?

2025-7-16 8:12:5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