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生前,她才华横溢、名满天下;逝后,她声望不减、早成传奇。林徽因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和修复奋斗,作为一代才女,林徽因参与设计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改造了景泰蓝,还留下了不少传世文学作品,尤其是那首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病早逝,她的墓碑上只刻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相比于其他头衔和名号,以及成为妻子、母亲,林徽因选择了用职业定位自己的一生。 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她是一位真正的建筑师。

01

林徽因为什么决意成为建筑师?

流传很广的一个解释,是受梁思成的影响。

实则对于这个问题,林徽因早已做过明晰的回答——

“我是在旅行中第一次梦想要学习建筑的。西方引人注目的现代与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 我渴望把这形式带回祖国 。 

“ 我们需要可靠的施工理论使我们的建筑能够屹立几个世纪。 所以我去了英国念书。”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工作中的林徽因。图片来自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2010)画面

02

梁思成曾回忆道,林徽因在伦敦求学时,看到有个同学,“ 能花好几个小时在画板上画房子。 ”她很喜欢,当即就确定这正是她所要的职业。

在林徽因看来,建筑是一种“ 能把日常的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 ”。她向往建筑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学习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 以便将它们应用到富有中国特式的建筑 ”上。

03

梁思成到 宾夕法尼亚大学 读建筑,也是受林徽因感染。当然,他一向喜欢绘画,练得一手好素描,很轻易地就与“未婚妻”志趣相投,走上同一条路。

这里补充一个背景: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系统研究建筑的学科。在我国古代,建造房屋等土木工程活动,历来被视为“匠人之术”,施工要诀凭师徒口口相传,罕有文字记载。直到十九世纪,西方学者描绘的世界建筑体系大树,主干是希腊、罗马建筑,以及由此派生的体系,中国建筑不过是旁枝末节。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04

然而,1924年心向建筑的林徽因入学宾大前却被告知:建筑系只收男生,理由是“ 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 ”。

“ 这真是气不过 ”,一番争取,依旧无果,于是林徽因进入美术系。

05

但——她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旁听了建筑系课程。建筑图作业被老师夸奖“无懈可击”,同学当时就记录下,“ 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分,偶或拿第二 ”。

在宾大求学期间,连建筑与其他科目,林徽因总共读了33门本科课与一门研究生课,共拿了十个优与十个良。可以肯定地说,林徽因的成绩不但是好,是出类拔萃。以今天的话,“她是个学霸”。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06

尽管直到近一个世纪后,宾大才以隆重的仪式向林徽因补颁了建筑学系的学位证书。但她自身优异的学力,却并不需要一份迟到的学位证书来证明。

在当年美国学生印象中,中国来的学生刻板、生硬,唯独这位“Phyllis”(菲丽丝,林徽因英文名),“ 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活泼和机灵,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又善于交际 ”。

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能以这样一种 自信、拔尖、阳光 的姿态出现,很是难得。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1927 年,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照。由于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她只能改修艺术学院。但是就读期间她选修了建筑系的所有课程,成绩优异。1927 年她以美术学士学位毕业,后得到宾大建筑设计的指导教师职位。在2024年5月,宾大向林徽因追授了建筑学士学位,毕业年份为“1927”。

07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

为什么选在这一天?

3月21日,是宋人为李诫立的碑刻上唯一的日期。梁林夫妇 望子成“匠”,为小儿子取名“梁从诫”也是仰慕李诫的业绩。 李诫,宋徽宗的工部侍郎,所著的《营造法式》,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令梁思成半生痴迷。

08

说起来,至少有两个学校的师生,一定会对林徽因这个名字感到格外亲近。1928年,回国当年,梁林夫妇 在东北大学共同 创建了中国首个建筑系 。1946年,梁思成 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已病重却热心不减的林徽因,又承担了大量计划和组织工作。

09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加入了专门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与保护的民间学术团体——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如今学建筑的可能无人不晓。此后数年间,这对建筑伉俪和学社同仁一路颠沛, 走遍中国15个省份约200个县市考察古建筑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10

林徽因与那些“ 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那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 ”的“ 时髦的学者 ”最大的不同在于,她不想与“真实的现实”隔膜开来。

考察大相村崇胜寺北齐造像碑时,有不少看热闹聚拢过来的村民。林徽因写道,听到他们“ 露出一个惊异的叫喊 ”而随之“ 露出一个得意的微笑 ”,与他们共同为这一千四百年前的古迹而“ 一齐骄傲起来 ”时,她由衷地感到两个世界的人发生了奇妙的相交。

11

那时古建往往隐没在荒郊野谷,餐风宿雨,骑骡子,抓虱子,不在话下,还要面临断粮、迷路、土匪打劫等险境。

在一不小心恐将粉身碎骨的条件下攀高塔,学社成员莫宗江回忆,再艰苦的地方, 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徽因就敢上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12

1934年8月盛夏,林徽因与梁思成等人在山西晋汾古建考察之旅中所拍摄的与铁佛对望的照片,是林徽因存世影像中意味深长的一帧。

挚友费慰梅记得,当林徽因返回时,她笑而不语——“ 她不能告诉我们大佛究竟向她透露了什么!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13

高光时刻是1937年6月末,梁林等人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考察时,确认寺内大殿为唐代遗构, 推翻了当时日本学者认为唐代木构建筑在中国已经无存的观点。

梁从诫记得,“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当时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 母亲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就是这些字,成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 。”

14

这本就是 一场抢救式的古建筑考察 

一边在摧毁,家园连同我们的所爱被日军轰炸成残垣废墟,一边在重建,重建当时可能已成碎片的文化信心。

他们风尘仆仆加快勘测,发现确立文物古建的价值,填补研究空白,书写中国建筑史,令其留名于世界。“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 ”,如果文物古建惨遭不幸,至少,还有他们一寸寸量来的历史资料留存。

15

在抗战时期的昆明龙头村,林徽因与梁思成还 为自己建造了唯一的房子 ,但这座他们共同设计建造的小家,仅仅住了一年,便在日军的轰炸中被迫搬离了。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林徽因与梁思成为自己建造的房子

16

夫妇二人辗转来到四川的小镇李庄。 在李庄,因为颠沛流离、营养不足、气候恶劣,林徽因爆发肺结核,药物治疗又常常不及时,以至抱病卧床4年多。

 

金岳霖在信中写道:

“徽因两个幼小的孩子常常偎在母亲床前,看着母亲嶙峋的肉体在剧烈的咳喘下那可怕的起伏,未经多少世事的心灵塞满了‘会否失去母亲’的恐惧。当朋友和虚弱的林徽因开玩笑‘ 鬼子来了你跑得了吗 ’,这个卧病的女子淡然相应:‘ 那门前不就是扬子江吗? ’”

由此可见 林徽因的风骨 。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17

病榻上,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建筑学术著作《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后来常说, 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林徽因给“点”上去的。

1946年,在面向西方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著)中,梁思成如此向爱妻致谢,“近年来,她虽罹患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苦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 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

18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他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今天建筑学系的学生,几乎没有人没读到过这段话,它是林徽因首部著作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的开篇,其中一些高度凝练的观点与名言,即使放在学术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跨越发展的今天,依然可堪在学术殿堂中奉为圭臬。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发表于《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署名“林徽音”,林徽因系1935年改名。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屋顶构架的手绘插图。

19

“ 我梦想着我建造的住屋是真诚的,里头有孩子和花园、金鱼、厨房和小狗。屋子利用现代的技术来体现中国的神韵。 

这是林徽因对理想建筑的定义。

她提出过一个很妙的见解,即建筑在诗意和画意外,还要有“ 建筑意 ”。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这或许正是一位人本主义的建筑师的梦想。

关于林徽因的20件事

 

20

林徽因去世之后,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只有七个字: 建筑师林徽因墓。

不是谁的太太,不是谁的“ 白月光 ”,不是什么“ 乱世美神 ”,只是建筑师林徽因。

理解她,不需要借助谁的视线,她用学识和卓绝精神为中国建筑事业垒起的一砖一瓦,如此坚硬、清晰,足以我们仰望良久。

主要内容参考 | 总台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费慰梅著

《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 扫清神话,她依然是这世间的传奇 》李夏恩著

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新闻信息

致谢 | 总台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团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明季天主教绘画艺术

2025-7-20 16:43:13

国学百科

孙中山的信里都写什么?

2025-7-20 16:43: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