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段落为寓言体,通过寓言故事”颜渊东之齐”中海鸟与鲁侯关系的描述,就”以己养鸟”还是”以鸟养鸟”命题的生发,说明了只有顺应自然的本性,各随其情,才能达到”至乐活身”的目的。
《庄子 外篇 至乐 》二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
【译】 颜渊向东到齐国去,孔子脸上流露出忧愁的样子。子贡离开座位,向前问道:”学生大胆地问一问:颜回东往齐国,而先生面有忧色,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便短者不可以汲深。’
【译】 孔子说:”你问得很好。从前管子说过一句话,我很欣赏,他说:’小袋子装不下大东西,短井绳提不来深井水。’这种说法,正是认为性命各有它形成的道理,而形体各有它相适宜的地方,都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且女独不闻邪?
【译】 我担心颜回向齐侯宣讲尧、舜、黄帝的主张,又推崇燧人氏和神农氏的言论。而齐侯将会用三皇五帝的做法要求自己,但又办不到,办不到便会产生怀疑,被怀疑的人就要面临死亡的危险了。再说你就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吗?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译】 从前有一只海鸟飞到了鲁国都城郊外栖息,鲁侯为了欢迎它,还在宗庙里摆酒款待它,演奏舜帝时的《九韶》作为宴会音乐,准备了古代帝王祭祀时才使用的牛、羊、猪作为宴会的食品。这时海鸟眼花缭乱,心怀忧悲,不敢吃一片肉,不敢喝一口酒,过了三天就死了。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鲯鳅,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谎谎为乎?
【译】 这是用养护自己的方式去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用有利于鸟的养护的方法去养鸟的话,就应当让海鸟栖息在深林之中,游荡在沙洲之上,飘浮在江湖之中,吃的是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的行列而息止,从容自在地生活安处。海鸟就怕听到人的说话声,为什么还要那喧哗嘈杂的音乐呢?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译】 像《咸池》《九韶》这样的帝王音乐,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鸟儿听到了便腾飞,野兽听到了便逃走,鱼儿听到了便潜入水中,众人听到了,便一起围绕过来欣赏。
鱼儿呆在水里就能生存,人呆在水里便会淹死。他们必定是相互不同的,他们的喜好和厌恶也因之不同。
所以先代的圣人不求才能的划一,不求都做相同的事情。名称要符合实际,义理的设置要适合人们的生活习性,这就叫做道理通达,福分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