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會典》一六二卷【清】伊桑阿奉奉命纂修 清康熙26年(西元1687年)出版商 清內府刊本
五朝会典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个朝代所修会典的总称,史称《大清五朝会典》《大清会典》,书名,简称《清会典》,清官修政书。
《大清会典》,一百六十二卷,清伊桑阿等纂,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大清会典》(康熙朝)亦称《康熙会典》,是清入关后正式颁行的第一部会典。全书以职官为纲,分别记其职司、设置、品级、规章、掌故等,是了解清代行政组织、政治法规、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因社会在不断变化,旧的规章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以后清代各朝多有续修。
康熙时初修,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各朝迭加续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书一百六十二卷;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二百五十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成书一百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成书八十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书一百卷。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的写法,以政府机构为纲,系以各种政事。各朝所修《会典》叙事时间相接,汇编清代各官衙的执掌、政令、事例及职官、仪礼等制度,为研究清代典制的重要资料。各书成书时均有殿本。
它是按行政机构分目,内容包括宗人府,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等职能及有关制度。
《大清会典》(康熙朝)亦称《康熙会典》,是清入关后正式颁行的第一部会典。全书以职官为纲,分别记其职司、设置、品级、规章、掌故等,是了解清代行政组织、政治法规、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1] [3]
《康熙会典》仿明会典的修订,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的编撰体例。它按中央行政机关分卷,每个行政机关下,具体规定该机关的执掌、职官设置、处理事务的程序方法,构成了会典的正文。在正文之下又附有与机关相关的规则,作为正文的补充。
《康熙会典》采取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用原则,将典例分别编撰的新体例。
《会典》五朝首尾相连,内容详实繁复,体例严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为完备的行政法典。与《清会典》相辅而行的,还有《清会典则例》或《清会典事例》和《清会典图》。
《清会典则例》或《清会典事例》具体叙述清历朝官制的沿革损益和递迭嬗变的详细情况;《清会典图》则是对于坛庙、礼器、乐器、仪仗、銮舆、冠服、武备、天文、舆地、刑具等等的附图说明。
全书涉及清朝300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法令、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为我们研究清代的政治制度和典章故事提供了全面、系统而较详备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