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庄子.人间世》

《人间世 》. 㽵子.内篇

人间世,即人世间,人在世间的生活。

《人间世》是庄子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

《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

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央政权已衰微,各诸侯国相继崛起争霸,弱小的诸侯国不甘被吞并,于是强权、扩张、暴力与战争、掠夺、争斗成为时代的主题,而野心、残忍、暴虐、阴险、狡诈、欺骗等违反人性的现象和事件比比皆是,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血淋淋的角斗场上,难以聊生。 对此,儒家期待用仁爱、礼仪挽救道德的衰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企图平息战乱。

显然,一个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一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于是庄子从入世转到了出世,从社会中寻找出路转为从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寻找前途。于是庄子发挥了老子有关”有””无”的诸多思想,创建了自己的养生论。

如果说《养生主》主要是从人体生理的角度,总结出因循中虚,即因循自然的养生之道,那么《人间世》则主要是面对险恶的社会现实,解决”涉乱世以自全”(王夫之语)的养生方法和养生宗旨。

那么,庄子是如何阐述这一宗旨的呢?本篇相继虚构出”颜回见仲尼”等七则寓言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而生动地阐明了要想避害全身就必须弃除名利之心,使心境达到空明的境地,从而达到以不材为大材,以无用为大用的客观目的,把这种思维称之为庄子的处世哲学也未尝不可。

七则寓言故事可作为七段内容来阅读。

第一段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讲人际关系特别是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

第二段,假借孔子回答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所遇到的祸患问题,进一步描述君臣相处的艰难和危险,对 此,作者申明了要在主观上采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态度,一切顺从自然,生死置之度外,也就不存在贪生怕死的问题。

第三段,假借颜阖问于蓬伯玉,请教如何做卫灵公太子老师的问题,再次申明顺物无己的思想。

第四段以下,以不材之木、身患残疾的支离疏形象等为喻,阐明无用之用之旨。

庄子多次申明的避害全身的无用之用、无用之大用的主旨,而在段末不厌其重复,转用简约的格言式的语言,鲜明确切地再现全篇主旨,指出”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这一主题。

意思是: 山上的树木皆因其自身的用处而招致砍伐,油脂因其可燃而被烧掉 。 桂树因其皮可用于 食用,而遭到砍伐; 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庄子:大梦谁先觉,浮世有清欢

2025-7-1 10:37:12

国学百科

《庄子.齐物论》中四种"齐物"看人的生死境界

2025-7-1 11:37: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