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导读——纳甲筮法》序言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周易〉导读——纳甲筮法》序言


今传之纳甲筮法,尚秉和先生在《 周易古筮考 》卷八中作了简明介绍:“纳甲者,将干支排纳于六爻中,而以干支所属之五行及筮时时日,视其生克以断吉凶。”纳甲筮法前人多定为西汉人京房所传,京氏之作现存于世的有《京房易传》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 》将其归入子部术数类。
依据传世文献资料考之,纳甲说最初见于西汉,但经后人的不断完善补充,其说愈演愈繁。我们今天所见介绍纳甲筮法的前人著作,多出自明清学人。近年来,有些港台及大陆学人也对纳甲签法作了介绍,但这些介绍多沿袭前人的路数:一是对纳甲笼法演算中的种种术语作出介绍并言及自己的理解,一是借卦例来宣传其演算的高妙精准。刘震同志新作《<周易)导读–纳甲筮法》虽然也如前人对纳甲演算的种种术语及前人的一些卦例作了介绍,但作为今人,他的这本著作有如下特点:
一、依据最新出土资料及其他前人典籍,对纳甲筮法的形成时间及其演算理论作了学理上的考证与辨析。 对于纳甲筮法形成年代,作者依据近年出土的清华简中的资料指出:
既然马王堆帛书已经证明了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并非唯一性的。那么,有理由相信在排列形式上与帛书《周易》颇为相似的纳甲筮法,实际也代表了一种六十四卦的排列模式,而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则在于按照十分整齐的卦象排列,即以“象”作为顺序线索,并非以“义”来决定顺序。

作者特别指出:
清华简中有大量的内容与纳甲筮法有着密切关系,从而成为我们目前所见与纳甲筮法有关的最早资料。

他的这种论断是正确的,例如清华简《筮法》第二十七节之“地支与卦”,其地支在卦中的排列与京氏纳甲完全相同,而这种排列,人们依据其地支的属性,在纳甲筮法中将其称之谓“六冲”,作者指出:
依据这些重要资料,我们可以透过清华简来审视与梳理纳甲筮法的真正源头。

作者进而认定:
《周易》的占筮体系应起源于象数,从目前我们发现的清华简来看,其《筮法》之中的内容是占卜记录,而其最大的特点则在于完全没有涉及卦爻辞与卦名(六十四卦),因而从清华简《筮法》自身内容来看,这样一套占筮系统与我们所要介绍的纳甲筮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
为此,作者将清华简之“筮法”与纳甲筮法的相似之处作了四个方面的对比总结,限于文字较长,我们对这四个方面的对比就不一一介绍了。作者在对比总结之后指出:
我们有理由相信,清华简《筮法》篇所传筮法与纳甲筮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确认:类似于纳甲筮法的这种占算体系在先秦早已有之。

作者在此依据清华简之《筮法》篇资料与纳甲筮法的内容做了–研究对比后,得出了此法并非传自西汉人京房,而是“先秦早已有之”的结论。作者依据最新出土资料的帮助,得出这一重要研究结论,作为研究纳甲筮法的专著,这一点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二、依据《左传》 《国语》 筮例、清华简之《筮法》及其他资料,作者将《周易》占筮的研究者分为“史巫之士”及“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两类。 通过对清华简《筮法》内容及纳甲筮法运用对象的分析研究,作者指出:
这样的占算体系的主要特点在于使用自然体系,例如天干、地支、五行等,这些虽然也是人为规定,但其更多的是指向自然属性,非人伦范畴。而在占算体系的构成运用过程之中,也尽可能的以自然体系为主导,强调对于自然的模拟。通过一种体现自然变化的模拟体系来表达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进而利用这样的规律预见未来。

当时世守的“史巫之士”多用这样的筮法来实现对事物的预测。由清华简中《筮法》篇的内容及纳甲筮法之占算来看,此种占筮主要服务于广大民众,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直至秦末汉初,“《易》为卜筮之书,传者不绝”的原因。作者指出:除“史巫之士”外,还有另一类研《易》者,即“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对《周易》的研究,其理念的根源来自西周初年的“以德配天”,“其理解《周易》的角度多不同于’史巫之士’”。作者举《国语·晋语》晋重耳“筮得国”及《左传·襄公九年》穆姜“筮往东宫”为例,指出:
特别在第二个筮例中,穆姜将占算人的品德与占筮本身进行了联系,从而引导出了后世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等的占筮原则。

作者正是通过对“史巫之士”及“当时贵族知识分子”的学理探讨和辨析,使我们认识到何以孔子研《易》与当时的人研《易》有所不同。在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中,孔子说:
《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

孔子这种以德义为先的研《易》思想,绝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学术思想正是传承于“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对《易》研究的视角。其实这种对德性的重视,于《周易》经文中自已有之,如《周易》经文《既济》卦中的“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实受其福”。通过作者的剖析。

使人们认识到孔子“观其德义”的研《易》方法,绝非创始于孔子,孔子此种研《易》思路只是对“当时贵族知识分子”研《易》方式的学理继承。这也是过去人们分析孔子《易》学思想时,没有深入剖析与重视的。
三、作者在“纳甲筮法的基本原则”一章中,对“六冲”“六合”“三合”等纳甲筮法中的运算内容,从其他汉人典籍中找到了学理上的依据。如引《淮南子·天文训》以证“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此纳甲筮法中的“六冲”说,早在《淮南子》中已以“六府”名之。又引《淮南子·时则训》证明在一年的十二月中,亦有此“六冲”的关系。作者并引《星历考原》以证“’六合’的分组与月象有所关联”。又引《淮南子·天文训》证明“三合”说在汉初早有记录。引《汉书·翼奉传》中翼奉之言与京房在《京氏易传》中明确表示“宙中有生火,亥中有
生木”之言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实际就是 三合局 在筮法之中运用的理论根据”。
这种从其他前人典籍中寻找纳甲筮法一些运算内容之学理依据的工作,亦是很有意义的,依此可以说明纳甲筮法的学术渊源。然而这一考证工作,多被历代介绍纳甲筮法者所忽视。
因此,《《周易〉导读—纳甲筮法》一书,作为今人的学术成果,它集结了当代最新的出土文献研究成果及今人的研究视角,从而较之前人研究纳甲筮法,有了如上几个突破。我看到这些,感到很高兴,故略赘数语如上,聊以为此书之序言。
刘大钧
2015年11月15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周易古占法(大衍筮法)

2025-7-3 1:43:02

国学百科

《易经》的现实意义

2025-7-3 2:02: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