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字有多种理解方式,常见有以下五种 :
-
草木心。 -
肉团心。 -
精要心。 -
缘虑心。 -
真如心。
草木心 :比如我们说的草心、花心、树心等,属于无情之物,只有生长,毫无作用。
肉团心: 属生理物质,比如属于五脏六腑的心脏,只有形质,没有知觉。
精要心: 是一种取喻,如中心、心要等,取其含义,没有实质。
缘虑心: 也就是我们现前见、闻、觉、知、对境攀缘,生起分别思虑的妄心。
这种妄心,终日昏昏扰扰,随尘逐境,境现则有,境灭则无,起灭无常,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此心本无,虚妄不实。正如大海水上的波浪,遇风则起,风静则灭,随风起灭,本无自体,不过大海水上偶然幻起的一种聚沫现象而已,我们说的妄心也是这样。
以上所说四种心,除借喻精要心的意义之外,其他都不是《心经》里心所包含的意义。《心经》中的心主要是指真如心,在各部佛经里面差不多都有说明它的所在,立名却不一样。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意义却是一样的。
《涅槃经》谓之“常住佛性”,《楞严经》谓之“妙真如性”,《华严经》谓之“一真法界”,《心经》谓之“实相”,禅宗则呼之为“主人翁”或“正法眼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现在单就 真如心 来讲:无妄曰真,不变名如。
慧律法师:我们那个真如心,是不受外境变化而影响的,叫做“守本真心”
此真实常住不变之心,即吾人现前一念灵知之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没有什么生死烦恼,离诸迷情妄相,无诸尘劳垢染。
生不同生,死不同死。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转(如水随寒气之缘,则结为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即未溶时,何尝非水,冰水虽是异名,其湿性原是一体,虽有迷悟之殊,真心总是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就是真心的一种奥妙的动态!
古人说:“我有一个主人翁,从来不与我见面,问它毕竟是谁,不施一言回答。大家要知道他像个什么?不长不短,非青非白,大家若要见他,开目也是,闭目也是!乃至语默动静无不皆是!”
古德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这四句偈语大意是 :有一种“物”,就是真如本性,它在天地之先,没有天地的时候先有它。“无形本寂寥”,寂:不动;寥:广大没有边际。真性没有形相,无处不在。“能为万象主”,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变现出来,因而为“万象之主”。“不逐四时凋”,凋:凋零、变质。万象会变,它不会因时间变化而变化。
据传此偈语出自《五灯会元》记载的南朝梁代之禅宗著名尊宿傅翕所作的诗偈: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祗这语声是。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世间上有唯物论、唯识论、唯心论及唯人论, 佛教讲的是唯识论 。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里的“心”指的就是“识”,不同于唯心论站在反对唯物论的立场,否认一切物质存在的说法。
唯识家认为宇宙万有的存在,必须透过“识”,依识的虚妄分别执持万有,才能产生一切生命现象。
譬如:没有“我”的精神,无法建造房子;在房子里摆上石头、字画,也是自我心识(意)存在的展现。
又如:过去对未来世界的梦想,成为今日科技发达的原动力,这个梦想亦即是一种心识的酝酿。 所以,法界之内的宇宙山河都是透过自我“心识”的现起,才有种种功用,亦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翻译成白话的话,可以这么说:如果凡夫想真正了解和知道三世十方一切佛陀的真实境界。
那么应该用心的去观察:法界之中的一切法,都是由心识显现出来的。
海云法师进一步解说:“我们虽然知道一切唯心造,可是不懂法界性,唯心造的心就不起作用,心不能主动,只是被动;能观法界性、知法界性,心才可能从意识转为主动的能,那个意识会转变成你的生命、能力。”明确地诠释了法界性与心的微妙交集。
本经句的重点在于“应观法界性”,华严宗称法界为”一真法界”,一即是独一无二,即是不二法门;真,即是真实无妄,是宇宙最崇高的真理;而众生本自具足与诸佛平等的佛性,即是一真法界的精神所在。
(本文整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