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心”字你知道多少?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心经》的“心”字你知道多少?

“心”字有多种理解方式,常见有以下五种 


  • 草木心。
  • 肉团心。
  • 精要心。
  • 缘虑心。
  • 真如心。

草木心 :比如我们说的草心、花心、树心等,属于无情之物,只有生长,毫无作用。

肉团心: 属生理物质,比如属于五脏六腑的心脏,只有形质,没有知觉。

精要心: 是一种取喻,如中心、心要等,取其含义,没有实质。

缘虑心: 也就是我们现前见、闻、觉、知、对境攀缘,生起分别思虑的妄心。

这种妄心,终日昏昏扰扰,随尘逐境,境现则有,境灭则无,起灭无常,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此心本无,虚妄不实。正如大海水上的波浪,遇风则起,风静则灭,随风起灭,本无自体,不过大海水上偶然幻起的一种聚沫现象而已,我们说的妄心也是这样。

 

以上所说四种心,除借喻精要心的意义之外,其他都不是《心经》里心所包含的意义。《心经》中的心主要是指真如心,在各部佛经里面差不多都有说明它的所在,立名却不一样。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意义却是一样的。

《涅槃经》谓之“常住佛性”,《楞严经》谓之“妙真如性”,《华严经》谓之“一真法界”,《心经》谓之“实相”,禅宗则呼之为“主人翁”或“正法眼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现在单就 真如心 来讲:无妄曰真,不变名如。

慧律法师:我们那个真如心,是不受外境变化而影响的,叫做“守本真心”

此真实常住不变之心,即吾人现前一念灵知之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没有什么生死烦恼,离诸迷情妄相,无诸尘劳垢染。

生不同生,死不同死。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转(如水随寒气之缘,则结为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即未溶时,何尝非水,冰水虽是异名,其湿性原是一体,虽有迷悟之殊,真心总是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就是真心的一种奥妙的动态!

古人说:“我有一个主人翁,从来不与我见面,问它毕竟是谁,不施一言回答。大家要知道他像个什么?不长不短,非青非白,大家若要见他,开目也是,闭目也是!乃至语默动静无不皆是!”

古德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这四句偈语大意是 :有一种“物”,就是真如本性,它在天地之先,没有天地的时候先有它。“无形本寂寥”,寂:不动;寥:广大没有边际。真性没有形相,无处不在。“能为万象主”,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变现出来,因而为“万象之主”。“不逐四时凋”,凋:凋零、变质。万象会变,它不会因时间变化而变化。


据传此偈语出自《五灯会元》记载的南朝梁代之禅宗著名尊宿傅翕所作的诗偈: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祗这语声是。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华严经》云:“三界诸法,唯有心故”,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世间上有唯物论、唯识论、唯心论及唯人论, 佛教讲的是唯识论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里的“心”指的就是“识”,不同于唯心论站在反对唯物论的立场,否认一切物质存在的说法。

唯识家认为宇宙万有的存在,必须透过“识”,依识的虚妄分别执持万有,才能产生一切生命现象。

譬如:没有“我”的精神,无法建造房子;在房子里摆上石头、字画,也是自我心识(意)存在的展现。

又如:过去对未来世界的梦想,成为今日科技发达的原动力,这个梦想亦即是一种心识的酝酿。 所以,法界之内的宇宙山河都是透过自我“心识”的现起,才有种种功用,亦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翻译成白话的话,可以这么说:如果凡夫想真正了解和知道三世十方一切佛陀的真实境界。

那么应该用心的去观察:法界之中的一切法,都是由心识显现出来的。

海云法师进一步解说:“我们虽然知道一切唯心造,可是不懂法界性,唯心造的心就不起作用,心不能主动,只是被动;能观法界性、知法界性,心才可能从意识转为主动的能,那个意识会转变成你的生命、能力。”明确地诠释了法界性与心的微妙交集。

本经句的重点在于“应观法界性”,华严宗称法界为”一真法界”,一即是独一无二,即是不二法门;真,即是真实无妄,是宇宙最崇高的真理;而众生本自具足与诸佛平等的佛性,即是一真法界的精神所在。

《楞严经》云:“万法所生,唯心所现”。

这个意思我们一下体会不到,佛经里面常用比喻来说明,比喻说得最多的是「梦幻」,也就是我们讲的作梦。
人在作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作梦,梦中还是虚妄分别执着。如果作梦的人,正在作梦的时候,他觉悟了,这梦中所有的境界,人、物、事,虚空、世界,他一下明了了,全是我的自心变现之物。能变的是自心,所变的是境界,能所不二,能变的是体,所变的是相、是事,确实是一不是二,这样你就见性了。禅宗说「明心见性」,见性怎么见法?忽然觉悟到所有虚空世界全是自己,这就见性了。
诸佛菩萨跟我们差别就在此地,凡夫认为虚空世界不是自己,佛菩萨知道虚空世界是自己。凡夫决定不会认为芸芸众生是自己,而佛菩萨知道所有一切众生是自己,差别在此地。
此心乃生佛之本体,万法之根源,所谓实相般若即此,观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离此;修因修此,证果证此,念佛念此,参禅参此,听经听此,乃至行住坐卧何尝非此。
可惜众生被无明烦恼所蔽不自觉知,妄执六尘缘影以为心,起惑造业,枉受生死,要是我们不被所迷,能够认识这个——真心,则与佛无二无别。所以《心经》处处显示,层层阐发,无非要我们亲证此心。
天台宗用六即来判释此心,六即:
一、理即心,   二、名字即心,
三、观行即心,四、相似即心,
五、分证即心,六、究竟即心。
理即心: 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唯被三惑烦恼所蔽,以致埋没不见,只是理具而已,不见不闻。
名字即心 :闻经听法,或蒙知识开示,骤然知有此心,为一切众生之本具,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然而只是知名而已,未曾实证。
观行即心 :由闻名后,即起观照修行,时时参究这个,所行与所证(真心),默然相应。
相似即心 :精进不已,观行工夫得力,渐与实相相近,本地风光依稀仿佛。
分证即心 :由观照力,工夫成熟,能够分破无明,去一分烦恼,证一分实相,虽属证悟,尚未彻本穷源。
究竟即心 :佛宗 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烦恼毕竟断尽,圆证实相般若,此即究竟即心。《心经》的目标就是要我们证此究竟即心。
此外,还可用比喻解释,“心”,有中心,心要的含义。“中心”,如一个国际的中心,一座城市的中心,乃至任何一事一物都各有中心。“心要”,就是精要,是一切事理之纲领宗要,能得此心要,则一切皆可贯通。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
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心经》是全部般若经的中心,认识此经,便可认识全部般若圣典,虽寥寥二百余字,却能总持一切,于大部精要奥旨都收摄无遗,为六百卷大般若的中心,因此以《心经》命名。换言之:般若心经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所不摄的经,是集合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所以叫做《心经》。
如果还不能完全领会,则请向《心经》这部圣典里极力参寻,于一念未起,一物未对,正恁么时,湛湛寂寂,历历明明处,讨个消息!

(本文整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独家!乾隆佛装像29万欧元落槌!买家为中国宋姓收藏家

2025-7-3 3:02:43

国学百科

邪寓之梦

2025-7-3 3:22: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