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往也会想到另一股
会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力量
——“魔”
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菩提树下悟道时
也是经历“降魔”这个重要过程后
才证得无上菩提
彻底了知宇宙和生命实相
所以,了解“魔”、识别“魔”、降服“魔”
对修行人来说
也是不可略过的步骤

——《大智度论》卷五

在《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列明了“魔”的四种分类,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敌人”所在: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

2. 烦恼魔: 指贪嗔痴等恼害身心、令人躁动的习气;
3. 死魔: 就是通常所说的死亡,能断人命根,使我们失去用来修行的色身;
4. 天魔: 则是投生在欲界天的天子,如波旬之类有大福报和威势,在修行人将要成道前,故意干扰、障碍,令其难以超越生死轮回,难逃他的掌控。
除了最后一种“天魔”,是外在的一类众生,其他三种都存在于我们的内在身心中。 事实上,真正令我们受尽折磨的,是五蕴、烦恼、生死这三个“内魔”。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降魔成道,也是因为他降服了“内魔”,身心之中彻底断除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因此前来干扰他证道的魔王波旬纵有百般能耐,也束手无策。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之所以会被魔控制而不得自在,是因为“未离欲”,应当了解一切“魔事”的显现,“随其所应当正了知”。
因此,降魔靠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武器”,而是智慧观照,识破魔的“把戏”,如如不动便能降服。
所谓“魔事”,就是能将人引导远离善法,沉溺在世间的各种欲望中,令修行人退失道心的思想和行为。
比如以下7种情况,便是“魔事”的具体表现, 我们不妨了解、警惕:
1. 如果有修行者,正在修行中守护收摄六根,却对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外缘生起了执取之心,心中对其生起了好乐之念而不自知;
2. 如果正安住在食而知量的境界中的时候,却对于各种美味生起了拣择的心念,而对美食生起贪爱之心,心又不自觉的沉溺其中;
3. 如果安住在精勤修行中,初夜时和后夜时修习觉寤瑜伽,这时却对于睡眠生起了执着的念头,心生懈怠不愿意起来修行;

5. 如果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此生他生之说,生起疑惑;
6. 当在寂静处修行,见到有极为恐怖的事情,吓得汗毛倒竖;或者见到化形为出家人或者是婆罗门、人非人等不如理而来者,劝修行者修行恶法,放弃善法;
7. 如果对于名闻利养、恭敬赞誉等事,心生贪执;或者心生悭吝、贪心不足;又或者是心怀忿恨之念、烦恼藏覆、虚伪诡诈、对于一切出家人所不应为之事,心生乐欲。
以上这7种魔的化现,修行人须及时照破,谨慎防护,才能不被魔所侵扰。
看到这里,您是否会觉得这难比登天? 因为“魔”显现出来的样子,往往不是狰狞可怕,而是很讨凡夫心喜欢的模样,将潜藏在内心的欲望、贪著勾牵出来,使原本清净自在的佛性被尘劳牢牢覆盖,难以开显。

解脱、证悟也并非佛菩萨的赐予
走上哪一条生命道路,何去何从
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对正见和心念的观照和选择
也许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
真正降服内心的欲望、烦恼与无明
但可以勤修闻思,时时拂拭
以智慧观照生活点滴
终有一天也能如佛陀一样
降服魔军,证悟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