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济学领域,1936年,熊彼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创新理论”为核心,构建了 周期理论框架 。
熊彼特依据重大创新事件,将历史分为三个显著的长周期。首个周期自18世纪80年代起始,至1842年结束,标志着“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1842年延续到1897年,被定义为“蒸汽与钢铁时代”;而第三个周期,则自1897年后开启,步入了“电气、化学及汽车时代”。
熊彼特观察到, 大约每60年会经历一个重大的创新周期 , 三个这样的周期恰好构成一个更大的循环,总计180年。 令人惊奇的是,1897年后的每60年左右,都见证了科技领域的巨大飞跃,如1960年前后兴起的电脑与互联网革命,以及2020年左右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这与中国传统的三元九运理论不谋而合。
事实上,这一规律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还贯穿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中。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新朝代的崛起替代旧朝代,以及新社会形态对旧形态的取代,并非仅仅是政权更迭那么简单,而是代表着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演进与转变。
自然界同样遵循着循环往复的周期律。“日升月落,月升日落,日月交替照亮天地;寒来暑往,暑去寒来,寒暑更迭成就四季。
那么到底推迟到什么年龄为最好呢?站在易经的角度,周易六十四卦,就是一个圆周,就是圆满。
《易经》认为,世间万物,无论身处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皆遵循着自身固有的发展周期与循环法则,一事的终结预示着另一事的启程。
《易经》中,第63卦名为“既济”,象征着事情已经达到圆满的状态,旧有的事物或阶段已经告一段落。 这一卦象不仅预示着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更蕴含着对过往经历的总结与肯定。
在人生的旅途中,63岁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此时大多数人已经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主要任务,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从“既济”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至63岁,可以视为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一种圆满总结,是对过去几十年辛勤付出的肯定与回报。
紧接着的 第64卦“未济”告诉我们,事物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终结,而是前一个循环周期的完成与下一个循环周期的开始。
这启示我们,人生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由无数个循环周期组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延迟退休至63岁,不仅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总结,更是为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人们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为社会、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的再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