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大师邵康节的传奇一生! 国学百科 10小时前 编辑 国学之家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邵雍: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易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邵雍与庄子的同异 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程颐在论及阴阳五行时,发出一句感叹说: “向惟见周茂叔语及此,然不及先生之有条理也。” 这位比周敦颐论述得还有条理的”先生就是邵雍。 朱熹认为邵雍跟周敦颐一样,都是宋明道学的鼻祖,不同的是邵雍并非纯粹的儒门,他的思想有很多道家成分。邵雍自己就曾说: “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 另有诗云:“善设称周孔,能齐是老庄”。合儒道而为一,是邵雍思想的大特色。 有人问朱熹“康节近似庄周?“ 朱熹回答说:“康节较稳。”他认为邵雍跟庄子是一类人,庄子的见识比邵雍较高,气质也豪放。 庄子自称 “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 ,只因他看破宇宙之大,超出了六合之外,从而领悟人世的渺小,喜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宁可逍遥寝卧于无用的大树之下,也不愿意做庙堂之上的亡龟,强调逍遥而无为。 邵雍著《皇极经世》,观遍十二万年的万物消长之数,自云“治乱与兴废,著见于方策。吾能一以贯之,皆如身所历。” 他的境界可谓与庄周相差无几,但他本人并不像庄周、嵇康那样“放荡于形骸之外”、“越名教而任自然”。相反,邵雍活得很安稳,一部《伊川击壤集》,核心便是“安乐”两个字。就像程颢在《邵尧夫先生墓志铭》里说的那样ーー先生之迫,所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 邵雍没有背弃名教,这是他的儒学成分。程颢评价邵雍与庄周之别时说: 庄周,大抵寓言,要入他放荡之场。尧夫却皆有理,万事皆出于理,自以为皆有理,故要得纵心妄行总不妨。 庄周:道教南华真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应命而生,顺命而死 邵雍的祖父邵德、父亲邵古都是终生不仕的隐士,他们都喜欢读儒书,是邵雍的家学渊源。邵古尤其擅长声音韵律,曾写了三十篇关于古今正切的文章,后被收录到《皇极经世》里。 邵古娶了李氏为妻,他的母亲张夫人对李氏非常严厉。一天,李氏实在不能忍受,想要自尽,那天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人赐给她一杯羹,说: “无自尽,当生佳儿” ,李氏这才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怀孕后,李氏一天比一天瘦,医生给她开了一剂药方。夜里,李氏又做了一个梦,梦见寝室门前左右两边都有一株木瓜树, 左边的已经结果,右边的却枯萎了。后来,她生下了两个孩子,一个是邵雍,另一个是已经死去的女婴。 十多年后,李氏病卧在床,忽然看见月色中有一名少女拜于堂下,少女哭着说,母亲误信庸医,用药错误,毒死了我。李氏哭着说,这都是命。少女反问如果是命,为什么哥哥邵雍活了下来,死的却偏偏是她呢?母亲流泪说: 汝死兄独生,乃命也。” 少女听完这话,才伤心离去。 邵雍把这个故事说给了他的儿子邵伯温,邵伯温又把它写进了《邵氏闻见录》里。宋神宗熙宁十年夏天,邵雍临死之前告诉儿子,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白鹤从天空飞下来,导引他行于乱山之中,最后跟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在一个驿亭边分别, 他回头看了一眼,见到墙上写着“干秋万岁”四个大字,因而知道自己即将要死了。 所以告诉孩子们 “吾神往矣,无以医药相逼也” ,之后邵雍果然离开了人世。 刻苦学道,终身不仕 邵雍年轻时喜欢到各处去游学,一次夜行经过晋州,跌落到悬崖下,同行的人一起攀岩下去找他,发现他没有受伤,仅摔坏了一顶帽子。李夫人因他四处出游,常常思念恍惚,每天倒诵佛书。母亲病故后,邵雍就不再外出,他建筑了一所居室住在百源上,为母亲守丧。 李挺之在共城当县令时,听闻邵雍很好学,于是问邵雍说: “子何所学?” 邵雍回答:“为科举进取之学耳。” 李挺之说: “科举之外有义理之学,子知之乎?” 邵雍说:“未也,愿受教。” 李挺之又问:” 义理之外有物理之学,子知之乎?” 邵雍说:“未也,愿受教。” 不料,李挺之再次问: “物理之外有性命之学,子知之乎?” 邵雍还是说:“未也,愿受教。” 于是李挺之便把从穆修那里学来的性命之学传授给了邵雍,而穆修的老师正是华山老祖希夷先生陈抟,所以邵雍是陈抟的三传弟子。 当然,邵雍有自己的见解,他在向李挺之求学的时候,曾说: “先生微开其端,毋竟其说”。 表明自己有独立思考的愿望,并不想全盘接受老师的灌输。 在三年百源学道的日子里,邵雍不设床,昼夜危坐独思, 冬天不近火炉,夏天不用扇子。他把《周易》贴满墙壁,每天通读几十遍。 后来还跟从李挺之一起去河阳,寓居在州学。因为贫穷,他常常用食物去换取油灯来读书。人们见到他,都说”谁苦学如秀才者”。所以,邵雍常常对邵伯温说: “吾早岁徒步游学至有所立,艰哉。程伯淳、正叔虽为名士,本出贵家,其成就易矣”。 后来,邵雍又感叹说:“昔人尚友于古而吾未尝及四方,遽可已乎!”于是又离开书斋,再次外出游学,足迹遍布吴、楚、齐、鲁、梁、晋等地,最终才定居在洛阳。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再是单纯的李挺之后学,二程就说: “邵尧夫数法出于李挺之,至尧夫推数方及理。” 程颢说邵雍 “自雄其材,慷慨有大志” ,不过他的志向并不是世俗的成功名、立大业,而是玩心高明、安时处顺。 邵雍能够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変”, 但他追求的是“颓然其顺,浩然其归”。 邵雍一天也没有出来做过官,在《伊川击壤集》里我们可以读到许多类以庄子“持竿不顾”的佳句: 鹓鸿自有江湖乐,安用区区设纲罗。(《谢富丞相招出仕》) 村落桑榆晚,田家禾黍秋。民间有此乐,何必待封侯?(《游洛川初出厚载门》) 天地有常理,日月无遁形。饱食高眠外,率是皆虚名。 虽乏伊吕才,不失尧舜氓。何须身作相,然后为太平。(《书事吟》) 二程: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交游广泛,人缘极佳 邵雍在三十九岁后迁居洛阳,一直住到病故。在洛阳期间,交游了许多著名的朋友。 程颢和程颐是程珦的儿子,邵雍以兄长之礼来和程珦相待。二程与父亲去天津桥访问邵雍,他们在月陂上欢饮谈笑。第二天,程颢跟周纯甫说: “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惜其年老矣,无所用于世”。 邵雍的妻子王氏每次说到程颐,都称为“程三秀才”,可见二程以晚辈之礼来与邵雍交游。 邵伯温回忆说,程颢为人清和,程颐较为严峻,每次与邵雍议论,程颢都觉得内心契合,好像没什么疑问,程颐则常常跟邵雍往来辩论。所以邵雍对程颢说:“子非助我者。”指程颢没有提不同意见,不能交流进益。二程的不同地方在于,大程观点与邵雍相近,他能够领会邵雍的方法是加倍法;小程则多少有些相左。 邵雍和程颢都过世后,晁以道写信给程颐,说邵雍的朋友里只有他尚在人世,想向他请问“康节之学”。程颐却回信说: “某与尧夫同里巷三十年余,世间事无所不论,惟未字及数耳。“ 程颐也曾评论说邵雍的道“偏驳”。可见他们的道学思想并不相同,但二程跟邵雍的交情都很深。 二程的表叔张载同样与邵雍交游,也非常敬重邵雍,邵伯温说 “橫渠见康节,尚拜床下”, 可见也是以长辈礼来事邵雍。富弼与邵雍很早就相识,富弼做宰相后,想请邵雍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了。后来富弼也回洛阳养老,修建了一座大房子,离邵雍的家很近。富弼对邵雍说:自此可时相招矣。””邵雍却回答道:“公相招未必来,不召或自至”,其人戏谑如此。 王安石用事后,司马光离京回洛阳,在尊贤坊买了房子,开始与邵雍交游。他不计较官职尊卑,以兄礼来对待邵雍。 司马光曾问邵雍:“某何如人?”邵雍答:“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司马光深以为知音。 王安石颁行买官田的新法,邵雍的家正好在官田上。司马光与大家聚谋说: “使先生之宅他人居之,吾辈蒙耻矣”。 于是集资帮他把地买了回来,可见邵雍受人敬重。邵雍在洛阳的生活十分安乐洒脱,他每年春秋出游城中,乘着一辆小车,随意到各处闲转。 士大夫听到他的车声,争相迎候,小孩子都高叫“吾家先生至也”。 他对待别人也十分友善,有问则答,不曾强加观点给别人,所以在洛阳城中受到普遍的欢迎。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乐天知命,暝目而逝 庆历七年,邵雍把《伏羲八卦图》传授给了弟子王豫,之后图流入郑夬的手中,《伏羲八卦图》成为邵雍思想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熙宁四年,六十ー岁的邵雍在草堂里写完了千古奇书《皇极经世》, 书中简括了三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大事记,以及推演了北宋以后几千年的事迹,是邵雍的代表作。 六年后的三月份,六十七岁的邵雍染上风疾,卧病在床。他对司马光开玩笑说 “某欲观化一巡,如何”? 司马光宽慰道: “先生未应至此”。 邵雍则回答: “死生常事耳。” 体现了跟庄子一样的达生观。 张载要回陕西,经过洛阳,前来探望邵雍,说: “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 邵雍自知时日无多,所以回答说: “世俗所谓命者,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 张载叹息道: “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 七月,邵雍病情转重,程颐探问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为力,愿自主张。”邵雍回答:”平生学道,岂不知此?然亦无可主张”。程颐说从此就要跟先生永别了,难道先生没有什么遗言吗?于是邵雍说了句: “面前路径常令宽,路径窄则之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耶”? 弥留之际,诸公都在大厅里商议后事,有欲迁葬在洛城附近。邵雍虽然病危,却能够听清,于是把儿子叫进来,叮嘱说: “诸公欲以近城地葬我,不可,当从伊川先茔耳”。 七月初四日,邵雍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 邵雍虽然没有建立什么功名大业,却过完了让无数人惊羡的一生。 他生活在北宋最繁荣的时代,受到无数名流的敬重,生活安乐,学有所成。 最重要的是,他那博大精深的道学思想,使其能够流芳百世,为无数后人敬仰。 相关文章: 《救荒本草》是什么书,什么朝代的人撰写的?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在哪? 赖布衣是谁?赖布衣生平的故事及作品有哪些? 张九仪是谁?张九仪堪舆学书籍有哪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