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虚实与梦境
阴阳虚实与梦境的关系解析
一、阴阳盛衰与梦境表现
阴气盛: 阴气过盛时易梦到涉水、溺水等与水相关的场景,伴随强烈恐惧感。
阳气盛 :阳气亢盛则常见大火焚烧、高温炙烤等梦境,甚至有灼热感。
阴阳俱盛: 阴阳两气均亢盛时,可能梦见争斗、厮杀等激烈冲突场景。
上下气盛:
上半身气盛(如头晕、肩颈不适)易梦见飞翔
下半身气盛(如腰腿沉重)易梦见坠落或深陷
二、脏腑虚实与梦境关联
肝气盛: 肝火旺盛者多梦到愤怒争吵,甚至肢体冲突。
肺气盛: 肺气过盛时易出现悲伤哭泣或恐惧的梦境。
心气盛: 心气亢奋可能导致大笑、喜悦的梦境。
脏腑虚衰: 脏腑虚弱时外邪易侵入,如“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
三、生理状态对梦境的影响
饮食状态: 饥饿时易梦见索取食物饱食后则梦见给予他人食物。
寄生虫影响: 体内寄生虫较多时,可能梦见人群聚集或相互斗殴。
四、梦境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
阴阳失衡的反映: 梦境可提示阴阳失调状态,如长期多梦常与阴虚相关(伴舌干口燥、失眠等),而阳虚者较少出现多梦。
《黄帝内经》提出通过“五度”(脉、脏、肉、筋、俞)和“十度”(结合性别、年龄等因素)综合分析梦境与病情。
一、五度的内涵与功能
- 核心构成 :
《黄帝内经》提出的“五度”包含 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分别对应人体不同维度的生理状态诊断 。-
脉度 : 诊察脉象阴阳与天地四时之气的协调性 ; -
脏度 :分析五脏的虚实、逆顺关系(如肺气虚则梦白物,肾气虚则梦溺水) ; -
肉度 :判断形体与气血的匹配程度 ; -
筋度 :观测三阴三阳经筋的病变 ; -
俞度 :通过腧穴探查脏腑及经络的气血状态 。
-
- 诊断意义 :
五度通过局部与整体的关联,揭示阴阳失衡、脏腑虚实等内在病理机制,如脉度异常可提示气血逆乱,脏度异常关联梦境内容(如肝气盛则梦怒) 。
二、十度的扩展与整合
- 定义延伸 :
“十度”是在五度的基础上,结合 阴阳虚实 (五度各有虚实之分)或 性别、年龄、环境 等个体化因素形成的综合诊断体系 。例如:-
五度虚实的双重性 (如脉度分虚脉与实脉)构成十度 ; -
结合“度天” (六气变化)、“ 度地” (五运规律)、“ 度人 ”(形、骨、脉、筋等八维度)形成更全面的健康数据采集框架 。
-
- 动态分析逻辑 :
-
时空维度 :考虑季节、昼夜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如春夏阳气升发易致多梦) ; -
个体差异 :年轻者与年长者气机升降规律不同(如年长者气从上、年轻者气从下),需针对性调整诊断标准 。
-
三、梦境与病情的关联机制
- 阴阳失衡的映射 :
梦境内容反映脏腑虚实与气机状态,如:-
肺气虚 : 梦白色事物或血腥场景 ; -
肾气虚 : 梦溺水或恐惧场景 ; -
阴阳俱盛 : 梦争斗厮杀 。
-
- 五度-十度的诊断应用 :
-
通过脉度判断气血盛衰 ,解释梦境中的温度感知(如阳气盛则梦大火) ; -
结合肉度、筋度分析形体状态 ,推断坠落、飞翔等梦境的身体基础(如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 ; -
整合性别、年龄因素(十度), 解释不同人群的梦境差异(如老年人多虚证梦境) 。
-
四、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整体观体现 :
五度与十度将人体生理、自然规律、个体特征统一于诊断框架,强调“ 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的系统思维 。 - 临床指导作用 :
-
避免“持雌失雄,弃阳附阴”的片面诊断,需综合脉、脏、肉、筋、俞等多维度数据 ; -
为“治未病”提供依据,如通过梦境预警早期阴阳失调 。
-
总结
《黄帝内经》通过“五度”构建了以脉、脏、肉、筋、俞为核心的结构化诊断体系,再以“十度”融入时空、个体差异等动态变量,形成梦境与病情关联的解析逻辑。这一理论不仅揭示梦境作为内在病理信号的价值,更彰显中医“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核心思想 。

五、梦境的形成机制
外邪刺激: 睡眠时大脑皮层局部抑制状态下,内外刺激引发非理性脑区活动,形成虚幻梦境
魂魄与虚静: 传统理论认为,夜间魂魄脱离躯体束缚,在虚静状态下接收预示性信息,形成吉凶梦境
阴阳虚实通过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及外界感知,塑造了梦境的多样性。中医将梦境视为窥探人体内在平衡状态的窗口,结合阴阳学说与脏腑理论,为疾病诊断提供独特视角。

梦暴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常是自我的一种诉说。人在清醒时,由于外界大量讯息的干扰,精神紧张,无法看清事情及自己真正的需要;而在睡眠中,外界刺激暂时中断,精神放松,很多内在的讯息才能接收。
其实梦就是一种生活的投射与试验。
梦是由外邪刺激而产生
梦的发生
做梦是睡眠中常有的现象。在睡眠时,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绝大部分已处于抑制状态,获得休息的机会。
但抑制是深、浅不同的,其区域也是有大有小的。当大脑皮质处于局部的、不完全的或含有兴奋点(区)的抑制状态时,周围环境与身体内部的刺激传向大脑,便可以产生不正确的反应。而强弱、范围、久暂不等的脑细胞群的活动,就可以产生形形色色、变幻莫测的梦境。
由此可见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由于它发生得不自觉,内容虚幻离奇,所以一直是现代科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而梦在医学上也有其重要的地位。
《内经》最早提出做梦也可因生理因素而引起。比如《内经》中曾有”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子,肝气盛则梦怒””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等论述。
又如在夜眠时掀动被褥,腿部受凉可梦洗足涉河;一臂置胸,可梦有人按扑、胸闷难忍;膀胱积尿充盈时,可梦到欲小便而寻找厕所,或与梦中情人交合。
此外冠状动脉硬化患者、供血不足者,可梦见有人追逐,呼喊不已。心脏有病的人多常梦见从高处跌下或悬挂于空中等。《内经》一般将生理因素致梦归纳为以下五种原因。
(1)体内阴阳之气的缺少或过量 。我们知道梦是睡眠中的不安稳状态。睡不安稳常常会因体内的阴阳之气缺少或过量造成。在睡眠中由于缺少某种”气”,而使睡眠处于不安稳状态,从而出现梦境。
(2)五脏之气过盛。 古代医家认为五脏之气过盛也是致梦的一个生理因素,所谓”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等。
(3)内脏感通致梦。 梦是”内脏所感”或”心所感通”造成的。口渴的人梦见水,饥饿的人梦见食物,都证明内部感觉是可以致梦的。
(4)气血有余致梦。 与上面几种观点密切联系的是,古人还有一种观点,即梦是由于体内血气有余而产生的。
(5)疾病致梦。 《内经》同时还认为,生理疾病是人做梦的一个重要原因。疾病致梦在现代医学中也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在以上几个生里因素中疾病致梦是最容易”参验”的,因此它的可靠性也就最大。

三种致梦因素
其实不仅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可导致做梦,心理因素也同样可导致做梦。那么又有哪些心理因素会引起人的梦境呢?
概括起来大致有:感知、记忆、思虑、情感、性格这几种,它们都会影响梦的产生及梦的内容。但最多的还是思虑、情感、性格这三种。
情感致梦
“唐玄宗好祈坛,则梦轩辕黄帝。”东汉王符所说的”性情之梦”《列子》中所言的”喜梦””惧梦””噩梦”均属于情感引起的梦。晋代的张湛亦云。”昼无情念,夜无梦寐。”由此可见情感是致梦的一个重要因素。
思虑致梦
“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古人认为”昼想”与”夜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夜间之梦其实就是白日”思”的延伸、继续,另外,梦既可由思虑引起也可由感知、记忆引起,其实人的整个认知过程都是梦境的来源。
性格致梦
“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篮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
古人还认为人的性格对梦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所谓”骄吝之心”的人,在梦中就会争强斗胜,而具有”求之心”的人,在梦中亦会追名逐利,说明了梦对人性格的依存性。
正常人是很少做梦的。如果是经常、反复、规律出现的梦,就说明你的机体阴阳出现了偏盛或偏衰。
邪气侵入也是致梦的重要原因。邪气从外侵袭体内,流窜于肺脏,而与营卫之气一起流行,随着魂魄一起飞扬,导致精神不安,神不安则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