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劫、轮回、运数,这是自古至今深入人心的话题。在大量的古书记载中,人以及动物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经过天劫,多为雷、火二劫。
而农历五月,万物(尤其是动物精怪、鬼灵异物)在这个月比较容易兴奋,而这个月往往也被视为渡劫高发之月。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动物修行到一定时候,便要接受上天的考验,这便是天劫,渡过天劫便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修行之道,如果失败,轻则有损修行,重则魂飞魄散。
关于渡劫,人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为何有天劫。在古代哲学观中,人们认为世间万物都遵照着一种共同的法则“天道”而运转、生存。 比如,一个人正常的寿命是在一定范围以内,而超过这个范围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天道的桎梏,那么天道是不能允许的。
天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解读为了具有两面性的存在:严格而又仁慈。严格的地方在于,一切不符合天道(规律)的事物都会被天道视为异数,而仁慈的地方在于,天道对于异数并非斩尽杀绝,而是通过天劫测试,给予机会。
比如蛇,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便往往通过走蛟的行为获得更大的正果,而雷劫则是这场旅途最终的考验。同样狐狸、黄鼠狼在修行过程中也会遭到天劫的检测。
这并非一个以实力说话的赛场。面对天道,世间再强大的力量往往都是空谈(但有例外),真正决定渡劫成败的其实是德行(功德)及机缘。
实际上,这是直到今天都会被人搞混的两个概念,一个人有了很大的功德其实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会有某种机缘。功德和机缘之间,并非一种有着某种公式的等号运算。这有点类似于老话:尽人事、听天命。如果没有功德,那么机缘的问题,基本上痴心妄想…..但有了功德,却不一定会有机缘。
农历五月,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月份。如果养育猫狗,那么一般在这个月你能明确感受到它们身上的躁动。
本质上,农历五月似乎是上天留给万物(人类之外万物)的一个月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五月和腊月一样,禁忌最多。比如,一些中医门派认为,在农历五月,夫妻应当减少云雨的频率,甚至减少肉类食物的摄取。
而在历史典籍上,一些朝代曾明确规定在农历五月减少捕猎及开采的力度。看上去,农历五月似乎是上天留给大自然休息的一个月份。如果单纯观察一下动物界,很多动物的择偶及繁衍期都会在农历五月进入一个高峰,对于动物们而言,农历五月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兴奋的月份,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动物会在这个月去挑战修行的试炼。
具体来说的话,农历五月,长江及其沿岸的部分地区会进入雨季,对于需要借助大江大河完成走蛟的蛇类和水族而言,更充沛的水量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客观条件。端午节其实是农历五月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天邪物和毒物比较活跃,所以人们会用雄黄酒、艾草等手段辟邪、祛毒。
传说聪明的妖物,并不会选择在农历五月渡劫。因为这个月份虽然客观条件适合渡劫,但天庭及相关系统的检测、管理力度也很大。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妖物,会特意选择冬天特别冷的日子渡劫,就是为了降低关注度。在渡劫的问题上,高人气并不是什么好事。
有一些在妖界名气很大的家伙,其实最终吃亏就吃亏在名气上了,因为这种“名妖”,早就是天庭的重点观察清单里面的贵宾,几乎没有漏网的机会。
其实,对于所有试图完成修行的妖物而言,寻找漏网的机会都是不太可能的,只是力度可能会有不同。所以,所谓的“网开一面”只是力度不同而已……
首先,这个妖物确实立下的巨大的功德,这个功德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功德概念本身。
其次,这个妖物原本就和天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是曾经某位天庭成员的转世,下界是为了完成修行,以及一些高僧、大道的转世体,往往都会得到一些照顾。
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就是这个妖物的实力达到已经用语言无法描述的强大程度。
上文所说的“面对天道法则实力没有用处”其实是指的一般的强大概念,总会有某些特例。

不过一直有一种观点,就是不是所有妖物都需要经过天劫这道试炼的。在妖物领域,似乎也有出身的问题,一些传统的类似于人类贵族的妖物世家的成员,据说并不一定要通过渡劫的渠道获得进一步修行的机会。
在妖物的世界中,没有家族力量支撑的、没有高贵血统继承的“野妖”大约占到99%甚至更高的比例,而这些妖物基本上都是需要渡劫的。
传说不必经过渡劫的妖物家族之一是著名的白泽的家族,其实白泽应该已经不算是妖物的范畴了,更偏向于神兽的范畴。不过神兽是后代的概念,古代并没有“神兽”一词。人们会把麒称为“仁兽”部分传说中的存在称之为“灵兽”。
白泽家的特殊地方,在于直到今天中国人拥有的各种妖物“图鉴”都是第一代白泽当年留下的,它给黄帝的妖物(还有鬼物和特殊存在)的资料中,记录了11520种存在,这其实远远超过了《山海经》及后代各种妖物鬼物类书籍的记载。只是目前,白泽的这份资料大部分失传了,如果能够得到白泽的这份珍贵资料,上古真实的妖物世界,便能窥探的更为透彻了。
渡劫时的动物一般比较躁动,脾气也不会太好,所以在农历五月,不要去一些奇奇怪怪或者偏僻的地方,以防打扰人家渡劫的大事。
遇到渡劫的动物,要说客气话及祝福话。

上述的是动物渡劫修行的原理,但是作为一名修行人,是否有所启发呢?
虽然说只有动物修仙,才会有渡雷劫这个说法,道士修道是不需要渡雷劫的,但修行中“十魔九难”的考验那是一点都不会少,正所谓:“无魔不成道”。
同时道家讲传承,一般有传承的比如八仙之首铁拐李师从 太上老君 ,就能顺利过关,飞升天界,盲修瞎练者劫难多,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要想不渡劫就成仙,一是要福报具足,太上感应篇说天仙者需具足三千善行;二是根器仙缘,有成就的仙人引道,如是才能成就。
因为,对于我等初入道门者,当诵读道经而入经文中的境界,渐渐让修持之人,宿业消除,六欲三毒消灭,引人破迷开悟、照见自性。常精进修持经文者,自会得到十天善神法力垂护;若修行日经,则功德日深,以功德傍身,自可抵挡天灾……
所以说整个 五毒月 ,适合在家静养修行, 居家静修,培养元气, 自古至今均是如此。培养元气莫不过去诵经修行,深刻理解大道阐意,若心情烦躁,也可以改为抄经,炼养静心,此为君子之正道也……
什么是“逆数”?什么是“顺数”?
《周易·说卦传》里写道:“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对此,孔颖达解释说:“《易》之为用,人欲数知既往之事者,《易》则顺后而知之,人欲数知将来之事者,《易》则逆前而数之,是故圣人用此《易》道,以逆数知来事也。”
《周易》认为未来是可以通过“逆数”而预知的,“逆数”与“顺数”正相反,“顺数”是自多而寡,自上而下。“逆数”却是自少生多,自下积上。“下”就是事之始,“上”便是事之成”。
邵雍在《皇极经世》里说:“知古亦未必为古,今亦未必为今,皆自我而观之也。”这说明了“古今一道”的道理,既然我们能知道古,自然也能知道今,而现在的今也不过是未来的古和过去的未来,所以我们要超出“今”的局限去认识过去和未来,所谓“安知千古之前,万古之后,其人不自我而观之耶?”
硬说过去是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可以深知,而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不可预料,因而不可知晓,那便是作茧自缚、自己局限自己了。
《周易》里预知未来的方法非常复杂,我们只简单的介绍一个容易理解的方法——“知几”。
邵雍的易图里,乾至震左行、坤自巽右行为“顺”,反之为“逆”
什么是“知几”?
所谓的“几”就是《系辞》里说的“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也就是事情出现的端倪、迹象。
事物的发展总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规律,而在每一次剧变前总会有端倪作为先导,即所谓的“动之微”。这些微小的变化通过由少增多、由始积终,最后引发剧变,所以我们用“逆数”的办法就可以预知到即将到来的变化。《周易》就曾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精通易学者,其过人之处在于他总是能够敏锐的察觉到“几”的出现,进而推测出未来的结果,进而采取措施,进行趋吉避凶。因此,《系辞》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当纣王开始用象牙做筷子时,箕子就察觉到奢侈之风即将到来,酒池肉林、鹿台琼室即将出现,百姓也会因此而离心王室,因此发出长叹;当晋武帝平定吴国之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就察觉到晋朝已时日无多,将来必有内乱;明朝人万二读到朱元璋的诗,里面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
他立即看破了端倪,马上把家资付托予人,自己泛舟而逃,两年后许多江南大族果然被朝廷抄没。
箕子见微知著
“理、象、数”是逆知未来的依据
“知几”在于发现事物变化的端倪,然后采取行动来趋吉避凶。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发现这个端倪呢?
我们都知道,世界的运动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自然界中尤其如此。整个世界都遵循《易》中的“理、象、数”规律运转着,认识这三个因素,有助于见微知著。那么什么是“理、象、数”呢?我们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明。
比如,地球、太阳及月亮按一定的规律运行,必然会在某时某刻某地出现日食或月食的现象。在这里,日食和月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象”,而造成这些“象”的内在本质原因、内在的“理”就是天体间的运行规律,至于那个“某时某刻某地”则是最终的“数”。
谚语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霞与气象为我们所见之“象”,霞反映了空中云层的变化,故能表现天气,这是内在的“理”,而“朝”与“晚”就是“数”;又如在地震发生之前,总会出现动物不安、天象异常等灾难的来临前的端倪。这些都包含着理、象、数的道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征兆”并不是别的东西,正是“理象数”中的“象”,也就是“几”、端倪。
在自然现象中,端倪早已经为人所认可,人们根据自然现象的种种变化,进行农业耕作,日常作息,视其为极平常的事。可是在人类社会领域,端倪却变成了灵异或妖魔的“征兆”,为何如此呢?因为人们都乐意承认自然现象的必然性,却不肯承认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必然性。究其原因,还是人类社会领域中的“象”不如自然现象的“象”容易认识,而且这些“象”常常是戴上了具有欺骗性的面纱。
在易学预测术里,“知几”是极高的境界,一个人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把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全部摸清,那么他趋吉避凶的对策肯定也会尽善尽美。次一等的方法是卜筮,通过占卜来定吉凶。虽然也可以预知未来,但占者迷迷糊糊,只能知晓,却不完全懂应对。所以京房和郭璞都是占卜大师,而且屡占不爽,结果却都未能免于杀害。最次的方法就是迷信了,迷信者不仅不“知几”,而且还把“几”给歪曲,给它蒙上神秘的色彩,把“象”看成“幻象”,把事物变化的“端倪”说成是鬼神警示我们的“征兆”。它使当事人手足无措、患得患失,甚至还做出了趋凶避吉的行为,结果害了自己。
据说邵雍临死之前,张载去看望他,张载问:“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雍却回答:“世俗所谓命者,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世俗之命”就是占卜或迷信,而“天命”正是事物变化前所呈现出来的“几”,邵雍知几,所以不屑于算命。
邵雍(1011年—1077年)
“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陨石落入东郡,上有文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皇得知后,就杀尽石头附近的居民,焚烧并销毁石头。始皇认为这是不详的征兆,从此悒悒不乐,常使博士作游仙诗,传令乐人歌唱以排遣。
这年秋天,使者从关东夜行经过华阴道,突然看见有人手持一块璧拦路而来。来人对使者说:“替我归还这块璧”又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正要问其缘故,来人却忽然消失不见,只留下了璧。使者把璧献给秦皇,述说了这件事。始皇默然良久,然后才说:“山鬼也不过能够预知一年时间内的事罢了。”下令查验那块璧,原来正是几年前沉入江底的那块。于是秦始皇占卜,卜得出游和迁徙为吉祥。
次年,他开始东游,想以此来趋吉避凶,结果到平原津时病情反而转重,最终在沙丘驾崩。秦皇死后,陈胜吴广起兵,天下再次分崩离析,正印证了石头上的“预言”——“始皇帝死而地分”。
由此可见,石头上的文字、山鬼的预言都得到了应验。那么真的会有上天警示的征兆吗?秦始皇为什么求吉反而得凶呢?
秦皇驾崩预言的可能真相
石头刻字,山鬼拦路都是秦始皇将死的“征兆”,也就是“象”。然而这些“象”都是灵异、妖魔作怪么?
细读《史记》可知,在“征兆”出现的前一年,侯生与卢生就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他们对始皇的怨恨之心已经很明显,又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是二人知道始皇贪恋权势,致使政务操劳,形憔体枯,或许活不了太久。因此,卢生才跟侯生一起逃遁而去。
据此,我们可以分辨石头刻字之“象”背后的“理”,既然侯生与卢生都知晓始皇帝残暴,对他心存怨言,又知道他操劳过度,必不得长生。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由此推断是石头旁边的住民在上面刻字呢?刻字原因或者是出于他们自己对始皇的厌恶,或者是因侯生、卢生之类的人的教唆。为什么我们非得愚昧的认为是灵异事件或超自然现象造成的呢?人们已经察觉到始皇的身体衰弱及性格残暴,看到了始皇将死和天下将乱的端倪,所以才通过在石头上刻字而表达出来。这种可能性比鬼怪在石头上刻字要大太多了。
所谓山鬼拦路其实也是幻象,需要探明“象”背后的“理”。
始皇当初沉璧于江,是为了求福,如今璧归原主,是求福不得的隐喻。山鬼的事出自使者之口,不仅空口无凭,而且孤证难立。我们怎么知道山鬼拦路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捏造的呢?当时,秦始皇四处求仙而不得,年迈将近,使者或因巧合偶于某处获得此璧,为求媚于上,这才谎称山鬼之事,暗示始皇求仙药不可得。且侯生跟卢生曾说:“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可知使者将璧失而复得的过程编造成神秘的山鬼拦路之“幻象”,以此来推却没完成求不死药的任务或者劝诫秦皇不要迷恋长生,这是可能的。
山鬼说:“今年祖龙死”,是秦皇将死的征兆。正因为受这谎言的影响,始皇才命人占卜,为了应证卦象的吉兆,不仅迁徙了三万户人家,而且还于寒冬十月出游,最后病死在沙丘。
始皇之死的真相,并非源于山鬼的预言,而是源于政务缠身、积劳成疾的同时还要选择出游,舟车劳顿,致使最终丧命。他非但不能“知几”,而且还迷信,没有保养身体、趋吉避凶,反而听信妖言、病重出游、趋凶避吉。这是用迷信来糊弄《周易》预测术的缘故。
秦始皇不知天命
所谓的识“征兆”只是“知几”而已
由此可知,所谓的灵异都是人们对“象”的曲解罢了,是对“象”的认识出了错误。
纣王做象箸是“几”、“象”,箕子见微知著,明白其中的“理”,才推断出商朝最终覆灭的“数”,如果说箕子有上苍助佑,能够预言未来,那便是把“象”曲解成“幻象”,把端倪误解成征兆。
何曾判断晋朝要内乱,其中根本的“理”就在于晋武帝无远志,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认为何曾有预言的能力,便是错误了。
万二根据朱元璋的诗句,看出他厌恶江南富豪的情感,知道迟早有一天会给他们打击,这是事情发生的“象”和“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