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历代祖师修炼法诀:原文+译文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本文为 AI 翻译 , 仅供参考

道家历代祖师修炼法诀

张紫阳:

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谓和合四象。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是谓五气朝元。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是谓三花聚顶。

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鼎上飞紫霞。

华池莲花开,神水金波净。深夜月正明,天地一轮镜。

龙从东海来,虎向西山起。两兽战一场,化作天地髓。

大道元来一也无,若能守一我神居。此心莹若潭心月,不滞丝毫真自如。

水火从来一处居,看时觉有觅时无。细心调文兼武,,片晌教君结玉酥。

心者神之舎,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神亦至焉。故内炼之法,以目视鼻,以鼻对脐,降心火入于气海,功夫只在片晌而已。

【 译文 

收敛目光,凝聚耳中的韵致,调匀鼻息,闭住口舌气息,这就叫做和合四象。眼睛不向外看,那么魂就会守在肝中;耳朵不向外听,那么精就会守在肾中;舌头不发出声音,那么神就会守在心中;鼻子不嗅闻香气,那么魄就会守在肺中;四肢不随意乱动,那么意就会守在脾中;这就叫做五气朝元。精转化为气,气转化为神,神转化为虚无之境,这就叫做三花聚顶。

从虚无之中生出如白雪般的景象,在寂静之中萌发出如黄芽般的生机。炼丹的玉炉中温度适宜,炼丹的鼎上方飘飞起紫色的霞光。

口中的津液如同华池中的莲花开放,体内的精气如同神水中的金波般纯净。在深夜明月正明之时,天地如同明镜一般。

如同龙从东海涌起,虎在西山腾跃而起。这两种神兽争斗一场,最终化作了天地的精髓。

大道本来就是什么都没有的,如果能够守住这 “一”,我的神就会安居其中。这颗心如同潭水中的明月般晶莹,不滞留丝毫杂念,真正地自在自如。

水与火本来就共处一处,看的时候觉得有,寻找的时候又觉得没有。细心地调和文武火候,片刻之间就能让你结成如玉酥般的丹药。

心是神的居所,眼睛是神的窗户,眼睛所到之处,神也会随之到达。所以内炼的方法是,用眼睛看着鼻子,用鼻子对着肚脐,让心中的火下降到气海之中,功夫只需要片刻时间罢了。

纯阳真人:

一日清闲一日仙,六神和合自安然,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 译文 

清闲一天就如同做了一天神仙,六神和谐融洽自然就会内心安然,

丹田中如果有了珍宝(指修炼所得)就不必再去寻求大道,面对外界的境遇能够不生妄心就不必再去询问禅理。

培养气息,忘却言语,坚守内心,降伏心中的杂念,不要刻意去做什么。动静之间要明白根本所在,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又何必去寻求他人(的指点)呢?真正的常道需要顺应事物,顺应事物的时候不要迷失自己。不迷失本性,本性就能自住,本性守住了,气息自然就会回归。气息回归了,丹药自然就会结成,在体内调和水火(坎离)。阴阳相互转化循环,如同发出一声震天的雷声。白云飘在头顶上方,甘露洒落在须弥山上。自己饮用这长生的美酒,这份逍遥自在又有谁能知道呢?坐着聆听那没有弦的曲子,就能明白通晓天地造化的玄机。总共有这二十句话,确实是通向天界的梯子。

李真人: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 译文 

每吸一口气便提气,让气息都归于肚脐;

每提一口气便吞咽,让心(火)肾(水)相交。

虚静天师:

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有定主,无常应 ,心欲死,机欲活。

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

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 译文 

不怕心中的杂念生起,只怕觉察得迟缓;杂念生起是一种 “病症”,不让杂念延续下去就是 “药物”。

心中有坚定的主宰,对外界的反应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心中的欲望要消退,生机要活泼。

大道并不遥远,就在自身之中,万物都是空的,但本性不是空的。如果本性不空,那么气就能留存,气归回到元海之中,寿命就会无穷无尽。

想要让身体中的神不离开,就不要在心中留存任何事物;事物留在心中,神就不清净,会耗散真精,损伤筋骨。

元神一旦离开身体就要马上收回来,神返回身体中,气自然就会回来。像这样从早到晚坚持,自然就能像赤子一样孕育出真正的胎息。

三茅真君:

谷虚应声,心虚应神,神虚应气,气虚应精。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超乎精神而无死生。

精从内守,气自外生,以气取精,可以长生。

灵台湛湛似水壶,只许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和清虚 !

【 译文 

山谷空虚就会回应声音,内心空虚就会回应神意,神意空虚就会回应气息,气息空虚就会回应精气。空虚到了极点就会变得清明,清明到了极点就会变得晶莹,超越了精神的层面就没有了生死的界限。

精气从内部守护,气息自然从外部产生,用气息来摄取精气,就可以长生不老。

心灵如同湛湛的水壶般清澈,只允许元神在里面居住。如果在心中留存其他事物,又怎么能证得大道、达到清虚之境呢!

寒山子:

冬则早无饥,夏则夜勿跑,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内心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秽去其身。

【 译文 

冬天早上不要让自己饥饿,夏天夜里不要乱跑。早起不要在鸡鸣之前,晚起不要在日出之后。内心澄澈,那么真人(指体内的真性)就会守住它的位置;气息在体内安定,那么邪秽就会离开身体。

玉虚子:

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

三般观晓悟,悟者不知谁。

无无藏妙有,有有现真空,

湛然具不立,常寂性融融。

【 译文 

万物本来就不是真正的实有之物,心既不是物质形体,也不是其他什么。

从这三个方面去观察领悟,领悟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是谁(达到了忘我之境)。

看似虚无的境界中藏着精妙的实有,实有的现象中显现出真空的本质。

湛然清净,一切都不执着,本性永远寂静、融洽。

中黄真人:

天门常开,地户须闭,

息息绵绵,勿令暂废,

吸至于根,呼至于蒂。

子谓之神,母谓之气,

如鸡抱卵,似鱼在水。

结就圣胎,自然蝉蜕。

【 译文 

天门(头顶百会穴)要常常保持开放的状态,地户(会阴穴)必须要闭合。

呼吸要绵绵不断,不要让它有片刻的停歇。

吸气要吸到根部(丹田),呼气要呼到蒂部(会阴)。

称其为 “子” 的是神,称其为 “母” 的是气,

就如同母鸡孵蛋一样,又像鱼在水中一样。

结成圣胎之后,自然就能像蝉蜕皮一样实现超凡脱俗。

马丹阳:

道性虽无修无证,尘心要日损日消;

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

炼气作生涯,怡神为日用。常教龙虎调,不使马猿弄。

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

修心要做长生客,炼性当做活死人。

【 译文 

道性虽然没有什么需要修炼和验证的,但尘世之心要一天天地减少、消除;消除到忘记了心和性的程度,才契合没有修炼和验证的境界。

把炼气当作生活的方式,把怡养精神当作日常的运用。常常让体内的龙虎(阴阳)调和,不要让心猿意马(杂念)扰乱。

本性安定,那么情感欲望就会忘却;形体清虚,那么气息就会运行顺畅。心中的妄念消除,那么神就会活跃;阳气旺盛,那么阴气就会衰弱。

修炼内心要立志做一个长生不老的人,修炼本性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活死人(忘却尘世的欲望和杂念)。

郝太古:

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仙。

静处练气,闹处炼神。

如果外界环境控制了内心,人就会沦为平凡之人;如果内心能够控制外界环境,人就能够成为仙人。

在安静的地方修炼气息,在喧闹的地方修炼精神。

司马真人:

夫欲修真,先除邪行。外事都绝,无以于心。然后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灭,务令安静;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以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意甚深。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骄不执,可园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后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 译文 

想要修真,首先要去除不正当的行为。外界的事情都要断绝,不要让它们扰乱内心。然后进行内观,获得正确的觉悟。一旦察觉到有一个念头生起,就必须马上消除它,念头随生随灭,务必让内心保持安静。即使不是真的有贪恋执着、浮游不定的想法,也都要全部消除。白天黑夜都要勤奋修行,片刻也不能停止。只消除内心的妄动之心,不消除内心的观照之心;只让内心虚静冥合,不让内心执着于某些东西。不依靠某一种方法,而让内心常住不动。这种方法非常玄妙,对人的益处十分深远。

常常保持沉默,元气就不会受到伤害;少些思虑,智慧的光芒就会在内心闪耀;不发怒,体内的各种神灵就会和谐顺畅;不烦恼,内心就会感到清凉。不刻意追求就不会谄媚,不骄傲就不会固执,能够适应各种情况;不贪婪就是富贵,不随便行事又何必惧怕君王?不贪图美味,灵泉自然就会下降;气息平定,真正的呼吸自然就会延长。如果受到触动,身体就会疲惫,精神就会游离;如果胡思乱想,做梦时就会感到身体僵硬。气息泄漏,身体就会回归大地;念头泄漏,精神就会趋向死亡的境地。内心的妄念消除,才能让神活跃起来;魄消散,然后魂才能强大。能够转化外物,其中的精妙道理难以穷尽;顺应变化,不离开真正的常道。最精妙的东西潜藏在恍惚之中,宏大的景象混合在渺茫之中。天地造化不知道规则标准,鬼神也无法推测其中的行藏。不饮食、不睡眠,这就叫做真人的坐忘境界。

孙真人: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

父母遗体能宝之,洪范九畴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须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因保此身!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续,

勿使悲欢极,常令酒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晨涑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真。

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安神宣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持本在人。君能尊此理,平地可朝真。

【 译文 

在天地之间,人是最为宝贵的,人的头就像天,脚就像地。要珍惜父母给予的身体,在《洪范》的九畴中,长寿是最为重要的。保养生命最关键的是要知道三条戒律,即大怒、大欲和大醉。这三种情况如果有其中一种,就必须要防止损伤真正的元气。

想要追求长生,就必须戒除不良的性情,心火不生起,内心自然就会安定。木头去掉火就不会变成灰烬,人如果能够戒除不良的性情,就能够延长寿命。贪欲无穷无尽就会忘记肾精,用心过度就会失去元神。身体劳累会耗尽中和之气,又凭借什么来保护身体呢!

大怒特别容易伤害元气,思虑过多会大大损伤精神。精神疲惫,内心就容易被驱使;元气虚弱,疾病就会接踵而至。不要让悲欢达到极致,要常常让饮食均衡。再三要防备夜晚喝醉,最首要的是戒除早晨嗔怒。亥时睡觉前要鸣天鼓(双手掩耳,以食指弹击后脑),寅时早晨要洗漱并吞咽玉津(口中津液)。这样妖邪就难以侵犯自己,精气自然就能保持全真。如果想要不生各种疾病,就要常常节制食用五辛(葱、蒜、韭、薤、兴渠)。安定心神要愉悦快乐,珍惜元气要保持平和纯净。寿命的长短不要只谈论命运,修行持守本来就在于人自己。你如果能够尊崇这些道理,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修炼成真。

文逸曹仙姑: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

本来二物互相亲,失却将何为本柄?

【 译文 

神就是人的性,气就是人的命,神不向外奔逸,气自然就会安定。

本来这两样东西是相互亲近的,如果失去了它们,又拿什么作为根本的依托呢?

重阳祖师:

弃了惺惺学得痴,到无为处无不为。

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风雷廻不知。

两脚任从行处去,一灵常与气相随。

有时四大熏熏醉,借问青天我是谁?

理性如调琴,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和矣。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成矣。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也。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着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 译文 

放弃聪明伶俐,学得愚笨一些,达到无为的境界后,反而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眼前的世事就是这样,耳畔即使有风雷之声,也好像听不到。双脚任凭它走到哪里,一点灵性常常与气相伴相随。有时候身体四肢都熏熏然如同喝醉了一般,(这时)我不禁借问青天,我究竟是谁呢?

修养性情就如同调琴,弦太紧就会断,弦太松就不会应和。弦的松紧适中,琴音就和谐了。又如同铸造宝剑,钢太多剑就容易折断,锡太多剑就容易卷曲,钢和锡的比例适中,宝剑就能铸成了。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就是三界。内心忘却了思虑念头,就超越了欲界;内心忘却了外界的缘境,就超越了色界;内心不执着于空无,就超越了无色界。离开了这三界,神就会居住在仙圣的境界,性就会处于清虚的境地了。

李靖庵:

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内外合一;到这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

【 译文 

内心回归虚寂的状态,身体进入无为的境界;动静两方面都能忘却,内心和外界合为一体。到了这个境界,精自然就会转化为气,气自然就会转化为神,神自然就会回归虚无之境。

无心真人:

心田清净,性地和平;端念正身,不理当处;

神归气复,性定精凝;魂魄混融,阴阳交媾;

丹田有宝,对境无心;一气归根,万神朝祖;

沉沉默默,捧捧沉沉,兀兀腾腾,绵绵相续,方是修行的活计,办道的家风。

【 译文 

内心清净,性情平和;端正念头,端正身体,不被当下的处境所干扰。神回归,气恢复,性情安定,精气凝聚。魂魄相互融合,阴阳相互交合。丹田中有了珍宝(指修炼所得),面对外界的境遇能够不生妄心。让一气回归根本,万神都朝向根本。安安静静、沉稳厚重,兀兀腾腾、绵绵不断,这才是修行的正事,是修道的风范。

石杏林:

万物生皆死,原神死复生;以神足气内,丹道自然成。

心天无点翳,性地绝尘飞,夜静月明处,一声春鸟啼。

【 译文 

万物有生就有死,而元神死了还能复生。把神融入气中,丹道自然就能成功。

内心如同天空没有一点瑕疵,性情如同大地没有尘埃飞扬。在夜晚寂静、明月照耀的地方,传来一声春鸟的啼叫。

施肩吾:

气本延年药,心为使气神。

能知行气主,便可做真人。

【 译文 

气本来就是延年益寿的药物,心是驱使气的主宰。

能够知道行气的关键所在,就可以成为真人。

海上道人:

但向起时作,还于作处收;

蛟龙莫放睡,雷雨直须休,

要会无穷火,常观禾尽油。

夜深人散后,惟有一灯留。

【 译文 

要在念头生起的时候进行修行,还要在修行的过程中进行收摄。就如同不要让蛟龙睡觉,雷雨来了就必须让它停止。要懂得那无穷无尽的火(指修炼的火候),常常要观察油是否烧尽(指修炼的状态)。夜深人散之后,只有一盏灯留存(指内心的修行之光)。

朱紫阳:

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起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之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调之不废,真气从生。药物之老嫩浮沉,火侯之文武进退,皆于真气中求之。呜呼尽矣。

【 译文 

在极度安静的时候呼气,就如同春天水沼中的鱼(缓缓吐气)。在极度活动的时候吸气,就如同各种虫子蛰伏(深深吸气)。春天的鱼开始活动,它的动作极其细微;寒冬的虫子含着气息蛰伏,它的蛰伏没有迹象。调息的人必须像这样,呼吸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气的时候,身体的百骸万窍的气都随着呼出;吸气的时候,身体的百骸万窍的气都随着吸入。不断地进行调息,真气就会产生。药物的老嫩、浮沉,火候的文武、进退,都要在真气中去探求。啊,这些道理已经很完备了。

魏伯阳:

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若耳逐于声,便精从声耗而不固,目荡于色,便神从色散而不凝。口多言语,便气从言走而不聚;安得打成一片,以为丹塞?修行之人若不从此三宝关键收拾向里,无有是处!

今人精从下流,气从上散,水火相背,不得凝结,皆是此心使然,心苟爱念不生,此心必不下流,心苟忿念不生,此气必不上炎,一念不生,万虑澄澈,则水火自然交媾矣。

【 译文 

耳朵是精气的窍穴,眼睛是神气的窍穴,口是气息的窍穴。如果耳朵追逐声音,那么精气就会随着声音而耗散,无法稳固;如果眼睛被美色所迷惑,那么神气就会随着色欲而散失,无法凝聚;如果口中言语过多,那么气息就会随着言语而流失,无法聚合。怎么能把它们融合为一体,来作为炼丹的基础呢?修行的人如果不从这三个关键的窍穴入手,把注意力收摄到内心,是不行的!

现在的人精气从下身流失,气息从上身散出,水火相互背离,无法凝结,这都是内心造成的。如果内心没有贪爱之念产生,那么精气必然不会向下流失;如果内心没有愤怒之念产生,那么气息必然不会向上冲逆。一个念头都不产生,所有的思虑都澄澈清明,那么水火自然就会交合了。

陈虚白:

混沌生前混沌园,个中消息不容传,璧开窍内窍中窍,踏破天中天外天。斗柄逆旋方有象,台光返照始成仙。一朝捞得潭心月,觑破胡僧面壁禅。

夫神与气精,叁品上药,炼精成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此七返九还之妙药也。

然产药有川源,采药有时节,制药有法度,入药有造化,炼药有火功,西南有乡土。

各黄庭恍惚有物,杳冥有精,分明一味水中金,但向华池仔细寻。此产药之川源也。

垂帘塞兑,窒欲调息,离形去智,几于坐忘,劝君终日默如愚,炼成一颗如意珠,此采药之时节也。

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之宝,大道不离方寸地,功夫细密要行持。此制药之法度也。

心中无心,念中无念,注意规中,一气还祖。息息绵绵无间断,行行坐坐转分明,此入药之造化也。

清净药材,密意为先,十二时中,炁炼火煎,金鼎常教汤用暖,玉炉不使火稍寒。此炼药之火功也。

采时为之药,药中有火焉,炼时为之火,火中有药焉,能知药而收,火则定里自丹成。古诗云:药物阳内阴,火候阴内阳。会得阴阳理,火药一处详。此其意也。

必以神驭气,以气定息;呼吸出入,任其自然;专气致柔,含光默默;;行住坐卧,绵绵若存;如妇人之怀孕,如小龙之养珠;渐采渐炼,渐凝渐结;功夫纯粹,打成一片;动静之间,更易消息。念不可起,起则火炎;意不可散,散则火冷;但使操舍得中,神炁相抱,斯谓之火种相续;

丹鼎相温,炼之一刻,,一刻之周天也。炼之一日,一日之周天也;无子午卯酉之法,无晦朔弦望之期。圣人传药不传火之旨,尽于此矣。

【 译文 

在混沌产生之前,混沌是圆满的,其中的奥秘不能言传。就如同在开窍之中还有更玄妙的窍穴,踏破了天空还有更广阔的天外之天。北斗七星的斗柄逆向旋转才会有迹象,人的目光返照内心才能成仙。一旦捞取到了潭水中的月亮(指领悟到了真谛),就能看透胡僧面壁所悟的禅理。

神、气、精,这三种是上等的药物,炼精可以化成气,炼气可以化成神,炼神可以与道相合。这就是七返九还的奇妙药物。

然而产生药物有源头,采摘药物有时节,制作药物有法度,放入药物有造化,炼制药物有火候,(药物的产生)在西南方向有特定的地方。

在黄庭之中恍惚有物,在杳冥之中有精,分明是一味水中金(指药物),只能在华池(指体内的特定部位)中仔细寻找。这就是产生药物的源头。

垂下眼帘,闭上嘴巴,克制欲望,调节呼吸,离开形体,去除智慧,几乎达到坐忘的境界。劝你整天像愚笨的人一样沉默不语,这样就能炼成一颗如意珠(指修炼的成果)。这就是采摘药物的时节。

在天地之先有一棵无根的灵草(指药物的原始状态),一心一意地按照方法炼制,就能产生出宝物。大道不离开内心方寸之地,修行的功夫需要细密地进行。这就是制作药物的法度。

心中没有妄心,念头中没有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规中(指特定部位),让一气回归根本。呼吸绵绵不断没有间断,无论行走、站立、坐下、躺下,都清清楚楚。这就是放入药物的造化。

清净的药材(指神、气、精),以密意为先,在十二个时辰中,用炁来炼制,用火来煎熬。让金鼎(指身体的特定部位)常常保持温暖,让玉炉(指身体的特定部位)不让火稍微变寒。这就是炼制药物的火候。

采摘的时候称之为药,药中包含着火;炼制的时候称之为火,火中包含着药。能够知道如何采药和掌握火候,那么在静定之中丹药自然就能炼成。古诗说:药物是阳内包含着阴,火候是阴内包含着阳。领会了阴阳的道理,对于药和火就能一起详细地了解。就是这个意思。

必须用神来驾驭气,用气来平定呼吸;呼吸的出入,听任其自然;专注于气息,使身体柔软,含藏着光芒,默默不语;无论行走、居住、坐下、躺下,气息都绵绵不断,好像一直存在。就如同妇人怀孕,如同小龙养珠;逐渐采摘,逐渐炼制,逐渐凝聚,逐渐结丹;修行的功夫纯粹,融合为一体;在动静之间,不断地变化调整。念头不可以生起,生起了火就会旺盛;意念不可以分散,分散了火就会冷却;只要掌握操作和舍弃的分寸适中,神与气相互抱持,这就叫做火种相续;

丹鼎(指身体的特定部位)相互温暖,炼制一刻,就是一刻的周天(指修炼的一个循环)。炼制一天,就是一天的周天。没有子午卯酉的固定方法,没有晦朔弦望的固定日期。圣人传授药物却不传授火候的旨意,都在这里了。

丘长春:

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

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

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

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彻。

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

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

纵横自在无拘束,心不贪荣身不辱。

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

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

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炁无升降,息定谓之真铅。念无生灭,神凝谓之真汞。息有一豪之不定,形非我有;散而归阴非真铅也。念有一毫不澄,神不纯阳散人鬼趣非真汞也。

【 译文 

青天之上不要升起浮云的障碍,浮云升起就会遮蔽青天的万象。

万象森罗能够镇压各种邪祟,光明不显现,邪魔就会旺盛。

我最初开辟廓清天地,让天地清明,千家万户都歌颂太平。

有时候一片黑云升起,身体的九窍百骸都会感到不安宁。

因此要常常让智慧的风猛烈地吹,让三界十方都飘荡透彻。

云散去,虚空的本体自然真实,自然就会显现出家家都有的明月。

在明月之下才可以吹起笛子,一声响亮的笛声振动华夏和四夷。

惊起了东方的玉童子,倒骑着白鹿如同流星般飞驰。

自由自在,没有拘束,内心不贪恋荣华,身体不遭受屈辱。

悠闲地唱着壶中的白雪歌,静静地调试世外的阳春曲。

我家的这些曲子都是自然天成的,笛子没有孔,琴没有弦。

得到这些曲子,惊醒了浮生的梦境,昼夜都有清音充满洞天。

气息没有升降,呼吸平定,这就叫做真铅。念头没有生灭,精神凝聚,这就叫做真汞。呼吸有一丝一毫的不稳定,身体就不属于我所有;气息散归阴,这不是真正的铅。念头有一丝一毫的不澄澈,精神就不是纯阳的,散入鬼的境地,这不是真正的汞。

紫霞山人:

丹即荃啼道即鱼,忘筌得道证空虚。莫坚守抱无为一,扑碎虚空一也无。

妙有灵光常赫赫,含含法界自如如。随缘应感常清静,九载金刚不坏躯。

【 译文 

丹药就如同捕鱼的竹篓,道就如同鱼,忘却竹篓,得到鱼,就能证悟到虚空的境界。不要坚守执着于无为的 “一”,打破虚空,连 “一” 也没有。

精妙的灵光常常赫赫闪耀,包含着法界,自然自如。随缘应感,常常保持清净,经过九年的修炼,就能成就金刚不坏之躯。

陈泥丸:

修仙有二等,炼丹有三成。上品丹法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晌之间可以凝结成胎。中品丹法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成象。下品丹法,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成功。

【 译文 

修仙有两种等级,炼丹有三种程度。上品的丹法,把身体当作铅,把心当作汞,把定静当作水,把智慧当作火。在片刻之间就可以凝结成胎。中品的丹法,把气当作铅,把神当作汞,把午时当作火,把子时当作水,在一百天之间可以混合成象。下品的丹法,把精当作铅,把血当作汞,把肾当作水,把心当作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合凝结成功。

免责 声明: 以上图文来自网络,贵在分享,不做商用,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道家经典《长生诠经》:原文+译文

2025-6-27 21:09:13

国学百科

2024年中國書畫拍賣成交Top10排行榜

2025-6-27 21:54: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