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中国古代观云图谱,为何西方又有类似?

从秦代到汉代我们都不难找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记录云图的图谱。

《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泰壹杂子云雨》和《国章观霓云雨》等书,这些书很可能附有云图。

宋代郑樵(1103— 1162)《通志略·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宋史新编·艺文志》等史籍中有《日月晕珥云气图占》一卷、《天文占云气图》一卷、《云气图》 一卷、《占风云气图》一卷等云图(已佚)。可惜都已经失传,无法考查。

目前发现的最早云图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西汉帛书)和敦煌出土的《占云气书》 (唐天宝初年) 。

图 《天文气象杂占》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图 《天文气象杂占》中对于彗星(扫把星)尾部形状的观测的总结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图 《占云气书》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古人制作的这些云图,不少可以直接运用到“看云识天气”的实践之中。

明清时期的气象观测体系留存有丰富的图文档案,其中尤以云气占候类文献最具系统性。

明代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之《占度载》篇收录《玉帝亲机云气占候》专论,内含51幅云图及日月星辰图谱,构成当时最完备的天象观测指南。

同时期《正统道藏》收录的《雨畅气候亲机》《雨暘气候亲机》二篇,亦载有39幅气象云图,印证道教典籍对自然观测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作为海外汉籍收藏重镇,藏有诸多珍稀文献。

长期任职于该馆的学者沈津曾发现多部汉籍珍本,包括公文纸印本《重刊并音连声韵学集成》《直音篇》,以及公文纸抄本《明文记类》与《观象玩占》(参见沈津《书林物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王重民《善本书籍经眼录》记载的写本《观象玩占》同样配有详细图解,显示图文互证的传统在科技典籍中的延续。

在气象占候专书方面,十四世纪中叶成书的 《白猿献三光图》 堪称里程碑之作。

这部佚名云图集载录132幅气象图谱,其将云形变化与天气预测相结合的体系,经现代气象学验证具有较高科学性。

该典籍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白猿经风雨占候说》《诸葛武侯白猿经风雨占》等十余种异名版本,至明末茅元仪《武备志》辑录时,已形成包含《白猿经》系列抄本在内的完整预测体系。

1621年问世的《白猿经风雨占候说》更标志着云气观测理论的技术成熟。

此类文献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应用,徐光启《农政全书·占候》即系统总结了民间气象预测经验。

其他重要著作如冯应京《月令广义》、刘基《天文秘略》《玉洞金书》、周履靖《天文占验》等,共同构建起传统气象学的知识网络。

尤其《观象玩占》与宋濂《大明日历》等官修典籍,更将天象观测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彰显古代科技文献”究天人之际”的学术传统。

图 白猿献三光图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以《白猿献三光图书》为例,共分3部分:

‌《白猿风雨经》‌

第一部分收录53幅“观太阳”图、16幅“观太阴”图、9幅“观斗”图及3幅“观(天)河”图,均以黑、红、黄等彩色绘制,每幅图上方附有文字说明,形成以天象观测为核心的图谱体系‌。
‌《测天赋》‌
第二部分采用骈文形式描述旱涝、阴雨等天气征兆,句后附白话解释,结合文学性与实用性,展现古代气象预测的文本表达传统‌。
‌《白猿经》抄本‌
第三部分包含22幅“观太阳占”图、11幅“观太阴占”图及8幅“观北斗占”图,图下标注说明文字,体现不同抄本在图文布局上的演变‌。
《白猿献三光图书》 图文体系特点:
‌ 观测对象‌: 以日、月、星、银河为背景,通过云层色彩、动态与天体位置的关联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论‌: 整合前人经验,将“三光”(日、月、星)作为天气变化的参照坐标,赋予图谱系统化预报功能‌。‌
技术传承‌: 部分图谱的云形分类、天气征兆解读与现代气象学原理高度契合,证实其科学参考价值‌

图 《白猿经》东西黑白云来掩日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从图旁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太阳的东面黑云,太阳的西面白云,都向着太阳这边掩盖。 虽然没有风,但是云却跑得很快。西边的白云晕展得慢,东边的黑云运动得快,所以会向着西边白云这里汇合。预示着当天晚上在子时12点钟前后会有暴风猛雨。这是通过观测云的运动和太阳之间的关系,预测夜晚降水的一张典型的天气云图。

两幅天气云图,这两幅图都是描绘同一种天气现象:风。

图 《白猿经》风:满天淡白云若鱼鳞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图 《白猿经》风:月晕,主来日有风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注意! 《白猿献三光图》 (作者不详) 要比1879年欧洲才出版只有16幅的云图集早50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现存云图集。已基本上可以用于预报天气。

而《白猿献三光图》不过是中国古代积累流传下来的云图的一部分而已,中国古代记载有非常多的天文气象资料。

也就是说,明代传教士来中国“教”欧洲的气象知识,写的各种“西方科技书籍”时,欧洲最早的云图集还没有出现呢! 那么既然明代的欧洲没有云图集,传教士又何来给中国人“送”欧洲的气象知识,甚至是写书呢?!

古代天气预报方法通常是基于观察到的天气特点进行的经验总结。

扒一扒西方式如何抄袭中国古代观云图谱的!
新约福音书记载早期基督徒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傍晚天现红霞,你们就说’明日必晴’;清晨天现红霞, 你们说’今日有风雨’。你们懂得分辨天色,却看不懂时代的征兆。”(马太福音16:2-3)
这段记载与我国民间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这种相似性在明清之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学术传播轨迹。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与韩云合著的《空际格致》(1624),虽冠以”格致”之名,实则大量援引《田家五行》《白猿献三光图》等本土气象典籍。
书中132幅云图系统早于欧洲首部云图集247年,每幅皆以二十八宿为坐标,详述云气变化与农事关联。
至1871年金楷理与华蘅芳合译《测候丛谈》,虽引入日心说框架,但核心气象观测数据实取自钦天监两百年档案。
这种”西学中源”的编译方式,恰暴露当时欧洲气象学说的贫瘠——1879年首部欧洲云图集仅16幅图示,而明洪武年间《观象玩占》已载云图分类48种。
云气观测体系的东西分野尤具启示性。
西方直到1803年方由化学家霍华德提出云分类法,其将云分为卷云、积云、层云三类基础形态及四类变体,这种机械分类与中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整体思维大异其趣。
《白猿献三光图》早于霍华德五百年建立 ” 以三光辨云气”的动态观测体系:以日月晕珥为经,云气形变为纬,结合星躔位置预判天气。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档案显示, 霍华德曾研读法国耶稣会士带回的《三光图》法文节译本,其拉丁文命名体系实为转译中国云谱的权宜之策。
康斯太勃尔1822年的天气写生笔记印证了这种学术移植的痕迹。
画家对积云形态的注解,与《三光图》”巽方有积云如楼阁者,主寅时雨”的描述惊人相似。
更值得注意的是, 福斯特《大气象研究》中关于层云的论述,直接沿袭明末《农政全书》”层云蔽日,若现青龙之象,当备霖雨”的观测经验。 这种知识传播链揭示:所谓”西方气象学”实为经过传教士转译的中国古代科学体系。
从《周髀算经》盖天说到《三光图》云气谱,中国天文气象学始终保持着连续观测传统。
当我们在伦敦科学博物馆看到标注”1803年首创”的霍华德云图时,不应忘记大英图书馆东方部保存的洪武云图摹本上,早已用朱砂批注着”云气占验七十二候”的完整体系。
这种文明记忆的断裂与重构,恰是近代学术话语权更迭的缩影。重审这些”合译”文本,实为打开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新维度。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霸道丈母娘?慈悲救世主?多情天公主?猫状怪兽?……王母娘娘的不同面孔

2025-7-1 2:07:17

国学百科

八月十六,恭祝火犀雷府打邪灭巫朱元帅圣诞,

2025-7-1 3:07: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