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首篇-《逍遥游》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庄子》首篇-《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首篇,以“逍遥游”为命题,恰好道出了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何谓逍遥游?


用原话说就是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以游无穷”的生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完全掌握宇宙的自然规律,获得精神上与物质上的绝对自由。

显然,这种超越时空、超越物我的”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生活,千百年来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梦境中。

本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 起笔写鲲鹏腾飞九万里的大美。相比之下,次写小虫小鸟的浅薄无知,点出小大之辨。接下来,从虫鸟到人,也分为几等。与鲲鹏照应,人中有仙杰,有能够”御风而行”的列子。一高一低,一扬一抑,最后逐一被”有所待”所否定,最终点明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无所依赖的生活才是逍遥自在的真正含义。


第二段: 主要写了两组对话。一借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婉言谢绝,点明”无所用”。一借肩吾向连叔转述接舆的”神人狂言”,而连叔道出神人的超越自然力、超越世俗功名的品质,从另一角度点明了世俗的功名事业不值一提。最后用两句话来画龙点睛,一说越人光头,帽子纯是无用之物;一说尧见了神人,把天下都遗忘在脑后了。


第三段: 惠子向庄子请教,庄子便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要善于用大,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在人心上,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另一个故事从相反相成的角度讲善于用大的问题,落脚到”无所可用”才能成就立身上的”无所困苦”的大用。

文章的构思新颖奇特,行文汪洋恣肆,波澜起伏,仪态万千。读者如入茂林,如入海滩,如入无际的星河,时有惊喜的发现。


《逍遥游》名句及解析: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意译】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在庄子看来,人的心灵大多狭小闭塞,无法站在更高远的境界去看问题,因此,庄子从一开始就我们营造了一个博大高远的境界,让我们打破常规,站到更高的远处去看问题。


【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译文】: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

有两个字叫做:“认知”也就是认知不在一个层次上沟通同一个事情或问题,是永远达不到相同高度,人在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情况下还自满可能就是朝生暮死的菌草和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

所以人要尊重生命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事物的根源。


 

【原文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译】 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却还是要有所依赖。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


 

【原文】: 尧让天下于许由, 曰: “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意译】 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说道:“日月都出来了,而苇烛小火还不息灭,要与日月争光,不是很难么!及时雨都下了,还要挑水灌溉,对于滋润禾苗,岂不是徒劳吗!先生您只要主天下之位,天下也就太平了,而我还空占着天下之位,自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 给您。


 

而《庄子》一书,让人久读不厌、顿开茅塞、获益非浅的,不是绝对自由的提出,而是论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一出多幕多场景的大戏,展示了庄子对大自然的独到领悟,对世俗万态的深刻洞察,对万事万物认识的卓越才智。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庄子外篇·刻意》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2025-7-2 15:50:03

国学百科

庄子《人间世》寓言:6.支离疏

2025-7-2 16:50: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