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
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庄子像老子一样善于冷眼旁观,在当时混乱的年代,别人都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命时,他却站在一旁冷静观察,思考着社会人生。
这是一篇论述养神之道的短文。”刻意”,即磨砺心志,使之行为高尚的意思。
作者认为,那些处处表现自己清高的、以教诲世人为己任的、致力于建功立业的、隐居山林而终日闲散无聊的,以及为了追求长寿而导引练气的,都有损于自然本性,只有”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恢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才是真正的养神之道。
反映了道家养生思想的精华。其中揭示的”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以及用水性喻人性的”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等有关人的身心健康的观点,至今仍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我们就本篇的核心段落加以介绍。
《刻意》全文如下
故曰,夫恬恢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恢矣。平易恬恢,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译】所以说,恬淡、寂漠、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所以说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宽容便与外界无争,因而也就心平气和了。心平气和也就恬淡愉悦了。心平气和、恬淡愉悦,那么忧患就不会入心,邪气就不会袭身,于是他的自然天性完美而精神充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译】 所以说,圣人在生存时就会随着自然变化而行动,他在死亡后就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转化。他静时与地阴同默守,动时与天阳共流动。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译】 行善是福的先声,所以不求福报也不行善;作恶是祸的根源,所以不受祸害也不作恶。凡事有所感动而后才去应和,有所迫近而后才去行动,万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弃智巧伪诈,一切顺应自然的常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不思虑,不豫谋。
【译】 所以没有天灾,没有事务的牵累,不会遭到别人的非议,不会受到鬼神的谴责。不须思虑,不必预谋。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恢,乃合天德 故曰。
【译】 光照天下而不炫耀,坚守信用而不固守约定。他入睡不做梦,醒时无忧愁。他把生存视为浮云,把死亡视为休息。心神纯粹,不夹杂念;精神充沛,终不疲倦。虚无恬淡,契合自然的本性。
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译】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它是自然本性的扭曲;喜爱和愤怒,它是自然本性的失衡;偏好和厌恶,它是自然本性的缺失。所以内心没有忧虑和欢乐,乃是自然本性的极致;专守大道而不随外物变化,乃是清静的极致;顺应群生而无所抵触,乃是虚寂的极致;不与身外之物交往,乃是恬淡的极致;混同万物而无所违逆,乃是纯粹德性的极致。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译】 所以说,形体过分劳累而得不到休息就会疲困,精力过分消耗而不止就会疲劳,过分疲劳就会枯竭。水的本性是,不混杂就清澈,不搅动就平静;倘若闭塞而不流动,也不能澄清,这就是自然本性的体现。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恢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译】 所以说,纯粹素朴而不混杂邪念,清静专一而不改变心志,恬淡无为,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而行动,这就是养神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