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损卦卦辞说:“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意即:“损卦。有诚信,最为吉祥,没有灾难。
可以正固。适宜有所前往。要使用什么?二簋就可以用来献祭。”除了卦辞中出现了“元吉”,同样在第五爻(六五)也出现了“元吉”:“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关于损卦,孔子有个学生,名字正好叫作“损”,就是有名的闵损,即闵子骞。
闵子骞以孝顺闻名,在孔子学生当中,德行排名第二,仅次于颜渊。他从小母亲过世,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
有一次,冬天的时候,父亲叫他拉车,他拉不动,父亲于是用皮鞭抽打他,结果把棉袍都打破了,才发现棉袍里面是稻草。父亲当然很生气,认为妻子怎么可以虐待孩子,非要把她休掉不可。
闵子骞当时就说:千万不要这么做,“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一个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真的很令人感动。他了解自己的处境,也了解家里面需要父亲、母亲,所以宁愿自己吃亏受委屈。
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太聪明,事实上他是了解到各种情况。难道闵子骞小时候就懂得《易经》吗?
当然不懂。但是很多时候,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做事,在思考如何与人建立关系时,就能想得透彻。
“损”这个字,老子和孔子都说过,跟它相对的是“益”。就像做生意都要看“损益表”,检视哪一方面花了钱、哪一方面赚了钱。
孔子提到“损”,是描述客观的现象。他说:商朝从夏朝接过礼,就进行“损益”,去掉一些、增加一些;周朝把商朝的礼接过去,也是去掉一些、增加一些。
可见,礼的改变,也是损益,减少一些、增加一些。就好比今天的婚丧喜庆仪式跟古时候不一样,是慢慢改变而来的。
孔子的“损益”二字,等于是我们平常讲的增加、减少而已。
老子讲话就更有趣了,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四十八章》)若要追求学问,就要每天增加一点,因为天天读书,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若要追求“道”,就要每天减少。
“道”代表整体,你在整体里面,增加越多人类的思想,与整体恐怕会越隔阂,距离越远。因为增加了许多个人的想法,即所谓的知识,反而会看不见最后的真实。
老子说,要追求“道”、追求真实,就要减少许多人为的想法、意见、观念及欲望。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减到最后,什么都不要做。随后他又加了一句:“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没做,就等于什么都做好了。
当想做某件事,就会开始设计,人的设计一定有其后遗症。即使是好事,也都有代价,就像我们现在发展经济,环境就受到了压力。可见,老子提到的“益”跟“损”,跟孔子的不完全一样。
讲“自求多福”,怎么会提到损卦呢?“损卦”最基本的观念是“损己利人”,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损人利己”正好相反,这才是损卦的用意。而损卦之所以是“元吉”,上上大吉,也正因为它讲的是损己利人。
而且,从卦象来看,从下往上为初九、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是“山泽损”,上面是山(艮),底下是泽(兑)。
我们到任何地方参观风景, 真正好看的山是沼泽中的倒影 。一般来说,比较大的沼泽就是湖,“湖光山色”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美景。
再者,沼泽在底下,对山上的植物、动物,甚至矿物,都有滋润作用。可见,沼泽是帮助山的。沼泽本身是平的,山是高耸的,等于底下的沼泽帮助上面的山。也可以换个角度,下卦是我,上卦代表别人,我损己利人,不要求什么。
山泽
损卦卦象

这是损卦的基本卦象,我们看每一个卦时,会先看卦象。卦象往往配合了所谓互动关系所形成的自然现象,由此可以开始联想, 为什么“山泽损”的损是好的——因为损己利人。
损卦需要几项条件,第一,要诚信。要真诚、有信用,愿意去做,不是勉强,也不是为了别的动机或目的。
第二,要有奉献的心。有奉献的心,就不用为自己担心,因为你愿意做损己利人的事。当一个人损己利人,自然会到处受到欢迎。
有时候在一个单位里面,有一个人甘于牺牲奉献,任何劳累、辛苦的事,他都愿意做,毫不计较,时间久了之后,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很好相处、很愿意帮忙。
现代社会是一个用服务代替领导的时代,愿意损己利人,当然会普遍受到欢迎了。这也完全符合老子的观点,也就是领导别人时,要站在别人后面,不要站在别人面前给人压力; 说话时要谦卑,让别人感觉受到尊重 。
我们且看损卦的《大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损卦有什么样的教训呢?“惩忿窒欲”,意思是说要能够压制自己的愤怒,谨慎戒惕自己的欲望。毕竟人的欲望很复杂,愤怒的时候力量最大,因为生气、愤怒会使人失去理性。
人跟人相处,有时会觉得不公平、不合理,这时自然就觉得自己生气是有道理的。生气是一种情绪,会带动力量,所以当人愤怒的时候,力量特别大。
因此, 修炼的时候就要从愤怒着手 ,生气时要设法压制、消解;有欲望时就要让它窒息,不再发展。欲望得到发展,一定是倒过来——损人利己。因为欲望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很自然的。
有人问: 为什么要违背人性自然的欲望,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 这句话太可怕了,没有什么道理。人不自私,还不是一样活得愉快、活得很好,而且受人欢迎。
一般来说,跟别人相处,要考虑到对方的需求,对方得到快乐,我们自然就得到快乐。就好比孩子孝顺父母,让父母快乐,孩子就是第一个受益者。当然,孝顺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利,而是要设法让父母开心,父母开心,自然就会对孩子好。
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先付出,看起来会有点冒险、吃亏,事实上,恐怕最后自己得到更多。
而且付出越多,越觉得自己内在充实,因为你会感觉到人与人心意相通。物质只是有形可见、可以计算的东西,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但是心灵是感觉得到的,
自己知足常乐,对外在事物没有特别的执着,就是件很快乐的事 。谈到“利己”与“利他”,西方有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很多美国学者根据研究之后,觉得人还是会为自己着想。例如,等飞机时,有人心里会想“别人的飞机都来吧,我的飞机不来没关系”吗?没有这种人,每个人等飞机时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飞机能够准时起飞,别人的就管不着了。因此,美国有位教授一直教导学生:“我们就是替自己考虑,讲求利己。”
结果有一天,这位教授上街的时候,后面跟着一个学生,但他并不知道。他听到旁边的乞丐大声喊:“可怜我吧,给我点钱吧。”便真的给了他钱。这时,学生立刻跑上去说:“老师,你不是教我们要利己,不要利他吗?你为什么还要给那个乞丐钱呢?”
教授回答:“我还是在利己,因为他叫的声音太难听了,我听了很难过。为了使我自己不难过,我只有让他闭嘴;为了让他闭嘴,才给他钱。”换句话说,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两者并不互相妨碍,与损己利人其实是殊途同归。
这是我们第一个介绍的“损卦”,损己利人,以下来帮助上,等于是“山泽损”的“泽”帮助“山”。总的来说,损卦是损下益上,下为内,为己;上为外,为别人。
能做到损己利人,表示“有孚”(赢得信赖),然后就“元吉,无咎”,并且“可贞”。以诚信与人交往,以己之能来帮助别人,所以“利有攸往”。
来源: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