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遗篇《金人铭》、《巾几铭》翻译解读 国学百科 7月6日 编辑 国学之家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但黄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智慧让他成了黄帝?今天,分享黄帝的 《金人铭》 。因为,这篇文章与《道德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人甚至认为没有《金人铭》就没有《道德经》。我虽然不这么认为,但我也觉得,老子肯定从《金人铭》中汲取了营养,《金人铭》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智慧源头之一。 据说,黄帝当年写过六篇文章,统称为《黄帝铭》。“铭”是铭记、铭刻,以“铭”为题,就是为了提醒后人,一定要记住文章中所讲的内容。可惜的是,这些文章大部分都遗失了,留下的只有《金人铭》,因为它是刻在金人背后的,可见黄帝对它的重视。金人作为文物被保存了下来,《金人铭》也便流传了下来,《太公金匮》《孔子家语》和《说苑》等书中都有记载。 《黄帝铭》六篇。佚。仅存《金人铭》、《巾几铭》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古人是很慎重发表言论的。警惕啊!警惕啊! 无多言,多言多败; 不要多讲话,多讲话多败事;(不要多说话,说得越多失败越多。从黄帝的时候起就有这种说法,人性这个东西真是有意思。我们现在常说的“言多必失”,也许就出自这篇文章) 无多事,多事多患。 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祸患。(生命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我们每次多事,都必然招来无穷的麻烦。所以,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其他的时候尽量低调,尽量不张扬。这是老子和黄帝告诉我们的。“无多事”就是安分守己,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要管本分之外的事情,因为“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身处安乐之中一定要防备无善行造成的灾祸所带来的悔恨。(快乐安稳的时候更要警惕,不该做的不要做,学会杜绝一些日后会让你后悔的事。)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要说哪里会有什么损伤,它的祸害会不断地滋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不要说哪里会有什么危害,它的危害将会越来越大;(在古代中国,很多人甚至会因为话语间得罪了小人,就招来满门抄斩的灭族之祸。比如晁错,他是汉景帝的老师,汉景帝很信任他,他力谏汉景帝削藩,汉景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触怒了诸侯王,给了诸侯王造反的借口。本来这也不至于让晁错被汉景帝腰斩,但晁错偏偏想借诸侯造反的时机收拾政敌袁盎,还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下属,结果有人给袁盎通风报信,袁盎就先下手为强,怂恿汉景帝杀掉晁错,以便兵不血刃地平定战乱,而汉景帝竟然也听了。于是晁错就被腰斩了。 但诸侯王并没有因为晁错的被杀而收兵,这说明晁错削藩的建议没有错,诸侯王确实有造反之心。所以,晁错的被杀不是因为他给国家带来了灾难,而是因为他多管闲事和多说话。在他被杀的十几天前,他的父亲就专门来找他谈话,叫他再也不要去得罪那些诸侯王了,否则,刘家的江山是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搞不好还会被灭族的,但他就是不听。他的父亲不想看到他出事,更不想看到整个家族都被他连累,于是一回家就服毒自杀了。晁错之所以这么坚决,完全是为了辅佐汉景帝,但汉景帝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不爱江山,就把他杀了。虽然作为帝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让人非常遗憾。后来,汉景帝还变相弄死了平定七国之乱的老将周亚夫,所以,虽然汉景帝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他的心中有一种非常残酷阴冷的东西。不过,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他自己,也跟当时的那种文化有关系。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为了铲除潜在的威胁,几乎所有统治者都会这样。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都非常可怕,它会放大人性中自私自利的部分,让人性变得扭曲。很多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之后,都招来了不吉祥的后果。这就是“勿谓何伤”,不要觉得你不会受到伤害,“其祸将长”,其实祸患已经形成了。所以,既不要多说话,也不要多管闲事。 另一个启示就是不要招惹小人,如果你得罪了小人,他开始找你麻烦,你就会永远不得安稳。我们不说别的,有时候说话不注意,或者行为上过火了一些,甚至只是因为笑了一下,小人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语言很重要。 郭子仪在这方面就很注意。他平定安史之乱后找了很多年轻女人,整天跟这些年轻女人一起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但有一天,一个叫卢杞的人来见他,他马上叫所有女人都回避。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卢杞是个小人,非常聪明也容易记仇,而且他长得很丑,女人们见到他肯定会笑,不管哪个女孩子一笑,他就会把仇记在我的身上,将来就会给我招致灭门之祸。郭子仪说的对不对?对。他对卢杞的心理把握得很准,卢杞确实是这样的人。郑詹经常趁他睡觉去见另一个宰相张镒,他就设计把郑詹杀了。很多跟他不和,或者不喜欢他、跟他政见不同的大臣都被他收拾了,包括个性刚直的颜真卿,有些大臣甚至被他灭族。但郭子仪和他的家族却非常安全,因为他一直很小心。 所以,郭子仪很有智慧。实际上,他的花天酒地也是因为有智慧,他不是真的好色。他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声望很高,如果这时候他做道德楷模,皇帝就会怀疑他,担心他跟自己抢风头。于是他就花天酒地,整天搂着漂亮姑娘卿卿我我,皇帝一看他沉迷于酒色,没有大志,就不会害他。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不过,即使到了和平年代,我们还是要少说话,尽量低调,亲人之间也不要多说话。如果对亲人说了不该说的话,照样会招致祸害。 黄帝对人性的把握非常准确,真是了不起。不过,西方人也许会觉得中国人很奇怪,为什么一直让人少说话,他们西方人不是这样,他们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展示自己,因为西方社会不会迫害张扬的人——其实说不定。西方社会照样把耶稣送上了十字架,把苏格拉底判了死刑,把布鲁诺烧死了。因此,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只要有人类,就是这样,就要遵循黄帝和老子总结出的这些规律,因为人性是不分民族、血统和地域的。)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家语》无此二句) 不要说哪里会有什么残害,它的祸患已经慢慢形成。(许多时候,人的祸患都是言语招来的。好几年前,你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刺激了某个小人,当时的不愉快就会一直埋在他的心里,他会永远盯着你,看你什么时候出错,一旦你出错了,被他抓住了把柄,他就会趁机报复你,让你万劫不复。所有大的祸患,都源于小人。因为得罪小人太容易了,就是几句话的事。你不可能夺他的财产,但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刺伤他的心。如果你伤害的人是君子,他就算多么疼痛也不会加害你,而且不会永远记住你对他的伤害,但小人不是这样,小人放不下,也过不去,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古人提醒我们,要“敬小人如敬父母”。)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家语》作“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不要说没有人会听到,上天会在暗中窥视人类。(中国有一句老话是“举头三尺有神明”,跟“天妖伺人”的意思非常相近。老祖宗认为,就算你只是在自言自语,也不要觉得别人听不见。永远记住,人在做,天在看。你看不见的存在永远在身旁监督着你。书上有很多这种故事,我也有很多类似的经验。所以,不但不能说别人的坏话,连自言自语也要小心。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慎独。儒家要求我们在没人的时候也要恭敬、自律,就像有人在监督你一样,要常保一颗恭敬之心。类似于儒家所说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儒家的基本功课。)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小小的火苗不及时扑灭,不久熊熊的大火就将会象决口的黄河一样。(最初的一点贪心如果不及时扑灭,还在它的诱惑下做出了不好的行为,这点恶行就会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形成罪恶的大火,吞噬你的人生。过去有很多气功师死于非命,就是因为他们夸下海口,说三道四,介入不该介入的纠纷,说话不小心,还展示自己的神通,各种原因结合在一起,招致诸多的嫉妒和不吉祥,最后他们的人生——甚至生命——就整个摧毁了。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一点点负面的小火苗,不要觉得随口说一句话也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有些人就是因为太随便,不懂得藏,才会招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有时,你一辈子只张扬那么一次,也会给人生种下致命的恶因。)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细小的溪流没有阻塞,最终将汇成江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一个小小的蚁穴就能毁掉千里长的大坝,何况流水呢?蚁穴也好,细流也好,代表了什么?还是代表说话。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基本上做不了什么坏事,因为有法律的约束。很多人有的不是明显的恶行,而是不好的念头,只要不用语言把它表露出来,就没关系,没人在乎你的念头,也没人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就连释迦牟尼,成道前也一定有坏念头,否则他是不会修道的。所以,念头只要不说出口,不让它变成事实和行为,就不要紧。你一旦说出口就不一样了。)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微小的东西如能连续增加,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张大网。(说话太多,滔滔不绝,语言就会像渔网那样罩住你。最后,为了消除这些语言带来的祸患,你又要说更多的话,越说越多,越说越乱,你闯的祸可能就会越多。尤其是谎言,如果你说了一次谎,为了圆谎,你可能会不断地说谎,最后越说越乱,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自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言多必失。小时候,妈妈就叫我不要多说话,她说:“少说话威信高,多说话惹人骂。”沉默是金。很多时候,无论你多么善辩,都不如不辩。佛陀也说过,“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细小的恶苗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用斧头来清除。(这个“小树苗”也可以理解为说话引起的祸患,从一开始就要把言语的祸患消除。其实,老祖宗很早就说过“口不臧否人物”——这是《晋书·阮籍传》中对阮籍的表述。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从来不非议别人。当时,司马昭刚刚取代了曹魏政权,很多人对他都非常不满,老是对他明讥暗讽,结果一个个都被司马昭收拾了。最典型的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他无论言谈还是行为,都不对新政权妥协,最后就被杀头了。阮籍跟嵇康不一样,他虽然行为怪异,但嘴巴很牢,从不胡乱说话,哪怕喝醉了酒,也有很强的控制力。当时,他在文士中的影响很大,司马昭想跟他联姻,拉拢人心,但他既不同意也不拒绝,只管每天大醉,让媒人搭不上话,最后司马昭就只能不了了之。这也是“非暴力不合作”——我不跟你对抗,但我也不跟你合作,我连话都不说,这样你就抓不住我的把柄,拿我没办法。 后来,我们看了他写的那些优美的咏怀诗,才发现他的内心很苦闷,但不管怎么苦闷,他都不说,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名节。我所说的不说,就是不评论别人——如果你即使说了想说的话,也改变不了什么,只会给自己招致祸患,就不要去评论。因为,不仅批评会招人怨恨,赞美也会得罪人。就像我前面说过的,你赞美一个人,就会得罪所有你没有赞美的人。所以,少说话,包括赞美。)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家语》作“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不能在言行上加以谨慎检点,这是祸患的根。(倘能在言行上加以谨慎检点,这才是培植幸福的根基。)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曰”《家语》作“口”,当从之) 到处乱讲话,那简直就象走到灾祸的门口,而不自知。 (大家一定要明白,话一旦说出口,就不是你自己的想法了,它会影响别人,甚至影响社会。如果你的话是负面的,而且你的影响力很大,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所以,有些话不在于你说的对不对,而在于它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文章也是一样。所以,政治家一般会特别注重自己的语言,不多说,不该说的尤其不要说。)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凶暴、强横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争强好胜的人最终将碰到敌手。 (这个观点几乎和老子的观点是一样的,而《金人铭》的年代比老子更早,所以,老子的一些观点要么来自《金人铭》,要么来自更早的人类智慧。)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家语》作“盗憎主人,民怨其上”) 包藏盗心的歹人无不嫉妒拥有财富的主人,人民有怨恨往往归咎于君上。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古代贤明的君主,知道普天之下谁都不愿别人处在自己上边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也是这个原因。一旦你比周围的所有人都强大那么所有人都会不舒服,觉得你凭什么比我强?最后,谁都想灭了你。人性就是这样。) 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所以能礼贤下士,屈己而尊人,最终得到人们的爱戴和仰慕。 (黄帝能洞察这一切心理,确实太厉害了——君王自称“孤”“寡”,也是这个原因,他谦虚一点,大臣们才会喜欢他,才愿意辅佐他,因为大臣也是人,面对君王时,同样会有人的心理,也同样会犯人的毛病。)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常常保持柔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面的人,就没有人能超越你了。 (最低调、最守弱、最和气、最不起眼的人,往往最能做事,因为大家都不嫉妒她。你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点)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趋”《家语》作“取”) 人常争名逐利,我独守此此道。 (这是黄帝的看法。黄帝的成功就在于这一点,他绝不是偶然得到成功的。他的德行很好。直到今天,我们还会称呼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因为大家都敬佩黄帝,为自己有一个这样的老祖宗而感到自豪。)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前句《家语》作“人皆惑之”,“从”作“徙”) 人们都沉迷于迷雾,我却独自坚信不移。 (众人都怀疑我的做法,怀疑这样不对,但我守住我的,不听他们的。你们认为我不好,我就不好;你们认为我不对,我就不对;你们认为我糊涂,我就糊涂。虽然不跟你们对抗,但我也不会被你们干扰,我会一直守住自己该守候的。)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后句《家语》作“不示人技”) 智慧深藏内心不显露炫耀,不与人争高下。 (我的智慧自己知道,但不会让你知道。这就是“君子藏器于身”。君子要把自己的特长也罢,绝技也罢,过人之处也罢,都深深地藏在自己心中,等到合适的时机才用它们,没有合适的时机就不用。永远不跟人比试,永远不跟人较劲,而且是内心深处不跟人比较。)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 我虽处在尊贵的高位,人们也都不能伤害我。 (因为不和人比较,把自己的优势隐藏起来,虽然自己内心高贵又有智慧,但别人不知道。因此,大家都觉得很舒服,也不会有人嫉妒你和迫害你。)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江河山谷,能以宽大的胸怀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处在低下的地位。 (长江大河能容纳百川,能容纳种种水流,是因为它低下——黄帝讲的一切都很像谋略,很像是一种对付别人的手段和技巧,其实不是,它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真实状态,也就是个人修养、君子德行,而不是掩饰自己的策略。所以,它是本体智慧的妙用,而不是技术。黄帝强调的也是道体,而不是一些世俗的东西。这一句将这个特点体现得特别明显。)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悠远,无亲无私,人们的所有无不来自它的恩赐。 (天道、大自然是不会亲近谁的,但它会将美好的东西都给予善人。所谓善人,就是达到上面那些标准,不与人争、低调、谦卑、少言的人。所以,天道是公正的。) 戒之哉!戒之哉! 一定要时刻警惕!一定要时刻警惕! (这句话特别感人,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苦口婆心的老者形象。这个老者已经行将就木了,但他还有很多东西想留给后人,希望别人能幸福顺利,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灾难。他告诉我们,无论内心多么强大,多么坚韧,都要学会和光同尘,藏器于身,不要卖弄,也不要对抗,将所有精力用于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这就是黄帝和老子给我们的启发。) 《孔子家语》中专门记录了《金人铭》,说明孔子很重视这篇文章,甚至把它作为一种家传文化来教育子女和弟子,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黄帝把这么好的东西刻在金人背后,希望它能留下来,能让后人看到,这份心意让人觉得非常温馨,但也让人感慨和遗憾。因为,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单纯地求知。幸好其中有一个老子,幸好老子留下了《道德经》,这或许也可以算是《金人铭》的另一种传承。 《 巾几铭 》 “巾”是远古的官员制服。“几”是机的本字,机关的意思。 《巾几铭》云:“毋翕弱,毋俷惪,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惪,毋犯非义。” 不要欺凌弱小,不要败坏道德,不要违背承诺,不要轻视礼节,不要谋求不道德的事,不要触犯不义的事。 《巾几铭》云:“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心,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 没有取不足以补有余般挖掘沟壑中的土来运往山顶的道理,没有放弃根本的原则而去重视细枝末节的道理。当自己的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就一定要统一思想,来一次大扫除,对于顽固的反动势力,该杀的必杀,该砍的必砍。如果在自己的势力最强大的时候不进行这种大扫除,就叫做错过了天时。 操刀不割,是谓失利;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 如果该杀的不杀,就叫做失去了有利的机会。如果该砍的不砍,就会养虎为患。涓涓的细流如果不阻塞住,将会形成江河之势。星星的小火如果不扑灭,形成了熊熊大火时,能有什么办法?杂树初生时如果不去除,就只能费力地使用斧子来砍伐了。 《 巾几铭 》 考证 ①东汉李尤《几铭叙》称:“昔黄帝轩辕仁智,恐事之有阙,作几之法。” ②《帝王世纪》 黄帝《巾几铭》曰: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黄帝作舆几之箴以警晏安,作金几之铭以戒逸欲。 ③北宋前期成书的《云笈七签》 帝作巾几之法以著经,黄帝书中通理,黄帝史谓之坟,坟、大也。孔安国曰:遭秦焚之,不可闻也。 ④南宋罗泌。 故作巾几之铭曰:毋弇弱,毋俷德,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德,毋犯非义。 又著瑞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乃命史甲作戒,盘盂笾豆奁镜剑履舆席巾杖户牖弓矛,一著铭诗,以弥缝其阙。凡二十六,昔周公诵之于成王,并见《大戴礼》。蔡邕《铭论》云:黄帝有巾几之铭,孔甲有盘盂之戒。《汉志》有孔甲《盘盂》三十六,《太平御览》以为夏孔甲,非。 ⑤《左传·定公四年》: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未至而卒。晋赵简子为之临,甚哀,曰:“黄父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史记·三王世家》: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废备。 免责 声明: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从《山海经》品读道教元素 《救荒本草》是什么书,什么朝代的人撰写的?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在哪? 赖布衣是谁?赖布衣生平的故事及作品有哪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