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外篇 缮性 》-2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庄子 外篇 缮性 》-2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故曰,正已而已矣- 缮性

这些小的见识损害了德性纯和的完善,小的行为损伤了大道自然无为的修养。

缮性 -2 第二段指出”逮德下衰”,一代不如一代,批评当世”文灭质”、”博溺心”等不良现象。

原文如下:

所以说,只要端正自己就够了。

逮【及】 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 不一【不能保持人性的自然统一】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 流【风气】 ,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译】等到德性不断衰落,到了燧人、伏羲时便开始治理天下,这时只能顺从民心而不能保持自然纯一的人性了。德性又往下衰落,到神农、黄帝开始治理天下,这时只能安定天下却不能顺从民心。

德性又往下衰落,到唐尧、虞舜开始治理天下时,大兴教化之风,浇薄了淳厚之德,耗散了浑朴之性,脱离自然之道去求善,危害德性的完满而行事,然后舍弃纯一的天性而顺从世俗的人心。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译】彼此互相窥测对方的用心,这时用智慧已经不足以安定天下了,然后便用世俗的礼文和渊博的知识作为统治的辅助。世俗的礼文会泯灭人们自然的素质,世俗的博识会淹溺人们纯真的心灵,而后百姓将会迷惑混乱,无法再恢复他们自然纯朴的性情。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

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译】由此看来,是世俗世风破坏了自然之道,而虚假之道又败坏了世俗世风,于是世风与伪道相互破坏殆尽。

世风破坏了自然之道,那么有道之人怎能在世间兴起呢?伪道败坏了世俗世风,那么世间又怎能恢复真正的纯真之道呢?

伪道无法让世风恢复纯真之性,世风无法让自然之道兴起,就是圣人不去山林中归隐,而他的德性已被世风蒙蔽了。这德性的隐没,并非圣人自己主动的归隐。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译】古时所谓的隐士,并非是躲藏起来不去见人,并非是闭口不言而不发表意见,也不是潜藏自己的智慧不发挥,而是时运乖谬背道啊。

当时逢有道之世,自然之道大行于天下,就恬淡自然,不见有为之迹;当时遭无道,德化不行而困厄天下,就深藏自然本性,保持极为宁静的心态,以待时运的到来。这就是保全自身的方法。

古之行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已而已矣。

【译】 古时保全自身的人,不用善辩来装饰智慧,不用智慧来困厄天下人,不以智慧来困惑自己的德性,端正地独立于无为之境,返归自然的本性,除此我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大道原本就不是仁义礼乐之类的小的行为,德性原本就不是是非善恶之类的小的见识。

这些小的见识损害了德性纯和的完善,小的行为损伤了大道自然无为的修养。

所以说,只要端正自己就够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风水学——注译杨均松《造宅碎金赋》,神煞系统

2025-7-9 10:46:47

国学百科

劫财在月柱上代表什么意思

2025-7-9 10:57: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