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3.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人间世》3.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

《人间世》是《庄子》内七篇第四篇,中心思想是讨论处世之道,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共由三个寓言故事组成:
这里讲的是 第三个寓言故事是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贤大夫蘧伯玉的讨教。 庄子在讲述处世中“处人”的时候,借蘧伯玉之口,揭露了统治阶级“其德天杀”的残暴本性,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但是,他又感到与社会对抗,就如同螳臂挡车一样,将会自招毁灭。因此,他提出“戒之”“慎之”“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的处世方法,也就是既不为虎作伥,也不外露内心的善意,一切任统治者为所欲为,这样,方能保全自己。实际上,这种消极处世的方法仅仅是一种幻想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通的。
第三个故事中:颜阖要去给卫灵公的太子当老师,先找到卫国的贤臣蘧伯玉请教怎样才能当好一名老师,特别是面对一些难以教化之人时到底应该怎么办。
颜阖问道,假设有那样的一个人,“ 其德天杀 ”,对于何为“天杀”,陆长庚曰:“ 天薄其赋,使之无德 ”。解释为天生刻薄,德行不足。 与其交往过程中,如果不以规范去匡正他的行为,则会危害到国家。 如果严格去匡正其行为,恐怕又会危及我自身的安全。 这个人的才智足以发现别人的错误,但又不足以发 现过错产生的真正原因。 对这样的人,我该奈之如何呢?
“ 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 ”: 揭示了一个人的人生或职场中的普遍错误现象,出现问题、产生错误,很多人都能发现 , 批评 , 追责,但是却往往没有人更深一步的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做才能避免问题再次出现。就事论事不彻底地去找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结果只能是不断的出现错误,不断的整改错误。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

蘧伯玉首先肯定了颜阖了问题,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妙啊!你这样态度是对的,一定要警惕,一定要慎重。首先要确保自身方正,表面上不妨迁就顺应他,内心却要引导规劝他。即便如此,此二者依然存有隐患,迁就顺应他不能真正随波逐流,引导规劝他不能表露无遗。如果表面的迁就顺应变成真正的同流合污,就会与其一样招致堕落毁灭,崩溃失败。内心的引导过于显露于外,往往会被人认为是来求取名声,蛊惑人心,为害社会。

为什么会说为了名声的人“为妖为孽”呢?妖和孽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不就用自己的伪装博取人们的好感吗?最终的结果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祸害他人。所以我将“为妖为孽”理解为其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蛊惑人心,危害社会。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他像婴孩一样天真幼稚,你也姑且像个孩子一样。他与你亲密无间,你也同样与他不分彼此。他放荡不羁,你也同样无拘无束。总之,猫毛顺着抹,引他走正路,而不要触犯他。最终达到改变他的目标,使之一步步走向完美。

这段话,庄子提出了如何有效的改变他人固有思想的一种方法,其实有点现代心理学共情或同理心的感觉,也许只有这样站在别人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情感、思维,也许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你的想法和引导。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你不了解那螳螂吗?(见有车来)它会奋力举起自己的臂膀去阻挡巨大的车轮,根本不知道自已有没有那个能力。自认为自己有那个能力。警惕呀,谨慎呀!经常自吹自擂,反而会引起对方的抵触情绪,那就危险了。

这就是汉语成语螳臂当车的出处。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必然失败。这是以螳螂比喻在太子面前不可自视过高,老是自夸的人,无形中就会冒犯太子,给自己招来祸患,不自量力,近似于螳螂。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你没见过饲养老虎的人吗?他们从来不敢用活物投喂老虎,是怕老虎在扑杀活物的时候被激发出暴烈的天性。他们也从来不用整个的食物投喂老虎,则是因为怕虎撕咬整个动物的时候恢复残酷的本能。控制好供应食物的时间,适应老虎的饥饱需求,摸透考虑的心性。虎与人不同类,但是它一样会讨好喂养自己的人,就是因为喂养它的人能顺应的习性。老虎之所以会出现扑杀人的情况,则是因为忤逆了它的习性。

蘧伯玉又以养虎为例,告诉颜阖伴君如伴虎。必须搞清楚对方的习性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君主,即使是我们这些平常人,一样有这样的心理,喜欢别人顺着自己的心意说话、做事,遇到不如意时则会产生怨恨之心,正如孔子所说的“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这不正是提高自身修养想要改变的吗?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有爱马入迷之人,在马的臀部悬挂一个竹编的筐,用来接马的大便。在马的胯下悬挂一个大蚌壳,来盛接马尿。可以说把马伺候的无微不至。恰好一只牛虻叮咬在马背上,爱马者就不时的轰打这些牛虻蚊蝇,不成想这一轰打,马受惊了,咬断勒口,挣断了辔头,弄坏胸络。此爱马者虽然有爱马之心,但马并没有感受到他的爱心,反而失其所爱。即如此,怎能不慎重呢?”

蘧伯玉又以爱马者为例,告诉颜阖,即使你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和爱心,但是也要在对方能感受到的前提下才有用。否则你怎么知道你的所作在对方看来就是关爱呢,也许对方并不这样认为,反而认为你这是对他人身自由的干涉。对他人的爱和喜欢,一定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一下,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人间世》 三 全文如下:

颜阖【 鲁国的贤人 】将傅卫灵公 大子 【 太子 】 ,而问于蘧 qú 伯玉曰 :“有人于此,其德天杀 。与之为无方 ,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 ,而不知其所以过 。若然者,吾奈之何?”

【翻译】

颜阖奉命去做卫灵公子的师傅,他去请教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现在有一个人,天性残酷。如果任其自然,就会危害国家;如用法度约束,就会危及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但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碰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 ,心莫若和 。虽然,之二者有患 。就不欲入 ,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 翻译】

蘧伯玉说:“问得很好,要谨慎从事,首先要站稳脚跟。外表不如表现亲近的样子,内心却要存着诱导的思想,即使这样,这两种方法仍有隐患。亲近他但不要太密切,诱导他不受心意显露。外表亲近到关系密切,就要颠败毁灭,内心诱导太显露,将被认为是沽名钓誉,就会招致灾祸。他如果像天真的孩子那样烂漫,你就姑且任他像个孩子那样烂漫;他如果没有界限,那么你就姑且随他那样不分界限。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无拘无束。慢慢地引导,就可以使他达到免于错误地步。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翻译】

“你没有听说过那螳螂吗?它奋起手臂去阻挡车轮,不知道自己根本不能做到这一点,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最得意的力量。要警惕啊!小心啊!多次地夸耀自己最得意的东西会触犯王子,这就和螳螂差不多了。你不知道那养虎之人吗?不敢拿活的动物给老虎吃,因为这样做会激起它的凶残。注意顺应它饥饱的状态,疏导它凶残的本性。老虎虽不同于人类,却顺从喂养它的人,这是因为顺应了它的天性。而被老虎咬死的人,是因为违背了天性。”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 盛溺。适有 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 翻译】

“那些爱马的人,用精美的筐子去盛装马粪,用大蛤蜊的壳去盛装尿液,正巧遇到蚊虻叮咬马,就不是时候地拍打它。那马就会咬断口勒,撞毁笼头,磨碎肚带。好意却适得其反,难道行事适得其反不应该谨慎吗!”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新年旺运法!

2025-7-25 23:11:57

国学百科

父母存在的意义与孔子家训

2025-7-25 23:32: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