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最苍凉的人生三次听雨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宋词里最苍凉的人生三次听雨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宋代〕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地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着力渲染的只是“ 不识愁滋味 ”的青春风华。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 永恒而短暂的 
第二幅画面: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 ,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 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 
这一个 “断 ”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
“ 客舟 ”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 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壮年之后,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 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第三幅画面: 而今听雨僧庐下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一览无余。

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 悲欢离合总无情 ”,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 无限感伤,不尽悲慨。

“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 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这首词 以作者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 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意境


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

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 :不识愁滋味; 中年时 :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 老年时 :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人籁,地籁,天籁-《庄子·齐物论》

2025-7-25 23:52:28

国学百科

李商隐一首诗写尽七件伤心事

2025-7-26 0:12:0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