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鸭绿江正源和长白山地区争议分水岭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一、穆克登查得的鸭绿江二源
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派乌喇总管穆克登到长白山定界,是为了制作《皇舆全览图》(以下简称舆图),反过来舆图的中朝边界部分(鸭绿江、图们江及长白山),反映了穆克登定界的结果。《皇舆全览图》中的《朝鲜图》,是穆克登在定界的第二年(1713年)以副使的身份前往朝鲜,得到朝鲜王宫收藏的“朝鲜全图”以后,以该图为底图,参考他两次(1711、1712年)实地考察的结果而绘制的。
参见舆图的《朝鲜图》(图1),会发现在长白山天池南边有两个鸭绿江源,一个是东源,另一个是西源。东源从长白山东南麓发源,西源从长白山南麓发源,二源均向南流,汇合后继续向南流,到了朝鲜惠山(舆图标为“谢山城”)开始向西流,这与今天鸭绿江源的流向基本相同。
通过舆图《朝鲜图》还会发现,在鸭、图二江中间是一道分水岭,呈南北向,由一系列山脉构成,包括长白山、小白山、诺罗东山(鲁隐东山)等。其两侧,有鸭、图二江支流向两边分流,两两相对,大概有5对。其中最北边靠近长白山天池的是鸭、图二江源头,东边的图们江源,标有“土门江色禽”字样,色禽的满语意思是“江源”。当我们通过舆图(图1)考察这个大分水岭时,不得不指出后世中朝两国的边界争议,基本围绕这个大分水岭及两边的河流展开。
历史上的鸭绿江正源和长白山地区争议分水岭
图1:康熙《皇舆全览图》《朝鲜图》的部分图(1943年福克司影印本)
在韩国古地图中,最直观反映穆克登定界结果的,当属首尔大学奎章阁收藏的《舆地图》中的《白山图》(图2)。该图的题记标有:“康熙五十一年我肃宗三十八年,穆胡克登定界时所模,朴权定界使”,表明这幅地图与穆克登定界有很深的关系,应为穆克登定界时清朝画员绘制的山图的模本。尤其图上标示的登山路线和沿途地名,与金指南的《北征录》能够一一对应。据《北征录》记载,当时清朝画员绘制了两幅山图,一幅进献给康熙帝,另一幅转交给朝鲜国王。但是中方的山图包括穆克登的奏文,都因内阁大库失火而荡然无存,只有这幅奎章阁地图保存下来,为研究穆克登定界提供了宝贵资料。
历史上的鸭绿江正源和长白山地区争议分水岭
图2:《舆地图》(首尔大学奎章阁收藏,古4709-1)中的《白山图》
参考《白山图》(图2),会发现在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天池附近有两个鸭绿江源。其中,西源稍长,东源稍短;西源不仅和天池水相接,且画有红线,表明是穆克登的登山路线;东源的东边则有“江源碑”(朝鲜称“定界碑”),再往东是图们江发源地(实指黑石沟),说明碑立在鸭绿江东源和黑石沟的分水处。这和史料记载也是相吻合的。
通过《白山图》(图2)考察鸭绿江二源,会产生如下疑问:其一,该图标示鸭绿江西源和天池水相接,但实际上鸭绿江并不与天池水相接,只有松花江二道白河从天池北边的水口落下形成瀑布,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二,既然穆克登立碑于鸭绿江东源和黑石沟中间,就等于确认东源是正源和界河,那为什么西源也标注了“鸭绿江源”?出现两个鸭绿江源,这对于以江源划界,难免产生混淆。如该图所示,如果以鸭绿江东源、定界碑和图们江源为界,那么长白山天池在中国境内;相反如果以鸭绿江西源、定界碑和图们江源为界,那么天池是分界处,天池以南才属于朝鲜。而这后者正是朝鲜极力要求的,当朝鲜接伴使朴权辞行时,国王吩咐他要争取长白山天池以南属于朝鲜。因此不得不说,图上鸭绿江西源和天池水相接,代表了朝鲜的意愿。再看此图(图2),“江源碑”虽立在东源,但是西源和黑石沟(视为图们江源“入地暗流”)形成明显的分水之势,似乎表明以西源分界。总之,鸭绿江二源的出现是穆克登定界令人费解之处,不但关系到天池的归属,还关系到是以定界碑还是以天池分界的问题。
为了搞清楚鸭绿江二源的问题,特别是对应的河流,笔者进行了实地踏查,同时参考边界地图,发现在长白山天池附近主要有两条鸭绿江支流,一个是从朝鲜一侧流进来的今胭脂川(鸭绿江东支),发源于三奇峰下的天池东坡,向南流;另一个是今天的中朝界河时令河(鸭绿江西支),发源于天池南坡,向东南流。这两条河流汇合于今天中朝第33号界碑处(原1号碑),继续向南流。那么胭脂川和时令河能否对应穆克登查得的鸭绿江二源呢?
不妨先看一下鸭绿江东支胭脂川。从33号碑那里溯胭脂川而上,分出两个小枝杈,一个是从将军峰(最高峰,位于朝鲜的天池东坡)向下延伸的西枝杈,它基本属于一条干沟;另一个是从三奇峰(天池东坡)向下延伸的东枝杈,有水流,即是真正的鸭绿江源头。沿着有水的东枝杈向上,到达泉水涌出处以后,再向上也是一条干沟,源头的东边有穆克登碑址和黑石沟(距离天池约4公里)。据此可以判断,胭脂川的东枝杈是穆克登查得的鸭绿江东源和立碑处。1908年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命,踏查长白山的刘建封曾将其命名为“大旱河”,泉水流出以后称为“暖江”,但是这两个名称后来并没有流传下来。胭脂川属于朝鲜对鸭绿江源头的新命名,估计是因附近的胭脂峰得名。
那么鸭绿江西支“时令河”能否对应穆克登查得的西源呢?为了证明这一点,需要排除掉胭脂川的西枝杈(从东坡将军峰向下延伸)并非西源。而要证明这一点,需要考证出穆克登上的是天池南坡而非东坡(胭脂川的西枝杈位于天池东坡,时令河位于天池南坡)。换言之,如果穆克登溯流而上登上的是天池南坡的话,那么他是沿着时令河上去的,也就可以证明时令河是鸭绿江西源(参见图2,鸭绿江西源划有红线是穆克登的登山路线)。
其实,通过《皇舆全览图》的《朝鲜图》,可以看出鸭绿江西源位于长白山天池南麓。另参考奎章阁的《白山图》也能看出鸭绿江西源从天池南坡流出。不过《白山图》的天池方位略有偏斜(向西),天池狭长部位应为南北向,而不应为东西向,那么图中(图2)自天池左侧流出的鸭绿江西源,应为南坡方向而非西坡方向。众所周知,天池西坡是松花江支流锦江发源地,而不是鸭绿江发源地。由此可以判断,穆克登溯流而上的是天池南坡,换言之,位于南坡的时令河可以对应穆克登查得的鸭绿江西源。
另有一份资料也可以证明穆克登的登山路线是南坡路线,此即朝鲜人洪世泰写的《白头山记》。《白头山记》虽是洪世泰的作品,却是根据其朋友朝鲜译官金庆门的口述而完成的,详细描述了金庆门跟随穆克登登上天池及下山查水源的过程。据《白头山记》记载,穆克登一行沿着鸭绿江溯流而上登上天池以后,从岭脊缓缓而下,一路向东来到了鸭绿江东源和黑石沟处(图们江源的“入地暗流”处),并在其中间立了碑。如该记所述,要想从天池山顶向东来到鸭绿江东源处,那么登上南坡的可能性很大,这与《白山图》所示从南坡向东的下山路径是一致的。
那么前述穆克登溯流而上的时令河的水流状况如何呢?从33号碑(原1号碑)那里观察,会发现西源时令河明显小于东源胭脂川,胭脂川才是真正的源头。沿着时令河溯流而上,最初有水流,但基本上是一条干沟,只有雨季时才有水流,因而被称作“时令河”。继续沿着时令河的干沟向上,到了灰石山附近,干沟戛然而止。灰石山距离天池南坡约3-4公里(图上直线距离约1.7公里),继续向上可登顶天池南坡。可见时令河是位于天池南坡的鸭绿江支流。
历史上的鸭绿江正源和长白山地区争议分水岭
图3:鸭绿江上游时令河与胭脂川汇合处
现立有中朝第33号界碑(原1号界碑)
以上结合古地图、古文献及实地踏查,基本可以断定穆克登查得的鸭绿江二源,一个是东源即今天的胭脂川(朝鲜境内),另一个是西源即今天的时令河(中朝边界)。在二源中,穆克登确定东源为正源,并在这里立了碑。据《白头山记》记载,穆克登从天池下山后,来到鸭绿江东源和黑石沟的分水处,“顾谓(金)庆门曰:‘此可名分水岭,立碑而定界乎?’庆门曰:‘甚善明。公此行此事,当与此山而终古矣。’”表明后者赞同穆克登立碑、定界于鸭绿江东源的分水处。
然而穆克登在东源立碑时曾与朝鲜人发生过争执。一同登山的朝鲜军官、译官要求西源也要“一体立碑,以明境界”,即东、西二源同时立碑,但是这一要求被穆克登拒绝了。他可能考虑一江不可以有二源,更何况东源的对面是黑石沟(视为图们江源的“入地暗流”处),立碑处恰好位于鸭、图二江的分水处。那么朝鲜军官、译官要求西源一体立碑的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以西源为界,比起以东源为界,朝鲜的领土会稍广(参见图4)。当时朝鲜国王派遣的全权代表朴权(以接伴使名义派出)因年老的关系未能和穆克登一起登山,只有一些职位低下的年青军官、译官和差使官一起登山,他们出于定界的责任,可能想尽量为朝鲜多争取领土,否则担心回国后被问责,结果搞出了鸭绿江二源的问题。
历史上的鸭绿江正源和长白山地区争议分水岭
图4:长白山天池东南麓鸭绿江二源和黑石沟形势图
有趣的是,穆克登在东源立碑以后,朝鲜人仍不甘心。当穆克登沿着图们江顺流而下到达茂山时,朝鲜接伴使朴权等在那里,他看到清朝画员绘制的山图上,只有东源标有“鸭绿江源”,而西源没有标注,于是强使译官金指南向穆克登提出西源也要标明“鸭绿江源”四个字。出于无奈,穆克登同意了朝鲜人的要求,不但在送给朝鲜国王的地图上(西源)标明“鸭绿江源”四个字,还在进奏康熙帝的地图上(西源)也标明了“鸭绿江源”四个字。如前述,后世所见奎章阁的《白山图》(清朝画员绘制的山图的摹本)有两个鸭绿江源,康熙《皇舆全览图》之《朝鲜图》也有两个鸭绿江源。又如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记载:鸭绿江,“源出长白山南麓,两源分导合流”,明确记载鸭绿江存在二源,这与图们江源(舆图的“土门江色禽”)只有一个形成对比。
二、后世争议分水岭和对应的鸭绿江支流
尽管朝鲜人用心良苦,要求穆克登在地图上标注两个鸭绿江源,目的是为了多占些领土,但是后来光绪乙酉(1885年)、丁亥(1887年)勘界时,并没有人注意鸭绿江存在二源,而只是关注定界碑的位置在哪里,换言之,人们只关注立有定界碑的鸭绿江东源,西源则无人问津,它只被看作东源的一个枝杈而已。
在光绪年间两次勘界特别是在第二次勘界时(1887年),中朝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图们江源和分水岭,一旦分水岭确定了,就有对应的鸭、图二江之源,但是直到谈判结束,双方都未能在分水岭上达成一致。综观光绪两次勘界,双方在图们江上游分歧不大,朝方主张的红土山水和中方主张的石乙水相隔不远,主要的分歧在分水岭上。朝方自始至终都主张定界碑址(天池东南麓约4公里)是分水岭,强调这是穆克登旧界;中方否认定界碑址是分水岭,原因是碑以东的黑石沟是松花江支流,而不是图们江发源地;中方先主张三池渊是分水岭(位于天池东南约50公里),后来退一步主张小白山是分水岭(位于天池东南约30公里),同时要求以小白山和东边的石乙水(图们江支流)划界。尽管如此,朝方仍固守己见,谈判归于失败。
以上三处争议分水岭:定界碑址、小白山和三池渊,都有对应的鸭绿江支流,如定界碑址对应西边的胭脂川(东源);小白山对应西边的小白水;三池渊对应西南边的鲤明水(又叫葡萄河)等。直到勘界谈判结束,双方都无暇顾及鸭绿江。
有关鸭绿江源及上游支流的情况,直到1907年中日发生“间岛问题”纷争以后,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为了应对同日本的谈判,于第二年(1908年)派遣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前去踏勘,才获得了较为详细的地理信息。刘建封的考察结果反映在《长白府区域详图》里。该图的鸭绿江上游支流异常清晰,长白府也因此次踏勘完成了建置(1908年建立长白府,1913年改为长白县)。
根据此次踏查,刘建封将鸭绿江上游胭脂川命名为“大旱河”,指干沟部分,泉水流出以后则称“暖江”,但他并不认为暖江(胭脂川)是鸭绿江正源,只是源流之一。他同时认为葡萄河(今鲤明水)也是鸭绿江源,只有当暖江和葡萄河汇合以后,才正式被称作鸭绿江。换言之,他认为鸭绿江有二源,一个是暖江(胭脂川),另一个是葡萄河(鲤明水)。进一步,他提出中朝国界应以大浪河(位于石乙水以北)、三池渊和葡萄河(鲤明水)划界。这里,三池渊是光绪勘界时中方代表最初要求划界的地方,当时无暇顾及鸭绿江,刘建封做了补充,提出西边以鲤明水划界。总之,三池渊、鲤明水线是中方拟划界的最南线,后来1959年它成为中方的划界方案,实发端于此,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论述。
历史上的鸭绿江正源和长白山地区争议分水岭
图5:《长白府区域详图》(张凤台编:《长白汇征录》插图)
三、1958-1962年长白山地区的边界争议及解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间,谈判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1958年双方开始接触,相互交流划界的意见,直到1962年正式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1964年签订了更为详细的《中朝边界议定书》,从而奠定了以后半个多世纪中朝边界稳定的基础。
此次边界谈判的细节,由于档案资料尚未公开无法了解详情,不过通过195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地图集》仍可以了解大致的情形。这个地图集有四幅地图涉及中朝边界的内容,包括图3-4、图5、图6、图7等。图上以题记的形式,记录了两国边界争议内容和急待解决的边界问题,如长白山天池的归属,鸭绿江、图们江岛屿的归属,以及江口的划界问题等,这是为中朝边界谈判预做准备而测绘和制作的。
其中,图6“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地区图”(参见本文图6),共划有三条彩线。一个是桔线,一个是粉线,一个是红线。桔线位于最北边,是朝方要求划界的线,它出现在1954年《朝鲜全图》上。此线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长白山天池完整包括在朝鲜境内,同时标明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在长白山以南地区,拟划界线溯鸭绿江流而上,渐渐离开西源,取了一条比西源还要靠西的线,再向上到达天池南坡和西坡,沿着山脊绕过天池北坡,以直线连接到图们江上源红土水上。不难看出,此线将长白山天池四个坡都包括在朝鲜境内,位于东坡的最高峰将军峰自不在话下。
粉线位于最南边,是中方要求划界的线,它出现在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标明以石乙水、三池渊和鲤明水为界。此线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长白山天池完整包括在中国境内,它和前述1908年的刘建封要求划界的线几乎重叠,只差在图们江上游一个以石乙水为界,一个以大浪河(位于石乙水的西边)为界。其实,三池渊以北还有其他历史争议边界线,如小白山线(小白山、石乙水)、定界碑址线(定界碑、红土水)和“间岛协约”线(定界碑、石乙水)等。然而中方之所以提出位于最南边的三池渊线,估计是出于一种谈判策略,一方面迫使朝方退让,向小白山或定界碑址线后退,另一方面也为中方自己向北边后退预留空间。这一点从1958年周恩来总理与金日成主席会谈时,曾主动提出将天池对半分即可知,说明中方早已做好了后退的心理准备。
最后,红线介于粉线和桔线中间,标明以定界碑、石乙水为界,这是1909年中日“间岛协约”(又叫“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规定的边界线。此线并未标出鸭绿江源部分,是因为该协约并未规定鸭绿江边界,但是从图中仍可以看出对应的鸭绿江源是胭脂川(东源)。这条“间岛协约”线,是双方拟划界线的参考值,即作为历史上的旧约规定的边界线以备参考的。
历史上的鸭绿江正源和长白山地区争议分水岭
图6:《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地区图》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地图集》
如上,通过边界地图集考察双方的边界主张,均将长白山天池纳入各自领域,可以想见双方围绕长白山天池归属的争论之激烈。从沈志华先生根据档案资料研究的成果来看,1958年中方便着手同朝方进行边界谈判,在国务院所属“边界委员会”下设置“社会主义工作组”负责对朝边界谈判,同时向吉林、辽宁二省下达勘查边界的命令。根据勘查的结果,可能绘制了四幅边界地图(图3-4、5、6、7)。另据档案记载,1958年中方曾向朝方转达了中方的划界意图,表明长白山天池是中国领土,但朝方对此一直没有反应。
从1958年双方接触和交换意见,到1962年4月双方代表正式谈判,其间围绕长白山天池的归属一直在博弈。据黄长烨先生后来回忆,1958年11月,在金日成主席访问中国时,与周恩来总理会见,双方讨论了天池的归属问题。席间周恩来曾提出“既然中朝两国在划分国境时将图们江和鸭绿江一分为二,那么对天池我们也一分为二如何?”黄长烨称,金日成后来接受了这个方案。从这段回忆可以看出,将天池一分为二可能是中方先提出的。朝方于1962年最终接受了这一方案,这才会有同年2月朝方主动提出愿意与中方开始边界谈判的举动,并于同年4月在丹东开始了正式的边界谈判。最关键的天池归属问题解决以后,谈判没有太大的阻力,很快于同年10月周恩来总理前往平壤与金日成主席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
根据1962年签订的《中朝边界条约》,长白山天池被一分为二,朝方占天池水面的54.5%,中方占45.5%。边界线自天池西坡向东北坡横穿天池,此线东南属于朝鲜,西北属于中国。这条边界线比穆克登定界以来任何一条界线(包括争议边界线)都要靠北,不得不说中方的让步很大。中方不但未保住三池渊线和小白山线,甚至连靠近天池的定界碑址线也未保住,直接往北将天池对半分。朝方也不能说没有让步,等于将天池退掉了一半(参见《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地区图》的桔线部分)。
如果把天池界线和穆克登碑址相比较,也许会说中方失掉了天池的一半。但是如前述,从两国收藏的古地图(《皇舆全览图》、奎章阁《白山图》)来看,自穆克登定界以来双方基本以长白山天池为界了,换言之,朝鲜已靠近了长白山天池。正因为如此,18世纪后期朝鲜将长白山列入国家祀典,尊奉为北岳,视为朝鲜王朝的发祥圣山。也正因为如此,光绪勘界时,中方代表虽极力想以三池渊或者小白山为界,但朝方始终不服,使谈判归于失败。总之,1962年《中朝边界条约》的签订,终于平息了自光绪勘界以来中朝两国在长白山地区的边界争议,使两国共同拥有了这座人类天然宝库,它也是两个王朝共同的发祥圣山,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打下了基础。
除了天池界线以外,无论是在图们江上游,还是在鸭绿江上游界线上,对朝鲜均有利。图们江上游以红土水为界,既是穆克登确定的旧界,也是光绪勘界时朝方要求划界的线,朝鲜如愿以偿。鸭绿江上游以时令河(西源)为界,这是穆克登定界时朝鲜人要求和东源一体立碑的地方。相反如果以三奇峰下的东源胭脂川为界,那么位于其西边的最高峰将军峰有可能分割出去,这恐怕是朝方不愿看到的。据韩国的李钟奭先生和中国的沈志华先生研究认为,当时中苏双方正处于论战期,中方为了拉拢朝鲜站在自己一边,在长白山天池划界上做了罕见的让步。这种分析不无道理,因为无论在天池划界上中方先退一步,还是在鸭、图二江上游有利于朝方的结果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小结
本文结合古地图和实地踏查,考证出穆克登确定的鸭绿江二源,一个是东源即今天朝鲜的胭脂川,另一个是西源即今天的中朝界河时令河。穆克登的登山路线是沿着时令河向上的南坡路线。他虽然立碑于水量更大,且与黑石沟(视为图们江源的“入地暗流”处)相对的东源,但是碍于朝鲜人的再三请求,西源也标注了“鸭绿江源”。通过后世所见康熙《皇舆全览图》之《朝鲜图》和奎章阁收藏的《白山图》,可以印证长白山天池附近有两个鸭绿江源。其意图是以西源(时令河)为界,比起以东源(胭脂川)为界,会使朝鲜领土稍广,但是在后世勘界谈判时,人们只关注立有定界碑的东源,西源则无人问津,只被看做东源的一个枝杈而已。
在光绪勘界谈判时,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图们江源和分水岭的位置,无暇顾及鸭绿江源。直到1908年中日进行“间岛问题”谈判时,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前去踏勘,才搞清楚鸭绿江上游的水流情况。根据实地踏查,刘建封提出暖江(胭脂川)、葡萄河(鲤明水)同为鸭绿江源,二源汇合以后正式被称做鸭绿江。同时他指出中朝两国应以大浪河(石乙水以北)、三池渊、葡萄河(鲤明水)划界,这反映在《长白府区域详图》里,后来影响了1958-1962年中朝边界谈判时中方的划界主张。
1962年签订《中朝边界条约》时,双方在天池划界上各有让步,中方先从三池渊退至天池,朝方不得不从天池以北退至天池。但是无论是在图们江上游边界,还是在鸭绿江上游边界,对朝鲜均有利。尤其鸭绿江上游以西源时令河为界,而不是以真正的源头东源胭脂川为界,其结果最高峰将军峰划入朝鲜界。
本文的第一、二部分原刊《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第三部分系作者补充的原创内容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学百科

张鼓峰事件与国民政府国际战略的调整

2025-7-29 20:28:06

国学百科

西方古籍中的汉文字体

2025-7-29 20:28: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