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堪称古代医学界的 “最强编辑”
别人在喝茶遛弯,他在熬夜整理医书;
别人在吟诗作对,他在把脉写病例。
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医学大神——王叔和!
······


姓名: 王叔和
字号: 名熙,以字行
别称: 王熙
性别: 男
朝代: 魏晋时期
生卒年: 210—280年
职务: 太医令
籍贯: 高平(今山东省邹城)
成就: 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
评价影响:
我国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学名家,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传,王叔和在济州城 “济生堂” 坐堂时,见一户贫苦人家出殡,棺中滴出鲜血。他断定棺中是活人,却遭众人质疑。好在老吹鼓手制止年轻人,死者丈夫午逢生同意开棺。原来其妻贾氏因产中血崩脱阳暴死,按当地风俗需及时入葬。王叔和施针救治,贾氏很快苏醒。此事轰动济州城,王叔和被传如扁鹊、华佗再世,后其医名传到京城,被请去做了太医令。


王叔和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汉末魏晋之际,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导致许多书籍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像被后世奉为中医根本经典的《伤寒论》也遭此厄运。
为了保存医家经典,王叔和广泛搜集张仲景旧论原本,终于搜集到全本《伤寒杂病论》,经过整理和修复,才使得这部经典医著被保存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伤寒论》。
《伤寒论》和《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金匮要略》等后世奉为中医根本典籍,可见王叔和整理编纂《伤寒论》的意义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