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先秦的七曜纪日法:华夏古文明的独特时间印记 国学百科 7月18日 编辑 国学之家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自古以来便是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太阳)、月(太阴)以及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 这七大天体,被古人视为天空中最为显著且对人类生活影响重大的存在。 《易·系辞》云:“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 《易·系辞》中的记载,深刻揭示了古人通过观察这些天体来预测吉凶的实践,同时赋予了七曜以“政”的寓意,象征着天地间不同力量的运作与影响,这不仅是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朴素认识,更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体现。 七曜纪日法,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之久。晋代范宁所著的《春秋谷梁传序》中便有“ 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 ”的论述,而《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也记载了“ 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 ”的景象,这些都证明了七曜纪日法在魏晋时期的成熟应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尽管现代有学者倾向于认为七曜纪日法可能源自古巴比伦,并经由佛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原,进而传播至朝鲜、日本,成为东亚地区曾普遍采用的纪日方式,但深入考究,中国古代的七曜纪日法实则根植于本土的河图、八卦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河图、洛书与八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七曜纪日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解释框架。七曜的排列与运行,在这样的哲学体系下,被视为宇宙秩序的体现,每一曜都对应着特定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元素,共同构成了天地间和谐共生的宇宙图景。 例如,太阳为阳中之阳,对应五行中的火;月亮为阴中之阴,对应五行中的水。其他五大行星也各有其对应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元素,这些属性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维持着宇宙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可以明确地说,中国古代的七曜纪日法并非简单外来文化的移植,而是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之中,是古人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体运行的精确观察,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关文章: 《救荒本草》是什么书,什么朝代的人撰写的?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在哪? 赖布衣是谁?赖布衣生平的故事及作品有哪些? 张九仪是谁?张九仪堪舆学书籍有哪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